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山龙泉寺观音阁内塑像病害之“诊治”

2022-06-17吴涛

炎黄地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塑像彩绘诊治

吴涛

为科学保护山西太山龙泉寺观音阁内塑像等文物,笔者梳理了观音阁内塑像、悬塑、壁画、题记及木结构彩绘的病害及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各类文物的病害主要以残缺、断裂、表面污染、颜料层龟裂起甲、颜料层脱落和空鼓为主,导致这些病害的主要因素有温湿度变化、空气污染及人为破坏。彩绘主要颜色及成分包括:红色颜料有铅丹、朱砂和铁红,白色颜料主要有高岭土、铅白和白土,蓝色颜料有苏麻离青、靛蓝和石青,绿色颜料有氯铜矿和人造氯铜矿,黄色颜料为铁黄,黑色颜料为墨。基于病害与材质特点,提出相应的保护手段。

太山龙泉寺观音阁内保存有明清时期泥质彩塑、悬塑,并有少量的拱眼壁壁画,在门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两块碑饰双层题记。观音阁内所有的信息都蕴藏很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但这些精美的塑像、悬塑、壁画因温湿度、人为原因等存在着多种病害。保护修复迫在眉睫。

观音阁内塑像等文物基本情况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群山之中。据《太原县志》记载,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因山势而造,高低错落,参差其间,自成格局,分上、下两院。上院为观音阁,下院大雄宝殿、佛祖阁,阁顶有吕祖洞。

明代重建的观音阁建筑呈八角形,形体小巧玲珑,内部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一佛二胁侍等。現存塑像37身,悬塑约206m2,拱眼壁壁画约1.5m2,题记约1m2。观音阁正中残存一莲花底座,座上残留有望天吼塑像部分遗迹,底座上2.4m处还残挂有佛像头部鎏金装饰。观音阁正面为释迦牟尼三身佛,东西为两层十八罗汉。殿门东西立有四大天王像。观音阁东、西配殿供奉二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塑像形象质朴、造型匀称、比例适宜、衣纹飘带线条流畅、肢体动作形态各异、神态婉约自然,极富明代风格,是明代塑像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悬塑中配有三座精雕的空中楼阁小木作是研究明塑及明代建筑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塑像。观音阁现存塑像37身,以一佛二胁侍、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像及东西配殿的文殊、普贤菩萨像为主,其他为悬塑殿宇佛龛中的小佛像。

塑像的制作工艺:先做适体木质骨架,然后在骨架上缠绕较粗的麻绳,由麦秸泥大致塑型,再用细纤维泥精雕细作。即木主杆——粗麻绳缠绕主杆——较粗的麦秸泥塑型——细纤维泥雕琢细部——彩绘。小型肢体如手指、头上装饰等以铁丝为主干,缠绕麻绳后细纤维泥塑型;较长的飘带、流云就地取材,使用柔性较强的荆条由麻绳缠绕固定后雕琢,荆条能较好地体现飘带、流云的飘逸自然。

从表面颜料的制作工艺可将塑像大致分四种类型:正面一佛二胁侍及文殊、普贤像形体高大,二次彩绘时是在原颜料层上裱一层宣纸后再次彩绘;十八罗汉像胎质坚硬,颜料层附着牢固,衣纹高雅华贵,几何形图案繁而不乱,无重新彩绘的痕迹;四大天王像表面色彩与三身佛像接近,但颜料层二次彩绘是在原颜料层上直接绘画,没有裱糊宣纸;佛龛中小佛像以金色为主,多数已氧化变黑。

悬塑。观音阁内悬塑面积约206m2,以宫阙楼阁为主体,左右为山石花卉,上为行云洞石,下为波涛海浪。结构完整,惟妙惟肖,立体感强,巧妙利用海水浪尖为锚固点,既突出海水波浪的立体感,又起到稳固作用,色彩较为丰富。从残缺部位初步分析,悬塑地仗为粗细麦秸泥分二次完成,在细纤维泥层上雕作彩绘。较大山水、洞石由木主杆定型后塑泥雕琢,较长的树枝、云团装饰由铁丝与当地的藤条为主杆塑泥而成,某些建筑构件等由木杆锚固。部分悬塑(如图1)所示。

