APP下载

一横一竖画出美好未来

2022-06-21张晓虹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2年5期
关键词:盾构工程

张晓虹/文

张晓虹/文

有人说,在当下上海,有一项“超级工程”牵动人心,它就是被誉为上海第二条东西向交通大动脉的北横通道。2021 年6月,长达10.8 公里的北横通道西段率先开通,东段预计将于2023 年底开通。未来,在完全投运之后,它将改变上海人的交通出行方式,乃至影响长三角区域的城际交通网络格局。所以,它的工程进展牵动人心。

浓墨重彩的一“横”

2022 年新春,这个超级工程成为全市“最忙碌”的工地。盾构机昼夜不停,300 多位工地建设者就地过年,其中九成以上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河南和安徽等沪外省份。令人意外的是,支撑重磅工程的主力军,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90 后”乃至“00 后”纷纷亮相。在地下30 到40 米深处,活跃着这项重大工程背后的新生力量。

北横通道东段项目基地,带有小老虎图案的新年装饰随处可见。除了这些“年味”,“90 后”甘肃小伙庞利军的生活,和往常相比没有任何区别。

清晨7时,他和同伴开启一天的工作,沿着工程梯逐级往下,到达地下近40 米深处,在通道中穿行400 米,攀爬上巨型盾构,穿越一组组精密构件,到达最深处的驾驶室。经过12 小时地下“作战”,他重回地面时,通常已是夜幕降临。他们是项目的盾构工程师,用庞利军的话说,“我们就是为地下空间开发服务的,是修地铁、建通道的‘穿山甲’,我们工作常年在地下,是新时代的地下工作者。”

盾构机是一种通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广泛用于地铁、铁路、公路、市政、水电等通道工程。一台盾构,重达数千吨,百余米长,宛若地下穿行的游龙,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由于构造精密,体量庞大,上手门槛高,需要操作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

地下通道灯火通明。在这里工作,看不出日夜,但绝不逼仄。虽然“硬核”工程机械设备随处可见,但是施工现场十分干净,工作台还养着花草。不到十平方米的驾驶室里没有方向盘,有的是一块块屏幕,数据实时跳动,监控画面实时呈现,旁边还有一排排按钮。

“为了避免对周边产生影响,工作时我们必须时刻紧盯数据,查看盾构姿态是不是符合规划的曲线,还要查看泥水含沙量、管路压力、拼装姿态等等,一旦发生偏差,就要及时修正。”庞利军说。

庞利军所在的盾构推进班组共7人,几乎都来自土木工程、盾构运行维护等相关专业,平均年龄不到30 岁。班长赵振国生于1995 年,两名主动留守的实习生都是“00 后”。“我中专学的是对口专业,但书本知识和实践还是不一样,现场更考验灵活应变。在这么大的项目上学习,对我来说机会难得。”18 岁的河南小伙程冠豪说。

春节期间,北横通道项目部留有一个班组值班。盾构掘进速度也相应从一天6 到8 环(每环为2 米),减少到一天3 到4 环。掘进、拼装,再掘进、再拼装……连续工作12 小时,盾构机一天最多可向前推进8 米。“看起来工作量不多,其实干的都是精细活儿,地下工程更讲究精准精确,可马虎不得。”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或许因为年轻,这群盾构工程师工作时有些严肃,放松下来就笑眯眯的,给项目现场带来不少活力。

想家吗?肯定想,工地上的年轻人坦然地说:“晚上肯定会和家人视频,干我们这行的,早有了心理准备,家人也理解。现在是关键时期,等忙过这段时间,再回家探亲也不迟。”

安全生产事故往往发生在不经意的一瞬间,以往血淋淋的事故告诉我们,安全无小事

在上海建工北横通道新建工程7 标项目,29 岁的耿军告别刚满月的女儿,从家乡江苏宿迁赶回上海,投入东段盾构掘进工作中。成为父亲的第一个春节,他必须驻守工地,虽有不舍,但这位盾构老将很快适应了忙碌节奏。在上海拼搏5 年,他参与过周家嘴路越江通道建设,又马不停蹄加入北横通道建设,心里有满满成就感,“能参与到上海市重大项目的建设,肯定是自豪的!”

曾经还被视作孩子的“90 后”“00 后”,如今已经担起一份责任。在超大直径盾构高难度穿越创下工程纪录的背后,有着他们的身影。

今年1月1日凌晨1时,北横通道东段“建功号”盾构正式进入轨道交通10 号线通道下方,开启了新年“极限穿越”之旅。历时64 个小时,“建功号”盾构,顺利穿越运营中的上海轨道交通10 号线。

上海建工北横通道新建工程7 标项目经理黄晓冬介绍,此次穿越区域地下土层为砂质粉土层和粉质黏土,盾构如同在米缸里穿越。穿越最近处,离10 号线仅7.5米,且10 号线通道竖向位移不得超过20 毫米,是北横通道东段建设中首次高难度穿越施工。

