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 循环护理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2022-06-20任美玲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5期
关键词:支原体肺部小儿

张 莉 任美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 医院儿科,江苏无锡 214000

支原体肺炎是所有肺部感染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1],支原体肺炎感染者多以小儿为主,且病情发展缓慢,不确定性强,部分患儿发病后病菌甚至可累及心、肾、大脑等重要脏器,诱发神经中枢系统病变,导致病情不断加重[2]。因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年龄较小,较成年人的认知能力低下,因此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同时实施一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工作对提升患儿治疗效果、促进其身体康复极为关键[3]。传统的护理干预虽能够促进患者治疗有效性的提升,然而护理的实施并未做到从患者自身角度出发,导致患者治疗认知情况及配合度不佳,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实施一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模式对改善原有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治疗效果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4-5]。本研究采用PDCA 循环护理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实施干预,取得较佳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 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8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6 个月~9 岁,平均(5.21±2.14)岁;病程6~20 d,平均(10.24±2.31)d。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6 个月~9 岁,平均(5.31±2.21)岁;病程6~18 d,平均(10.41±2.21)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儿家长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5~38 岁,平均(30.44±3.27)岁;学历:初中8 例,高中及中专15 例,大专及以上17 例。对照组患儿家长男19 例,女21 例;年龄24~37 岁,平均(30.35±3.25)岁;学历:初中9 例,高中及中专16 例,大专及以上15 例。两组患儿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儿临床表现出咳痰、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②患儿符合《实用儿科学》[6]中支原体肺炎相关诊断标准,并为患儿实施三大常规检查及血清肺炎支原体MP-IgM 阳性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确诊;③本研究的实施得到我院相关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④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儿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②患儿家属既往或现存精神疾病史;③患儿自身存在严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④合并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药物使用情况、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疾病预后预防方法、就医指南等,为家属实施心理护理,为患儿实施环境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DCA 循环护理干预,内容包括4 个阶段。(1)计划阶段。护理人员结合主治医生给出的建议对患儿健康状况进行准确评估,为患儿建立个人独立的健康档案,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发展情况为其制订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方案。(2)实施阶段。严格根据事先制订的护理方案为患儿实施严谨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工作,主要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家属沟通对患儿的性格特点了解后,耐心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安抚及鼓励。采用温和亲切的语言鼓励患儿将内心真实的看法及不适感告知医护人员及家长;在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家长实施心理干预,告知家长应以信任的心态面对医护人员,对患儿多给予支持及鼓励,帮助其树立更好的治疗信心;及时开导患儿家属的紧张情绪,告知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极易影响到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②童趣式护理:患儿年龄段的不同,对事物接受的能力会有所不同,也容易情绪化;护理人员根据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发育进程采用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对于6 岁的患儿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不同兴趣和爱好,采用播放动画片,做游戏,采用童趣性的聊天方式进行沟通,分散患儿注意力。对于学龄期的孩子,孩子已经能够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护理人员根据患儿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鼓励患儿讲出自己的感受及需求。对病房的床品及窗帘等进行更换,并摆放不同的卡通及玩偶,营造温馨的环境,使孩子能够快速适应环境,接受治疗。③饮食指导:叮嘱家长,患儿的日常饮食应以营养均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及甜食等刺激性食物,做到每日饮食少食多餐,多喝水,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培养患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④继发感染及并发症的预防:因患儿身体机能及防御功能等较青壮年低下,在治疗期间稍不慎极易引发脓气胸、脓胸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儿病房内的用具进行更换与清洁消毒,对不同病情的患儿应隔离进行一对一护理干预。(3)检查阶段。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及时记录,并定期展开研讨会,对问题的原因、解决方法等进行分析,后利用文字资料进行保存。(4)处理阶段。针对检查阶段找出的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对原有的护理计划进行纠正与完善,并将新的护理措施实施进入下一护理循环工作中,确保在护理循环过程中不断完善。

1.4 评价指标

①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 年版)》[7]相关标准制订。痊愈:患儿咳嗽、发热等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听诊肺部啰音全部消失,实施胸部X 线检查发现患儿肺部炎症病灶完全消失;显效:患儿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听诊肺部啰音程度明显减轻,实施胸部X 线检查发现患儿肺部炎症病灶较治疗前缩小>50%;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听诊肺部啰音程度有所减轻,实施胸部X 线检查发现患儿肺部炎症病灶较治疗前缩小18%~50%;无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听诊肺部啰音无明显变化,实施胸部X 线检查发现肺部炎症病灶较治疗前缩小范围<18%或有所增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包括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③记录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静脉炎症、肌痛、皮疹、关节痛等。④家长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家属护理满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药物应用知识满意度、护理效果满意度、护理人员态度满意度、其他方面满意度等4 个维度,每个维度25 分,问卷总分为100 分,分值≥95 分为非常满意,分值在75~94 分之间为满意,分值<75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问卷信度为0.74,效度为0.76。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d,±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d,±s)

2.3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婴幼儿较成年人体质差,机体免疫能力及防御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常因天气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感染病菌从而诱发肺炎,这是婴幼儿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8-10]。小儿肺炎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种类的微生物等因素诱发的肺部炎症,其中最为常见的感染类型为支气管肺炎,患者一旦感染常表现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听诊时肺部啰音明显[11-12]。目前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以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为主要治疗目标,同时帮助患者实施吸痰治疗,保证患儿可进行有效咳嗽也极为关键,一旦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缺氧等不良情况,需及时采取救治措施,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达到降温的目的,避免患儿出现惊厥、高热等危险情况[12-13]。以往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实施的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根据主治医生的医嘱为患者常规给药,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的实施较死板且极具机械性,在为患儿制订护理计划时并未将患儿的个性化特点及相关病情的具体情况纳入护理实施的考虑范围中,导致制订的护理计划具有盲目性,缺乏合理性、针对性、严谨性及科学性,无法满足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实施的要求,护理效果并不理想[14-16]。因此,医护人员除了为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实施常规的诊断与治疗外,还须为患儿实施一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及管理,以帮助治疗的顺利实施,促进治疗效果提升,从而达到改善患儿预后的目的[17-19]。

儿童由于正处于快速的发育过程中,其各种组织器官及心智还处于发育的阶段,小儿在陌生环境及外界刺激时,患儿的应激反应程度会远大于成人,且治疗耐受差[20]。PDCA 循环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护理模式,通过对心理、环境、健康教育等方式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通过这种整体的个性化护理模式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的不愉快程度。基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40 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PDCA 循环护理,而对照组则单纯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PDCA 循环护理应用于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可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缓解临床症状,家长护理满意度高,患者预后明显改善。这是因为PDCA 循环护理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先针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具体病情进行系统化评估及分析,并在组内进行讨论分析为患者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后由指定的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护理计划的实施,通过对病房营造温馨的环境,使患儿能够快速地适应治疗环境,通过护理人员针对的护理沟通,使患儿能够快速接受护理人员,能够让患儿降低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临床治疗。定期对护理方法实施的结果及有效性进行评价,由指定的医护人员进行观察监督及反馈,找出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新制订新的解决方案及护理措施,后进入到下一个新的循环,如此反复可帮助护理质量显著提升,帮助治疗顺利开展,提高治疗的有效性[21-25]。

综上所述,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PDCA 循环护理,利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帮助患者临床症状更好更快地缓解,患者实施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不良反应少,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患者预后明显改善。

猜你喜欢

支原体肺部小儿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