壁画。观音阁内拱眼壁壁画面积较小,大小共9块,约1.5m2,以墨彩花卉为主,为清代典型的建筑模式。壁画的支撑体为建筑墙体,上抹一层约1.5~3cm厚的麦秸白灰泥为壁画第一层地仗,刮一层约0.5cm厚的白灰为壁画的准备层,在其上直接绘画,白灰泥制作较粗糙,能清晰分辨麦秸纤维的痕迹。

题记。观音阁门的东西两侧槛墙题记,经初步分析,分为两层:表层为五十年代游人随意刻画的打油诗句,其下层题绘有似碑记式题记。此类以墨迹形式出现在槛墙上较为少见。

木结构彩绘。龙泉寺观音阁建筑木构件上保存有明清时期彩绘图案,色彩丰富,图案美轮美奂,为奇巧绝伦的建筑锦上添花,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如图2)所示。虽然因建筑屋顶漏雨造成部分彩绘颜料层污染、脱落,但整体保留比较完整。色彩以黄、绿为主,墨线绘画,白线勾勒突出绘画效果,从色彩、花型初步分析应为清代作品。在木质构件上未施粉底,直接彩绘,在贴近墨线内边用白线勾勒,既突出图案的立体感,又使画面显得清晰亮丽。

主要病害调查及原因

对龙泉寺观音阁内的塑像、悬塑、壁画、题记及木结构彩绘的保存现状进行调查,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颜料、土样进行了取样,然后对其进行分区编号。依据观音阁建筑形制(如图3),以内柱为分割线,分八个区,即A、B、C、D、E、F、G、H区,对每区的塑像、悬塑、壁画、题记、木结构彩绘的现存状况进行调查,所有干预手段都进行详实记录、拍照。清理收集残片共1593片,其中已拼对153片,并发现了五条新信息:D区有一简易印刷本《盂蘭盆经》;E区顶梁发现题迹:“扶梁僧正宗功德王主……大明嘉靖十八嵗次已亥四月十八日已卯壬时新建七宝殿修造功德主王化室人郭妙善”。说明该建筑年代为明嘉靖十八年,又名七宝殿;在主佛下发现宣纸墨迹,初步确定是一个供奉神位;在E区底部发现小秤,可能是秤取颜料所用;塑像底部余土中筛出五种颜料,应该是二次彩绘时残留。

对塑像、悬塑、壁画、题记及木结构彩绘的保存现状进行调查,病害主要以残缺、断裂、表面污染、颜料层龟裂起甲、颜料层脱落和空鼓为主。下面分类阐述各文物的病害情况。

塑像主要病害。龙泉寺观音阁现存泥质彩塑37身,观音阁正中残存莲花底座,座上残留望天吼塑像部分肢体,观音像已无存,但梁架上还残挂有观音头饰。每身泥塑都被尘土覆盖,且存在不同程度人为损害造成的残缺,无一完整,头部尤为严重。部分塑像整体晃动倾斜、错位等。佛龛中的小型塑像亦不完整。

主要病害有表面污染;颜料层龟裂、起甲、脱落;烟熏;骨架松动、错位;木主杆腐朽断裂;肢体断裂;残缺不全;人为损伤;胎体裂缝;微生物侵害及部分塑像移位晃动等。

悬塑主要病害。悬塑存在的主要病害有表面污染、微生物侵害、残缺、裂缝、断裂、空鼓和地仗脱落等。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多年沉积的污物,部分污物已渗到表面颜料层中,无法去除;屋顶漏雨造成的泥污染;动物粪便污染。

