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发展的北京果业

2022-06-21张瑞张杰界春晓

国土绿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果业果品观光

张瑞 张杰 界春晓

北京果树产业是首都现代农业、增收致富和市场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辉煌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农林业政策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北京果业实现了从城郊型向都市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产业规模稳定,布局结构合理、技术体系先进,观光特色鲜明,管理服务到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发挥资源禀赋扩大产业规模

板栗树王(秋)

北京东临渤海、西拥太行、北枕燕山、南向华北平原,属于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64 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62%,形成了高山、丘陵、平原及山前暖带等多种独特地理区域,为落叶果树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果树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拥有25 个科、49 属和180 余种。主要栽培果树包括苹果、梨、桃、葡萄、鲜杏、李子、樱桃、柿子、鲜枣、山楂、板栗、核桃、仁用杏、榛子等,栽培品种3000 余个。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果品生产作为服务首都城市功能,发展农村经济、富裕郊区农民的重要内容,在不同时期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机构,加大果品基地投资力度,使果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与效益不断提高。2020年,全市果树面积达到179.5 万亩,是1949年的5 倍多,发展最快时面积达到231 万亩(2013年);果品产量51378.4 万公斤,是1949年的60 多倍,产量最高的年份2009年达到了97746.7 万公斤;果品年收入36.1 亿元,年收入最高的2012年和2015年都超过44 亿元;2015年果农28 万户,户均果品年收入1.6 万元。据统计,北京市果品总产量的29%销往外埠,4.7%出口,6%用于加工,60.3%进入北京市场。北京市场果品中38%流向批发市场,18%进入超市,32%以观光采摘的形式销售(樱桃70%以上)。2000年至2005年期间,北京市累计出口果品及加工品13243.9 万公斤,其中果品9472.1万公斤;累计创汇19725.7 万美元,加工品出口3928万公斤,创汇7349 万美元。全市果树面积占森林面积的18.6%,林木覆盖贡献率9.2%,在满足首都市场供给、富裕农民、涵养生态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整布局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新世纪初,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方针指引下,北京果业以提升产业高标准生产能力、高水平生活品位、高质量生态贡献为主体,打造果品安全优质生产技术体系与高档精品果品生产基地,建立了独具魅力的观光果业和果品产供销一体化新模式,使果品产业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由单一化品种结构向多样化品种结构转变。规划了八带、百群、千园产业结构布局,以满足首都市场对多样化果品的需求。经过15年攻坚克难,八带百群千园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第一是山前暖带区苹果产业带(昌平、延庆、密云、怀柔、门头沟等):种植面积10.8 万亩,年产量739.7 万公斤,年收入4905.44 万元;拥有富士系列苹果品种500 余个,30 亩以上苹果园552 个。第二是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驹河沙地梨产业带(大兴、房山、顺义等):种植面积12.9 万亩,年产量1.3 亿公斤,拥有白梨、沙梨、秋子梨、日韩梨、西洋梨等品种800 余个,30 亩以上果园334个。第三是浅山区、丘陵地、平原大桃产业带(平谷、大兴等):新一轮结构调整后,2020年全市桃种植面积26 万亩,年产量2.2 亿公斤,收入14.6 亿元。拥有毛桃、黄桃、油桃、蟠桃系列400 余个品种,30 亩以上果园501 个。平谷区享有全国大桃之乡的美誉。第四是平原高效、山区盆地优质葡萄产业带(延庆、房山、大兴等):种植面积3.58 万亩,年产量3856.5 万公斤,拥有无核系列、香味系列、酿酒系列等品种200 余个,30 亩以上果园180 个。第五是燕山山麓板栗产业带(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平谷等):种植面积66.8 万亩,年产量2514.8 万公斤,拥有燕山板栗品种20 余个,30亩以上果园287 个。第六是京西北部山区核桃产业带(门头沟、房山、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区:种植面积17.9 万亩,年产量834.9 万公斤,30亩以上核桃园313 个。第七是山地黄土区柿子产业带(房山、昌平、平谷等):种植面积18.8 万亩,年产量4275.8 万公斤,以著名的北京特产磨盘柿为主栽品种,30 亩以上柿园87 个;第八是西山、北部山区杏产业带(门头沟、房山、延庆、密云、昌平、怀柔、平谷等):仁用杏树种植面积16.2 万亩,年产量583.4 万公斤,拥有龙王帽、北山大扁、水峪扁等品种,30 亩以上果园43 个;鲜食杏面积6.4 万亩,年产量1467.2 万公斤,30 亩以上果园280 个。另外,还有集中分布在海淀、通州、顺义等区的樱桃园,樱桃面积5 万亩,2019年产量1153 万公斤,收入3.9亿元。拥有甜樱桃系列品种近200 个,30 亩以上果园422 个。还有集中分布在房山、昌平等区的鲜枣园,枣种植面积5.4 万亩,年产量1064.79 万公斤,其中包括鲜食枣、加工枣系列品种约200 个,30 亩以上果园达到223 个。上述30 亩以上的规模化果园,85%以上都是逐步经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的观光果园。具有地域特色的北京果树产业绘就了“京南梨树映雪海,京东桃花报春来;京北苹果染层林,京西核桃话丰年;丘坡橙柿缀松柏,盆地葡萄郁满园;燕山板栗寓富庶,深麓红杏出林澜”的壮丽景观。

