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狮运动发展历史演进及新时代社会价值研究

2022-06-17阳家鹏孙玉峰

武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舞狮狮子文化

杨 扬 阳家鹏 孙玉峰

1.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2.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舞狮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舞狮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发源,由于各地特点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舞狮又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多与南派武术相结合,重神似,要求在表演时突出狮子气势威猛的特点。北狮侧重形似,即重视狮子的外在形态要与真狮子相似。作为我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舞狮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 舞狮的起源

1.1 北狮的起源

北狮别称太狮,在形态上俨如真狮,浑身服饰以黄色缨毛为主,仅根据头饰上的红、绿两色来区别雄狮和雌狮。从造型上看,北狮既不如南狮的庞大,也没有南狮的炫丽。在表演时北狮常成双成对出现,由一人饰演武士,用绣球来引领狮子起舞;起舞时,时而沉稳、时而活泼,并多利用跌扑翻滚等动作来表现狮子的行为举止,尽显北方狮舞的可爱之处。北狮盛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区域,保定徐水是我国北方舞狮文化的发祥地,素来有“北狮之宗”的称谓。据传西域月式国曾向汉章帝进献了一头金毛雄狮,使者扬言道若没有人能驯服此狮,便断绝邦交。在使者走之后,皇帝甄选了三人去驯狮,都未能将狮子驯服。一天雄狮狂性大发,被宫人打死,为逃脱上面降罪,宫人俩兄弟便将狮皮扒下套在身上假扮成狮子,并由一人在旁用绣球逗弄“狮子”,引导“狮子”做出各种动作。这一做法不仅骗过了月氏使者,更骗过了在场所有人,于是狮舞便在宫中盛行开来。也有说北魏武帝曾俘获十万胡人,有一次在巡查禁区时,边将让胡人跳舞助兴,胡人披着兽衣,戴着木头雕刻的面具,扮成两只大狮子和五只小狮子,在武士的引领下开始起舞表演。舞毕说道:北魏是我们崇敬、信仰的地方,这一段西凉乐伎是特意为皇帝表演的,以此感谢皇帝对我们的恩惠。武帝听完非常高兴,不仅施恩这些俘虏允许他们回到自己家乡,还赐名这一段舞蹈为北魏瑞狮,在北方广泛流传,后简称为北狮。

1.2 南狮的起源

南狮别称醒狮,其“醒”字一词具有醒目的含义,有狮子从沉睡中醒来的寓意,也有表现狮子灵活敏捷的特点。在南狮表演中多有“采青”环节,因为南方人认为“生菜”与“生财”同音,故每逢开业庆典的活动都会邀请南狮团队来表演助兴,以讨一个好彩头。南狮起源于广东佛山,流传于岭南一带,从外形上看偏向于“年”兽,额头高耸、眼若铜铃、血盆大口、头生独角。岭南百姓对英雄的崇拜在南狮的外形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黄脸白须的“刘备狮”、红脸黑须的“关羽狮”以及黑脸黑须的“张飞狮”,在狮子的舞法上也依据三者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南狮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民间发源传说有三。第一是“年”兽食青,相传远古时期曾出现一头叫做“年”的神兽为广东地区的百姓驱散瘟疫。后来,人们模仿“年”的形象,用竹条和彩布做成其样子,与雄壮的音乐相呼应在各家门前舞动,希望以此来辟邪消灾。因“年”喜食蔬菜,所以每家人户门前都会放置一盘蔬菜,供“年”食用,也希望其能为自家带来福瑞。从本源上说,南狮采青混合了古代沿门逐疫、采青祈福等诸多古俗的特征,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咬春”习俗的一种延续。第二是“年”兽拜年,除夕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辞旧迎新的开始,人们希望在这一天将过去一年中不好的东西都抛去,能够在新的一年之中有喜气、好运相伴,而舞狮用来祈福消灾的习俗与过春节中人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就有了“年”兽拜年一说。第三是宗悫战象,宋文帝时期,交州(今广东、广西一带)刺史奉命讨伐临邑。当时宋兵使用的是短兵器,无法接近骑在象背上的林兵,于是宋国先锋官宗悫想到了百兽之王狮子能镇压住大象,于是便命令士兵制作了许多假狮子埋伏在草丛之中。当开战后敌军象队攻来时,“狮子”一个个张开血盆大口直奔象群,大象吓的掉头乱窜,后又跌入陷阱之中,宋军大获全胜。此后舞狮便流行起来并传入民间。在农耕时期,舞狮就是人们为祈求人寿年丰、国泰民安而进行的活动,它寄托着百姓对安居乐业、美满生活的憧憬。历史上对于舞狮的起源众说纷纭,无论舞狮起源于何种学说它都包含着百姓对狮子所赋予的能带来祥瑞之兆的意义。

