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馆藏文物信息资源的计量分析*

2022-06-16景志宇杨秋翔王文杰赫少华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类别馆藏瓷器

景志宇 杨秋翔 王文杰 潘 婷 赫少华 宋 玥

(1.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 太原 030006)(2.中北大学软件学院 太原 030051)

1 引言

文化遗产是一种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1]。馆藏文物是国家科学与文化的历史沉淀,往往代表着文明发展的先进水平。文物的管理不仅是对文物信息的采集、整理等,而且更要注重于文物价值的挖掘[2]。自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4]。国家文物局在政府网站公开文物信息资源,也鼓励各文物单位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数据集中和资源共享,为中国文物信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涉及理论方法和应用实践等方面[5]。

在此背景下,以国家文物局公开的中国馆藏文物,共计235.4372 万件文物信息作为数据来源,使用计量学方法,从文物的类别、年代、地域等多个特征维度进行分析,集中展示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对中国馆藏文物的保护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为相关学者研究中国馆藏文物信息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数据分析

馆藏文物资源是一种包含时间、空间等属性的多维数据[6]。本文馆藏文物资源覆盖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有博物馆,内容包括文物名称、年代、类别等。通过发掘数据中的内在涵义来不断认知文物的价值,是文物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工作[7]。本文采用分析工具为ECharts,该工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视化图表,增强用户获取知识、优化数据分析的能力[8]。另外,结合Excel 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然后从科学计量角度作出详细分析。

2.1 馆藏文物类别分析

文物分类既是博物馆管理中的基础业务,也是开展文物科学研究的首要工作。《中国百科大全·文物博物馆》介绍了文物分类法有时代、区域、质地等分类法[9]。分类是依据一定标准对文物资源的同集和异集进行聚类或归类的过程,依据馆藏文物登录规范,中国馆藏文物分为35个类别[10~11]。通过对样本数据分析,馆藏文物数据涵盖了全部的文物类别。表1 中统计了馆藏文物的类别以及各类别的文物数量。

由表1 可以看出,陶器类别的馆藏文物量最多,瓷器、钱币、(书法、绘画)也有较高的馆藏文物量,均在20 万件以上。针对样本中的35 个文物类别,选取馆藏文物量排名前10 位的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 所示。其中柱状图表示各类别的馆藏文物量,折线图表示各类别文物量占样本总量的百分比。

表1 馆藏文物类别及数量统计表

图1 馆藏文物量排名前10位的类别

从图1 中可以看出:1)陶器、瓷器以及钱币类别占据很大的比例,每个类别馆藏文物量均在30万件以上,所占百分比均在13.00%以上,较其他类别有很显著的差距。此外,三者馆藏文物量之和为106.0738 万件,所占百分比41.76%;2)(书法、绘画)、铜器、(雕塑、造像)、(玉石器、宝石)类别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呈线性趋势,馆藏文物量均在10 万件至20 万件区间内,所占百分比5.00%至10.00%;3)(档案文书)、(石器、石刻、砖瓦)、(文件、宣传品)类别较前3 位馆藏文物量差距显著,馆藏文物量均在5 万件至10 万件区间内,所占比例稳定在3.00%左右。

进一步分析,瓷器作为中国的代言词,其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另外,瓷器与陶器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瓷器源于陶而精于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中国陶器是产生于距今15 世纪之前,历史悠久,因此,陶器、瓷器在中国馆藏文物中占很大的比例也是符合历史规律[12]。

2.2 馆藏文物历史学年代分析

文物的时间属性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从历史学年代的维度作为切入点展示文物的时间属性是一个不错的角度。本文研究的历史学年代夏商周开始到清代结束(某些朝代合并为特定时期),并从样本数据中检索出共计145.0124 万件文物进行数量分析生成折线图,如图2和图3所示。

由图2 和图3 可以看出:1)馆藏文物量从夏朝到清朝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夏朝的1.139 千件到清朝的834.256 千件,增长百分比高达731%。2)在商、东周(春秋战国)、汉朝、唐朝、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朝、明朝馆藏文物量达到小高峰;其他朝代馆藏文物量较低,均在15 千件以下。3)明清两个朝代的馆藏文物量共计986.125 千件,占夏朝到清朝文物总数(1450.124 千件)的百分比为68.00%,所以明清可作为研究各朝各代全国馆藏文物量的核心朝代。

