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安全感”

2022-06-17于伟

中小学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安全感认同感例子

于伟

“抽象的是‘不安全’的”,这个提法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位特级教师。原话是这样的:“对孩子们来说,抽象的是不安全的;越小的孩子,就越愿意相信让他觉得安全的事情。用‘不安全’来形容孩子们学习一个新知识时的那種感觉特别贴切。”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子里,我也逐渐发现了一些新证据来佐证这位老师的话。

可感的形象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是安全的。二年级数学有一节课是估计1000这个数,“估计”就是大约。上课时总会有小朋友乐此不疲地去一个一个数,下课铃响了也听而不闻,数完以后,他会非常兴奋地冲到老师面前大喊,“我数出来了,一共有1174个”。1174和大约1000有什么不同呢?对于孩子们而言,前者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安全的数,而后者则是不安全的。

儿童的安全感来自形象和抽象的融合。我们不要小看了儿童的抽象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逻辑论证的“真”,更要强调感性经验的积累,不要低估了形象直观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儿童在认知过程中获得“安全感”?

朗读可以增加儿童对文本的“认同感”。朗读能够使儿童获得感性的理解。学习散文和诗歌,朗诵特别是配乐朗诵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理解,还原类似的具身体验,唤起读者的认同感。阅读教学中,身临其境的诵读更能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增加代入感,让文本形象化,由此获得“可听性、可见性和触觉上的可感性”。唤起每个个体生活经验文本化后那些不可言喻的特质,这是诵读对于文本理解的意义所在。有韵律的读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则更为重要,通过押韵、谐音、有节奏的反复,加强了文本想要传递意义的实际感觉,令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认同感、代入感的获得,都可以给儿童带来安全感。

举“例子”可以给儿童带来安全感。“事例”可以让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触的变为可感的。举例子,其实就是用可感的、特殊性的个案,来说明解释不可感的、普遍性的抽象道理和问题。一些很难说清楚的事情或道理,举个例子一下子就清晰了。了解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例子,通过可感的例子解释说明不可感的抽象道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中应该普遍采用的方式。

“试出来的”是儿童获得安全感的好方法。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经常有学生说,“老师,我是试出来的!”在儿童看来,试出来的要比推理出来的安全得多。“试出来的”也饱含了更多的个人努力,试出来的东西更有人情味。在看待儿童的认知行为时,我们要少一些成人视角的“理所当然”,尊重儿童寻找安全感的做法,尽管某些方法在成人眼中是浪费时间或幼稚的表现,但仍然要给儿童足够的时间和宽容的空间。很多时候,儿童理性和感性的发展往往不是同步同频的,有时理性滞后于感性,有时感性滞后于理性。

不断重复是儿童寻找安全感的过程。别小看了孩子们的“明知故问”。明知故问的儿童,寻求着一种声音的反复,反复的声音似乎能产生使人着迷的质感。儿童会一遍一遍重复同一个操作,尽管每次的结果都跟之前一样,但儿童并不觉得无聊。他们常常要求我们重复给他们讲同一个笑话,翻来覆去地读同一个绘本故事。他们还会将玩具小人一次次摆在桌沿上,看着它一次次掉下来。儿童会乐此不疲地尝试、体验,没完没了地重复。这是许多家长都经历过的“折磨”,这是儿童寻找安全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时间,开放的可以深入思考的空间,尽量丰富的素材,以及足够耐心的指点。

总之,抽象与形象在小学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具象、停留在眼见为实,只要方法适当,同样可以并且需要追求逻辑推理、追求抽象的理性发展。我们要在教学中寻找形象与抽象的契合点,追求形象与抽象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安全感”。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安全感认同感例子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