2 舞狮的历史演进

2.1 宫廷舞蹈:丝绸之路引进舞狮艺术

自张骞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后,狮子也随之传入我国。汉朝时期已有对狮子的记录,如《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而有桃拔、师子、犀牛。”《后汉书·章帝纪》中记载:是岁(章和元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里所说的师子便指狮子,而桃拔和扶拔又可称为符拔,是一种由羚羊尊化而来的神兽。后来国人以威猛的狮子形象为蓝本,通过对其造型的改造和动作的编排而组成某些特定的演练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舞狮文化。唐朝时,舞狮运动主要以狮舞的形式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供皇帝欣赏,地位极高。“五色狮子舞”是由身披青、赤、黄、白、黑等五种颜色狮被的艺人所表演的舞蹈样式,由宫中的太常掌乐负责管理和培训。白居易在《西凉伎》中提到: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诗词中对舞狮道具装饰的描写来表现狮子的外在形象,表明在唐代时就已有对舞狮造型的构思及制作工艺的研究。此外,新疆博物馆内藏有一组出自唐代的“狮子舞泥俑”。就外观来看,与现在的北狮极为相似,狮头扁平,双眼突出,两排牙齿排列整齐,两位表演者身上的长毛兽皮更是被雕刻的栩栩如生。由此表明舞狮最早是以北狮的形式流传下来。

2.2 市井民艺:百姓拥簇开拓舞狮新天地

宋朝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行会制度的兴起为舞狮提供了发展平台。随着百姓对生活娱乐方式需求的日渐增多,这时期的舞狮开始由宫廷走向民间,演变为市井民艺,在民间兴盛起来。在这一氛围的感染下,百姓将狮子视为吉祥如意、能驱逐灾祸、带来好运的象征,于是开始模仿狮子,表演狮子舞。《宋史·乐志》所记载的百戏条目中便有舞狮子这个项目,从春节至元宵节,舞龙、舞狮、踩高跷及杂技等各种娱乐活动诸多。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关元宵佳节的记述: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跨狮子斗白象。这里所谓的“跨狮子”便是指舞狮,从表述中便可看出元宵节的舞狮盛况,且“跨狮子斗白象”的娱乐活动与前文所说的宗悫战象这一南狮起源息息相关。《元史·卷六十六》中曾提到一个小故事,说皇帝某天狩猎归来,有表演者装扮成狮子的模样跳狮子舞来迎接圣驾。可见到了元代,舞狮已有迎宾的用途。明朝期间受地域文化的熏陶,舞狮开始与岭南地区的民俗特征相融合,从北狮脱胎而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南狮,且在佛山地区就已有制作醒狮相关产品的能工巧匠,如狮头、狮被、锣、鼓、钹等艺品,其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出来。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更于其地斗狮子灯,小街曲巷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从记载中所提到的狮子灯和大头和尚以及熙熙攘攘的盛况便可看出民众对舞狮的喜爱程度。此外,岭南地域常举行赛神迎会活动,“狮”是庙会中社火着力突出的地域性文化。这些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民间舞狮的文化载体,为舞狮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传播的新空间。

2.3 尚武崇德:近代南派舞狮与武术的结合

清末时期民生穷困潦倒,苦不堪言。岭南自古便处于边缘地带,远离中心统治,成为统治的薄弱之地。在这里,起义和反抗暴动风起云涌,有许多反清人士和武林中人秘密聚集在一起,使得清朝时期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兴盛。然而,官府为防止民间百姓起义作乱,禁止百姓习武,民间的义士们以习练舞狮表达歌舞升平为理由,实则用以强身健体,为起义作战而准备。作为岭南的特色民俗之一,南狮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其步型、步法、舞法和姿态都与南拳相似。由此看来,在秘密结社组织影响之下,这时期的舞狮开始与武术联系起来。近代广东民间武术的兴起使得武术与舞狮之间愈加紧密相连,“武狮合一”作为一种文化信息已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各地以舞狮为名的组织纷纷而起,其背地里大多数在习练武艺,后来便演变为提倡尚武精神的社团组织。在此期间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舞狮教头,其中佛山黄飞鸿以武术和狮艺闻名,被誉为南派醒狮的一代宗师。他的飞砣采青、攀竹梯采青、采蟹青等,更是开创了南狮技艺的先河。高谊认为:明代初期,广东佛山自创的南狮形成。在这一时期下,佛山已有专门制作醒狮狮头及狮被的工艺,因此,南狮是岭南地区的百姓以“年”兽为原型,形成于明朝,又于清末民初才真正盛行起来。南狮的发展和兴盛与其身处岭南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民俗密切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国时期国内的运动竞赛体制初步形成,舞狮也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开始与体育相联系,逐渐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一项体育运动。1936年,广西地区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舞狮赛事。此次比赛制定了详细的规程,包括目的意义、方法和要求,可见早期的舞狮竞赛规程已初现雏形。在地方政府的推进下,舞狮逐步成为体育竞赛项目之一。