燕红(绿化9 号)

加强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

北京果树产业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农业、都市型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田一园规划等战略布局精神,围绕北京市果树产业四个五年规划的战略重点和任务目标,即:八带百群千园建设;改革经营方式,打造北京名果精品;新建十万亩,改造五十万亩、节水一百万亩等;发挥首都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第一,挖掘优势资源,培育和引进优新品种,优化树种品种种植结构,满足首都市场多样化需求。持续挖掘和恢复北京地方名特优品种,如京白梨、金把黄梨、水蜜桃、北寨红杏、碧霞蟠桃、郎家园小枣等55 个品种和类型;共选育和审定新品种181 个,引进欧美苹果、日韩梨、甜樱桃、甜柿、无花果等国内外优良品种数百个;这些新品种保护延续了36 项全国果树文化遗产,造就了首都33个全国一村一品先进典型、15 个果品地标产品区镇,无公害和绿色及有机地标产品认证面积达到97.2 万亩。第二,研发与推广密植建园建设配套技术。为了提高产业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成提早结果和收益,对密植果树的砧木品种和栽培品种及嫁接组合进行筛选,对架式与树形进行优化、对土肥水管理技术进行配套,形成了密植技术标准,在十三五新建10 万亩、改造50 万亩果园中进行大面积推广,促成早结果见产,成龄园平均亩增产500 公斤-1000 公斤,优质果品率超过85%。第三,研发推广果树无公害标准化技术和有机化栽培关键技术。为了确保北京果品优质安全供应,组织在京高校科研院所与各级管理部门联合攻关,研发了果树无公害和有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10 余项,如果园生草覆盖和农艺节水技术、生物动力肥与零农残技术、高光效树形建造技术等,研编了技术标准和安全质量标准40 余个、技术资料60 余部(册),经过5年技术推广,使北京果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0.6%提高到1.0%以上,最高达到2.5%,果品优质安全率提高到90%,实现了不使禁用化学农药和不打除草剂的生产模式。第四,研发与推广百万亩果树高效节水关键技术。为了缓解北京水资源紧张状况,研发了抗旱品种鉴定技术,筛选出抗旱品种,实施苗木产业化应用;创建了土壤生物保水、水肥耦合、设施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使北京果树用水量由过去的500 立方米/亩降低到100 立方米/亩。第五,研发与推广设施果树栽培标准化技术。为了满足首都市场周年鲜果供应,研发了设施果树树种品种鉴定筛选技术、创立高效设施建造和设施果树环境调控技术,率先构建了设施果树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体系,使5 万多亩设施果树满足了首都冬春季市场的供应,成为市民青睐的观光场所。第六,率先开展果园智慧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了苹果果园精准化管理关键技术与轻简化配套技术,建立了果树生长发育及环境因子可视化立体监测系统和智能管控系统,建立了果品安全质量追溯与电商对接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示范园,推广智能化、机械化、标准化的配套设施,助力北京果业迈向精准化、轻简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此外,面对首都果品市场多元化需求,研发了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体系,包括果品分选设施、冷链运输设施、贮藏冷库、果品加工设施、葡萄酒庄、配送包装设施等建设与技术体系,实现了果品产供销一体化。

发展观光果业提升产业效益

上世纪末期,北京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是当时首都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反复调研、论证和研判,在理论层面上,率先提出观光果园建设的理念,在借鉴国外观光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了观光果业的概念、内涵和理论,确定了观光果业的结构组成以及多功能性;确定了观光果业的9 种形态以及各种形态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提出了观光果业旅游规划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观光果树园区经营管理基本方法。在技术层面上,研发了观光果树园区、观光果园的规划设计技术、建造技术、生产管理与采后技术等。在管理层面上,对北京中心城区、东部近郊、西部近郊、远郊山区的观光果树进行规划与布局,建立了观光果业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和资讯平台;设计建立了北京果业旅游观光路线和交通指引。在操作层面上,把观光果园建设纳入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和目标;精心设计了运河果树观光带、平谷大桃博物院和观光区、大兴梨文化广场、昌平苹果主题公园、延庆百里画廊、香味葡萄主题公园、怀柔红梨谷、密云365日梨园和海淀、通州、顺义樱桃采摘园集群等观光果园区;市区镇三级联动,最终建成30 亩以上的各类观光园1680 余个;先后举办了世界葡萄大会、世界草莓大会和世界板栗大会;百万市民观光采摘游、北京名果大家评、迎奥运北京名优果品评选、中国草莓文化节、昌平苹果文化节、平谷大桃文化节、中华名梨评选及梨王擂台赛、密云板栗文化节、通州樱桃文化节、北寨红杏采摘节等大型活动百余场,同时各区县、镇(乡)结合当地情况,举办了200 余场形式多样的观光采摘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北京果树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解决了果农卖果难的问题,实现了果品产业效益翻番。

