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2022-06-17张宇中国政法大学

灌篮 2022年2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专业

张宇中国政法大学

一、引言

当前,经济、政治、科技等都获得了长效的发展和进步,在整体化的趋势下,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交融和渗透。体育作为一个特殊性较强的领域,也在“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上,向着职业化的方向知识发展。高校也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科学的调整,发展专业内涵,重构课程体系,扩大教学内容,保持积极的实践探索。一般情况下,运动训练学生想要获得长效的发展,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机制[1]。但是在实践的历程中,培养模式单一,专业口径过窄,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足。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也需要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更新理念,在全方位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改革的突破口,落实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质量,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二、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现状

从我国高校运动训练发展上看,主要的问题是,体育人才培养结构失衡,造成供需不平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在落实的过程中缺乏特色性,学生毕业后竞争力不强。城市与农村在不同的地区中,对人才的吸引存在着一定的反差,不仅存在距离感,还会导致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存在。

从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人才培养上看,主要是运动队和来自普通中学学生两方面来源组成,运动队的学生比例开始减少,一般的学生比例开始提升。运动训练学生专项运动基础较好,但文化基础差,这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一方面是学习的动力不足,另外一方面是考试率偏低[2]。从专业教师的角度看,缺乏较高水平的训练经历和较高层次的实战经验,理论方面的欠缺,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整合到一起。

从运动训练的社会需要看,竞技体育领域众多的人才中,很多都是为了奥运做准备的,在课程内容上也是结合这些进行落实的,很多的体育项目,目前都还没有涉及。尽管教练员岗位基本饱和,还是有很多的教师离职,需要给予最大化的调整和供给。《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后,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体育旅游、体育保险、体育经纪人等行业也开始发展,专业口径过窄,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培养目标定位精确度不高。以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差异和创造能力发展。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体育健康人才、老年人体育、体育旅游专业等人才得不到满足[3]。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相近,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师多是借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相同。

不能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状况的不同和运动训练,不突出“一专”,办学特色得不到体现。课程内容陈旧,前沿课程太少,课程的门类单一还零散,课程结构中必修课比例过大,选修课程太少。教学和管理方式上过于固定、缺乏灵活,设施和经费不足,人文素养建设不足。体育场馆配备率不高,器材还是处于不足的境地。在跨学科的内容整合中,影响了学生的组织结构,不利于终身的发展和学习[4]。

三、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对策

(一)运动训练主体特点与教学

此时,需要结合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展技能和技巧,加大基础知识建设,紧接着还需要落实营养卫生、生物、心理、教育、人文等视角的主要内容[5]。知识、能力、素质等都需要根据学科的知识学习,真实地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当中。在实施课程设置的时候,还需要区分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之间的区别,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合理地定制。不仅需要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还需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在合理的统筹规划下,落实教学方式,加大人文素养建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道德修养、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等品质也需要具备,保持一定的原则性,降低教育资源,实施弹性化的学分建设路径[6]。

(二)加强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运动训练从本质上看,不仅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还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对于教练员来说,想要给运动员“一碗水”,那么他自己就需要具备“一桶水”。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师一部分是专业的,还有一部分是兼职的教练。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备较高的运动训练精力。但是,一般情况下,体育运动更加倾向的是实践上的内容,对理论上的知识就会出现一定的欠缺性。这个时候,只有加大学生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多组织他们观摩更多的比赛,并且通过实践验证理论,使用理论优化实践[7]。在此种形势下,才可以减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对于国家来说,还需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合理地对地区教师优化配置,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三)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落实,也需要转变以往的发展局面,结局地区不均衡的问题,根据社会的需求,人才的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训练层次。“3+1”模式,就是结合学生的意愿,在之前的学习中,先主修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最后一年需要落实自己的选修方向,并且这份方向需要满足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产业体育等方面的需要。“3+0”模式就是根据学生的选择,以学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降低教育资源的主要目的[8]。“3+3”模式,就是进行本科和硕士直通车,向着高级人才的方向实施发展。“3+8”模式是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需要,可以三年毕业,也可以八年毕业。解决“学训”之间矛盾,以学生为本,结合不一样的学校,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有机地整合起来,合理地选择和定制内容。

(四)拓宽专业口径

不管是运动训练,还是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体育等方面的训练,都需要将专业的设置和社会体育的覆盖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存在的缺陷,解决体育产业领域的普遍现象,合理地统筹规划。在一些其他的国家中,还会将运动专业的训练与运动学专业、体育交流、健康、舞蹈专业、老年体育专业等有机地整合起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统一发展的口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修订教学计划入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实施合理化的调整,延伸基础口径,加大专业思维意识。在职业对口和合并的视野下,确定社会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确定社会的需要,保持专业方向的合理发展。之后,还需要在专业学科的基础上,提高人文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增强基本的发展素养,最大限度培养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向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进行发展[9]。

(五)借鉴国内外经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在一些国外的体育大国中,动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进行落实,加大自主的选择性,提高社会竞争力。在现实的发展路径中,教师需要根据教育资源,合理地统筹规划,转变原本的发展目标。在研讨会上,分析特色课程方案,保持学生全面发展。不管是专项训练、体育教学,还是实践性较强的竞赛组织、体育科研等内容也需要及时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落实,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培养目标的方式实现课程设置。

(六)重新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系,这也是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的逻辑内容,为各体育院校的特色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还需要和实践部分的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等有效地结合起来。此外,还包含了就业指导和持续性的终身教育的问题。尤其是选修内容的增加,不仅可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还需要保持多样性,体现专业特色,加大可操作性的发展。

(七)加强人文体育教育

从“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思想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以后,人文体育的思想就烙印到了大家的心目当中[10]。美国NBA 篮球之所以可以主宰市场,高超体能和技艺仅仅是一方面,还需要培养的是“以人为本”的篮球理念和培养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的乒乓球队之所以可以长盛不衰,主要的成因就是“零开始”危机感和“祖国至上”责任感中,不断地与时俱进。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也需要结合现实的需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将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人文精神落实到实践教学当中。人文精神不仅需要融入全过程当中,还需要完成课程设置,加大内容的融合。

(八)多渠道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备

一般情况下,我国高校在实施教学的时候,主要的经济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当地政府对其的拨款。(2)需要在高校行政事业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比例进行适度的拨款。(3)需要得到社会与企业的资金上支持。(4)需要得到俱乐部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经费支持。运动队的训练、比赛、观摩交流等都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基础性的保障,并且在合理的统筹规划下,保持训练的可持续发展。尝试走体、教、企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不同项目的俱乐部,建立全建设的计划项目,吸引更多非专业的人才前来参与,增加资源的来源,扩大自身影响力。也可以使用比赛的方式,获取“转会费”以增加资金来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九)树立运动训练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对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技术都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在现实的实践中,教师仅仅就是起到一个引导性作用,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在期初的时候,学生也需要树立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终身发展和继续教育的路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运动技术,加大技术培训的力度,满足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激活办学的活力,保持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建立开放型的办学方向。在全方位的基础上,建立灵活多样、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培养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术性的深造,保持发展的层次性。

(十)对跨学科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仅需要提高,还需要结合当前面的发展格局,建立“跨学科的活动”。首先定位在学科之间,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多门学科知识,多种技术,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科学研究成果。运动训练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就需要从根本上发展跨学科的内容发展和建设。实行学科专业教育的开放式,落实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满足综合性的科学发展需求,落实核心主义发展观,端正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运动训练也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满足3+X的运动训练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特色,拓宽方向,合理定位,突出“一专多能”的特点。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的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渠道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最大限度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