2.4 建章立制:新中国舞狮运动的蓬勃发展

建国初期,体育活动颇受国家领导人以及人民的喜爱。1953年,舞狮作为表演项目之一首次登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的舞台。20世纪90年代后期,舞狮被迫禁止习练和表演。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相关部门对一些民俗活动进行了加工、整理和普及,规范了舞狮项目规则和方法。1981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座谈会的召开开辟了舞狮的成长道路。1993年国家体育主管部门成立舞龙舞狮运动协会后开展了一系列舞狮赛事活动和技术研讨会。1995年、1996年我国相继举办了龙狮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班。1997年,第一届全国舞狮锦标赛在广东番禺成功举办。通过诸多赛事活动的开展,各地区舞狮队伍集中亮相,为各地舞狮运动的普及、发展和繁荣起到推促作用。20世纪末,在教育部和各大院校的全面支持下,舞狮运动又一次拓宽了自身的发展空间。1998年,湖南师范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将舞龙舞狮引进课堂。2000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高校舞狮队,2003年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协会成立,随后一年教育部推出“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计划。可见舞狮运动的影响力仍在不断壮大,在国家的支持和众多体育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舞狮运动进入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的课堂之中是大势所趋。自舞狮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起,到2014年为止,共有20项民间舞狮先后被列入保护的行列之中,这标志着舞狮运动踏上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征程。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广西藤县禤洲龙狮团的《高桩舞狮》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脱颖而出摘下表演项目技巧类金牌。同年,以南狮技艺为主题的节目《百狮报喜贺新春》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这是首次出现以地方文化特色作为第一个正式文艺节目的表演,不仅凸显出舞狮的繁荣发展,更体现了国家对舞狮项目的肯定和支持。至此,舞狮历经两千多年从宫廷、民间到制度规范化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项具有多元性、教育性、娱乐性、延续性等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舞狮是国人对勇敢、智慧、福瑞的向往和追求,作为我国面向世界的特色名片之一,它的发展紧随时代前进步伐。

3 新时代舞狮的社会价值

3.1 提升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

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表明地方政府应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2020年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吉祥物“扬扬”“悦悦”以广东醒狮为原型设计而得,象征着“技能强国”的雄健、豪迈之情,传达出中国广大技能人才“技能报国”的时代强音。在对外文化输出上,世界各地区的唐人街也向众人展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风格。悉尼唐人街自1986年起,每年举办的“鼓嘉年华会”上都会展演武术、南狮高凳和北狮滚球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促进中澳文化交流学习,增进友谊。现如今,舞狮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促使舞狮朝着竞技化、规范化的方向稳步前进。由此可见,舞狮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以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2 助力经济发展,繁荣舞狮产业

新时代背景下舞狮的社会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舞狮赛事的迅猛发展,部分经营机构和竞赛表演场所开始向观众销售门票和相关的附加产品,而高校舞狮的推广使舞狮制作工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可见舞狮是以产业一条龙发展形式来推动经济价值的实现。第二,从构建地区特色传统体育赛事体系、开拓舞狮表演市场及影视产业等多条路径引领舞狮行业日益繁荣。如2020年在广州市举办的“狮王争霸赛”便有来自全市11个区的近300名运动员参加此次竞赛,为广州亚残运会10周年献礼。第三,从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出发,舞狮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展现经济双重属性。例如,佛山市文化部门利用名人效应在佛山市区中心修建黄飞鸿纪念馆,馆内陈列出围绕黄飞鸿而产生的各种文艺作品和文物,吸引无数影迷慕名而来,这不仅大大加强舞狮文化传播力度,而且丰富了佛山市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3.3 彰显民族特色,服务学校教育

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过程中,舞狮项目逐渐完善自身的竞技体系,与传统舞狮不同的是竞技舞狮的技术动作难度高、套路编排复杂多变,对舞狮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颇高,并在舞狮表演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与同伴之间的配合、克服在高台表演时的心理恐惧,完美地展示出狮子的形神,这对舞狮运动员要求十分苛刻,但也更加体现出这一民族项目的本色。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教育,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是搭建体育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基于此,舞狮文化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创新点,在寓教于练的过程中为学校教育服务,促进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舞狮作为教学内容列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学习之中,中小学也将舞狮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这在增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也增强了他们的体质,舞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已成为学校的一大教学特色。

猜你喜欢

舞狮狮子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狮子的喷嚏
谁远谁近?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威风凛凛的狮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