实施科学管理服务产业进步

在市委市政府决策指导下,北京果树产业长期坚持管理创新、服务产业提升。第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首都果树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都提到农林业资源与节水问题,亲临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参观百果园,对北京果树产业寄予厚望。市委市政府召开过5 次全市果树工作大会,市政府主管市长到会讲话并部署工作,各区县一把手多次主持区级果树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旅游活动,高度重视果树产业发展。第二,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土地流转,吸纳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先后吸纳海生、正大、汇源等大型果品企业进驻,建设果品基地,提升产业创新活力;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家庭果树农场44 个、合作经营组织18 个、集体经营组织8 个、企业经营20 个。第三,抢抓建设机遇、积极筹措资金,实施果园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机械化水平。近5年,北京市共立项建设和改造果园百余个,促进了果园的装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第四,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和技术水平。近10年来,全市邀请院士、国内知名果树专家与营销专家,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技术现场观摩、技术讲座300 余场次,每年培训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果农20 余万人次。第五,成立北京果树产业协会,强化果农经济合作组织。2002年成立市果树产业协会和区县分会,到2014年,会员达到373 个,辐射果农25 万人,占全市果农总数的80%以上,形成了以市协会为龙头的信息交流、科技推广和销售服务体系。第六,成立果树风险互助保险基金,把果农技术服务、产销服务和保险服务相结合起来,由政府补贴和农民互助筹集互助金,用于灾情补助。第七,狠抓规模化果园附属设施和用地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出台设施农业用地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果园设施用地及机械化建设力度。第八,建立果树产业发展基金。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市财政局和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发起,由北京六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投资10 亿元,支持果园建设。第九,建立果树大数据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2017年,对全市果园经营规模、种植树种与品种、技术组成与应用、产量与效益、装备化水平、从业人员等进行普查,确认全市13 个区、163 个乡镇、2553 个行政村共有果园198255 个,果树面积179.5万亩。依据普查的300 万条数据,建立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大数据平台”。各区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更新相关数据。大数据平台的开发,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也标志着北京果业迈向精准化管理的高度。

北京市果树大数据管理系统

张瑞 界春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根据文件精神,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产业发展处委托北京思瑞维科技发展公司对全市果树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梳理编制了8 套调查表,涉及340 个数据项。经过8 个多月的调查整理,积累了188万条数据,摸清了全市果树产业的家底,首次全面掌握了果树资源情况。2019年,依据调查的188 万条基础数据,建立了北京市果树大数据管理系统。

大数据管理系统是集数据采集、归纳分类、批量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管理平台。根据其功能,大数据管理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大数据驾驶舱(可视化展现系统)、数据工作台系统和果树史系统。

大数据驾驶舱包括四个页面,即果树资源、规模化果园、果园管理和经营主体,以图表等形式直观展示了果树产业现状。既可以通过果园类型、树种、面积区间、模糊搜索等多种条件组合筛选,查看果园具体情况。

数据工作台系统包括北京市和13 个区的管理系统(各区可查到乡镇村三级),便于数据查询、补充、修改、分析和管理。包括全市果树资源、30 亩以上果园经营情况、果品加工企业、果树产业营销网点、北京市葡萄酒庄园(酒堡)基地、果树产业专业服务机构、果树专业合作社、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果树资源等8 个方面的内容。可通过区域、面积区间、果园类型、模糊搜索等多种筛选方式查找所需数据。

果树史系统通过图表直观展示了1949年来北京市果树产业面积、产量、收入等重要历史数据及变化,以及1994年至2020年间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的历史,记录了果树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从注重面积扩大到注重提质增效,由面积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果园由单纯生产型管理向综合观光体验型转变的全过程。

北京市果树大数据管理系统现已成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最为成功的运行管理系统之一,并为北京果树产业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为果树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动态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果树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果农增收致富。

猜你喜欢

果业果品观光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果业电子商务营销体系构建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广告策划在果业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果业冷链物流运输现状及对策研究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我国商务观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荡秋千
欢迎订阅2017年《果农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