之后,北横通道“建功号”还将经历多次高难度穿越,包括穿越虹口港桥、新建路通道等。北横通道全长19.1 公里,其中西段长10.9 公里,已在2021 年6月通车。东段全长8.2 公里,自文安路接地点至周家嘴路内江路,计划于2023 年底建成。北横通道全部建成后,从杨浦开车到虹桥机场,在不堵车的情况下,只要30分钟。比起以往走内环,可以节约15分钟到半小时,它也将成为上海的“井”字形主干路网中,浓墨重彩的一“横”。

坚守岗位的一“竖”

“整个北横西段从中环线北虹立交到浙江北路匝道,包含7.8 公里的通道和3 公里的地面、高架。”黄晓冬表示,春节期间总共有85 名一线职工坚守岗位,其中每班有33人。“这33人分布在监控、工作井值守、巡检、清扫等各个岗位,可以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岗位都是北横顺畅运行的保障。”

以北横通道地上地下的体量,如果按照传统的养护方法,可能需要几百人。不过因为项目上采用了大量的传感设备和数字中控,减少了对人数上的依赖,同时又大幅提升了维保的效率。

比方说通道内的空气传感器一旦监测到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超标,会自动开启排风设备;巡检中发现问题,拍张照片就能知道准确位置……在项目部,员工的职责,就是做好这些“千里眼”“顺风耳”“大脑”的管家。“一旦出现状况,走哪条线路救援最快,派出怎样的设备……这就是数字时代对我们的考验。”黄晓冬说。

虽在节日期间,仍然有一部分职工坚守在巡检、值守、救援的一线,以低温下高强度的劳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每天要4 次巡检,差不多6 小时一次。”采访虞鑫时,他刚刚和同事巡检回来。他表示,一个班次巡检必须以低于40 公里的时速进行,路面、墙壁、顶上……几乎每一处都要关注到。“而且,整个西段有12 处匝道,每次巡检必须一个不落地经过。所以,不要小看西段总长不过10 公里,可巡检一次至少要两个半小时。”

值守在中江路工作井的游传清,负责着通风、排水、消防等设备的监控、养护和维修。收个外卖,对他来说都是“奢望”。“按规定24 小时不能离开人,我们的任务就是值守,我们是项目的主心骨,竖立在通道不让事故发生。”像这样的工作井在北横通道有三处。

高架快速路、大桥、通道……地上和地下,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卧虎藏龙”,而集规划领先、技术先进于一身的北横通道,更是上海城市新一轮发展的缩影。它拥有上海市区范围内最长的通道,并且多次穿越苏州河和运行的地铁,正是靠着数字化的先进管理设备,和一线职工的坚守,才能让这条交通大动脉顺利建设和畅通运行。

消防升级,满满安全感

2021 年12月25日,北横通道西段上层往中环方向高架段发生一起车辆起火事故。事发后,消防部门迅速到场处置。起火的是一辆轿车。火情发生后,轿车停在最右侧的车道上,车头燃起熊熊大火,现场不断冒出黑烟。事发后,车辆驾驶员迅速下车,并拨打报警电话。现场无人员伤亡。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为了保障北横通道全面通车后的行车安全,通道内还特别对消防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提高了通道内的应急处理能力。

为了避免对工地周边产生影响,盾构师必须时刻紧盯数据,查看盾构姿态是不是符合规划的曲线,还要查看泥水含沙量、管路压力、拼装姿态等等,一旦发生偏差,就要及时修正

靠什么保障安全?负责项目的防火设计工程师王旭为此也是绞尽脑汁,为在建中的北横通道东段新增了泡沫—喷雾联用系统,能将燃烧物窒息、冷却以达到灭火的效果。在以前的巡检中,系统中的泡沫雨淋阀是个“老大难”,一旦动用,产生的泡沫就会对通道内行车造成影响。这次,王旭为泡沫雨淋阀加入了设备自检功能,随时掌握设备的异常情况,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北横通道内还增设了两套火警预警装置,一套是感温光缆,另一套是双波长探测设备。有了两套火灾报警系统的共同作用,能降低误报率,减少报警定位偏差,双管齐下全面提高预警能力。

在北横通道内,每隔200 米就安置一组消防设备。消防箱上还用了醒目的蓄能发光标志,这也是考虑到万一照明系统在火灾威胁中瘫痪,标志还能发出亮光,便于快速找到。同时,为保证通道内消防设备的工作状态有效,消防预警技术、灭火技术、快速疏散救援技术、实现消防设备状态在线可监测等课题也被逐个突破,为运营安全再添一层保障,也为来往通道的人们营造了满满的安全感。

除了消防系统全面更新换代之外,通道内还增加了消防逃生通道的数量。通道南面的一处逃生通道就利用原有至地面的楼梯间增设安全出口,将通道车道与楼梯间打通,用于运营期间的应急疏散。算上原有的入口出口,整个北横通道里的逃生通道达到13 个之多。王旭表示,未来将会把升级后的消防设施也应用到已通车的西段部分,完成安全升级。

猜你喜欢

盾构工程
水泥回填土技术在盾构出洞加固中的应用及改善方法
新型盾构机刀圈用6Cr5Mo2V钢力学性能研究
子午工程
工程
小净距盾构隧道开挖相互影响分析
盾构平衡始发与到达施工技术及其风险控制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