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生活经验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

2022-06-18邵文辉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高中生物教学

邵文辉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带有生活化特色的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应用密切相关,随着课堂变革的不断地推进,"教育回归日常生活"已变成新课程变革下的主要教育理念。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做到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统一"的教育宗旨。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笔者从教师自己实践入手,针对怎样使高中生物课堂与教学活动回到日常生活中展开了深入分析,就生物新课导入与课堂教学二环节展开了探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品质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经验;教学

1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有关于自然界生命起源和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像健康生活、农业生产、遗传病的防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高一的生物学生一般都具有相当的科学认识水平,通过学习高中生物不但能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生产或者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并能学习应用已有的生物科学知识研究和处理一些生活、生产和社会现实的问题。

生物定义和知识点相对地较为抽象,且基本源于日常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回归生活,因此高中生物教材要取学生所掌握的生活实例作为教材基础,并逐步诱导学生对其所包含的生物知识点加以深度挖掘,以便于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生物知识点的掌握。程茂凤的研究发现,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提高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得生物学知识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生命观念[1]。魏青松[2]、刘青霞[3]等根据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及实践发现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如何让新课导入具备生活化

一堂好课,先要有好的开头,所以新授课的引入是十分关键的,成功的将新授课导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求知欲,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主动性,而其中具有生活性的新课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5]。生活当中的许多例子都能够用生物常识来说明,可是许多学生在平时却不重视这种细节,因此老师便可运用这一现象作为上新课的引导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形成更浓厚的知识趣味。

讲授新课“细胞中的无机物--水”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人不吃饭的情况下可以活一个星期,但是如果不喝水的话只能活三天呢?”从而引出细胞中的水,及细胞中水的作用及重要性,所以提倡同学们平时要及时补充水分。

又例如在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时可以用生活当中的常见药物--“止痛药”进行导入,为什么身体疼痛的时候可以吃止痛药进行止痛呢?但为什么过几个小时之后,疼痛感又慢慢回来了呢?(因为止痛药消化后可以作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抑制或兴奋。)又或者可以以耸人听闻的毒品,毒品为什么可以使得人这么兴奋,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整个人又完全没精神,并且有依赖性呢?(因为毒品可作为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故会使得大脑持续兴奋;而过强的递质刺激(如毒品)使后膜受体减少,形成依赖性。)借此告诫学生,爱惜生命,远离毒品。

这样有生活性质的课堂教学导入,往往能够营造出"先声夺人"、"未成曲中先有情"的气氛,并以此引起他们兴趣爱好与探索求知欲,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

3课堂教学生活化

但现实的高中生物教师的终极目标常常是在高考中获得高分,仅锻炼了学生的基本分析解题能力,却又常常忽略了的情况分析,远离了实际生活,使得原本多姿多彩的生物科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即使他们的应试知识有了较大提升,但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却没有头绪。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这非常适合生物课堂教学。这种方法简单而有趣,它还使学生能够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如在讲解“人体的体温调节”时,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例如我们都知道人体是恒温动物,,但又怎么可以保持与平均体温的相对平衡呢?那就是身体的产生热量远小于散热量,所以才能够维持体温的恒定。再比如我们平时常见的现象:当感觉到寒冷的时候会起鸡皮疙瘩打寒颤并且脸色苍白;而刚参加完800米跑步的同学确满脸通红,满身大汗,这又是如何解释呢?其实是因为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时,与外界的温差大、散热快,要维持体温的稳定,就要增加产热。人体的热量主要是来源于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特别是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所以在寒冷的条件下出现打寒颤的现象。维持体温恒定在一定正常范围,在增加产热的同时还需要减少散热,即表现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因此脸上没什么血色。然而跑完步时产热增加,为了维持体温恒定,需增加散热,就通过增加汗腺分泌、毛细血管舒张增大血流量等方式,所以就表现为满头大汗,满脸通红。这样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最终目标,这样就更好使用学到的知识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就可以在应试中灵活运用直观的、具有切身感受的知识点,应考效果当然可以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生物学课堂的变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入手,逐步渗透生动、趣味丰富以及易于产生新思维的生活实践等教育情境。如陶行知就主张"生命即教學,用生命来教学,为生命而教学",注重并运用学生现有的生存经验,使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在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指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合在现实生活之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能够使学生能切实地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程茂凤.生活化教学策略对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的负面影响探究[D].浙江师范学院,2019.

[2]魏青松,李宁丽.高校生物教育生活化浅谈[J].生物学科技世界,2015(2):131-131.

[3]刘春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J].科技风,2016(6):111-111.

[4]商丽颖.浅谈课堂教学引导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J].中华大学校外教育,2008(7).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高中生物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