裂缝:C、D、E、F、G区悬塑大部分整体下沉,多处出现不规则的裂缝,最长裂缝达1.5m,最宽达10cm,尤其以E区最为严重,从较大裂缝中可看到原木构件上的彩绘。

空鼓:悬塑空鼓非常严重,空鼓面积几乎达100%,从地仗脱落处观测空鼓距支撑体最宽12cm,且已整体下沉。

壁画的主要病害。壁画主要分布于A、B、H区拱眼壁,共9块。绘制简易的墨彩山水花卉。由于建筑屋顶漏雨,使壁画严重污染、残缺、空鼓。主要病害有:表面污染、地仗空鼓、颜料层脱落等。建筑屋顶漏雨在壁画表面形成0.3cm厚的淤泥层,部分画面被嚴重腐蚀,使白灰层发黄,画面漫漶不清。

地仗脱落残缺:因漏雨使地仗湿透脱落残缺,正中一块壁画地仗已被冲毁85%。

题记主要病害。题记主要病害有人为的白灰覆盖及涂写。观音阁门东西的槛墙题记已被白灰覆盖,隐约可看到墨线,初步分析,表面为五十年代随意题画的打油诗句,在墨迹的下面保留有碑文形制的字迹,从显现的少量字迹判断应该为记载有关观音阁的碑文。由于年代久远,题记上积累了大量游人涂写的痕迹。

木结构彩绘主要病害。木结构彩绘存在的病害主要是表面污染、颜料层脱落、起甲、酥碱、微生物侵害等。引起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常年自然降落的沉积物污染;建筑屋顶漏雨造成的颜料层脱落、起甲、酥碱。

病害成因。文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通常与文物的保存环境、文物的制作材料及工艺、人为因素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大多数附属于古建筑的彩塑或壁画等文物,保存环境恶化产生的影响,远严重于文物自身材质和工艺缺陷导致的病害。

泥塑类文物材质劣化的诸多因素中,温湿度的变化是最主要的。组成泥塑文物的各种材料如粗泥、细泥、颜料和胶料等对水都非常敏感,塑泥为多孔性吸湿材料,湿度大会使塑泥吸收水分而膨胀,湿度低,塑泥中的水分挥发而收缩,长时间的干湿交替,导致颜料层与胎体分离而最终脱落。此外,湿度高会加速霉菌的繁殖,对文物极为不利。漏雨后的潮湿环境给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在悬塑割断层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微生物病害。

过去在太山龙泉寺附近存在多处煤矿,周围的工业及生活能源均以燃煤为主,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当空气湿度较大时,尘埃会吸附上述有害气体和水分,共同作用后形成酸雾,侵蚀造像表面,使颜料中的粘结材料老化,粘结力降低,导致颜料粉化而脱落。

20世纪80年代,塑像的头部均被人用榔头敲击掉,造成其面部无一完整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而散落残块未能及时收集,导致很大一部分已缺失。

保护对策

基于对观音阁内塑像等文物的保存现状及病害种类的调查结果,为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对观音阁建筑进行修缮,避免出现房顶漏雨现象。同时应加强对其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定期评估观音阁本体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因其残损而造成内部文物不必要的损害。在观音阁内各个区域安装温湿度记录仪,实时监测阁内温湿度,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不稳定病害如颜料层龟裂、颜料层起甲和空鼓,要及时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对部分酥碱的彩绘层进行实验性加固并进行封护,对空鼓等病害实施灌浆加固,以阻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延缓文物老化的速度。

对于影响文物艺术性的病害如表面灰尘污染、白灰覆盖及游人写的字迹,需采用物理方法予以清理。

对于残缺的塑像,尽可能多地收集掉落的残片,筛选分类,再依据颜色、形状、岔口等基本特征进行对接。

太山龙泉寺观音阁内明代彩绘悬塑,破坏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温湿度变化雨水的侵蚀,导致颜料层与胎体分离最终脱落,管理单位应及时申请专项经费,对该文物进行定期的保护修复工作,做好监测温湿度、保护修复等记录,有依可查,以免造成二次损坏。

该明代彩绘悬塑充分体现了古代塑像以意成象、象而寓意,不拘细节但求神似等特征,是山西省内不可多得的悬塑精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保存价值,要保护好、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太原市太山博物馆

猜你喜欢

塑像彩绘诊治
塑像和井
快门风景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诊治新进展
研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效果
彩绘生活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
彩绘是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