2.3 博物馆馆藏文物量分析

当前,中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等加快博物馆数字化的步伐[13]。馆藏文物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淀,也是历史见证者[14]。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博物馆共2207 座,并选取馆藏文物量排名前10 位的博物馆进行计量分析,共筛选出101.4860万件文物,如图4所示。

图4 馆藏文物量排名前10位的博物馆

由图4 可以看出:1)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量稳居第一;2)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很高的馆藏文物量,较其他博物馆有显著的差距,两座博物馆共计馆藏文物57.2979 万件,占前10 位馆藏文物总数56.46%;3)排名前5 位的博物馆中,有3 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符合其作为首都、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古都的身份;4)上海博物馆的馆藏量较排名在后的博物馆有差距,其他博物馆的馆藏量均在5万件左右。

2.4 馆藏文物地域分析

中国馆藏文物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区域着色分布图,如图5所示。

图5 馆藏文物量地域着色分布图

由图5 可以看出:1)中国馆藏文物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各省行政区均有不同的馆藏文物量。2)从中国区域划分来看,馆藏文物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地区,西部地区馆藏文物较少;3)从横向东西维度来看,文物量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黄河中下流域以及四川、湖北、江苏等长江中下流域;4)从纵向南北维度来看,以秦岭-淮河线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北方地区馆藏文物量较多,南方地区文物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上海等地区。

从中国馆藏文物地域分布可知各省行政区虽存在差距,但整体也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并且在长江、黄河中下流地域有较为规模化的馆藏文物量。为进一步探究中国馆藏文物量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对各省份馆藏文物量以及博物馆机构进行统计分析,表2 给出了馆藏文物量排名前10 的省份名称、馆藏文物量以及各省行政区馆藏量排名前3位的博物馆机构。

由表2 可以看出:1)北京市的馆藏文物量居第一,较其他省份有显著的差距;2)除北京市,其他地区文物量在8万件至20万件之间;3)从下属博物馆机构看,各省、直辖市的馆藏文物主要集中在以省、直辖市命名的博物馆中。

表2 馆藏文物量排名前10位的省份统计表

2.5 馆藏文物瓷器年代分析

瓷器作为中华文明所孕育的最伟大的瑰宝,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选取样本数据中的瓷器类别进行研究,检索出共计26.7306万件文物,从中国的历史学年代进行计量分析。图6和图7给出了馆藏瓷器文物量从夏朝到清朝历史学年代的变化趋势。

图6 馆藏瓷器文物量夏朝至晋朝年代分布图

由图6 和图7 可以看出:1)全国馆藏文物瓷器从夏朝到清朝整体呈增长趋势。2)夏朝瓷器的馆藏文物量为0 件,汉朝开始出现增长并在唐朝达到第一次高峰,紧接着宋朝达到第二次高峰,随后元朝、明朝呈增长趋势,在清朝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远超之前历朝历代的馆藏瓷器总量。

图7 馆藏瓷器文物量南北朝至清朝年代分布图

进一步分析发现,陶瓷的工艺与材料因为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改革创新,各个时期的陶瓷风格也因文化背景而变动,从而造就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15]。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根据考古研究,中国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大约在商朝;烧制瓷器的瓷窑从汉朝开始普及并发展,并在隋唐时期达到第一次高峰,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较为有名的是以天青色风格为主的柴窑;在宋朝,瓷器产业开始百花齐放,产生了五大名窑以及景德镇;元朝瓷器较宋代稍有衰落,清朝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瓷器制作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意境,样式也变得多姿多彩。

2.6 清朝馆藏文物类别分析

由2.2 小结可知,明清是研究各朝各代全国馆藏文物量的核心朝代。选取清朝馆藏文物作为研究对象,共检索出83.4256万件文物,并筛选出馆藏文物量排名前10 位的文物类别,共计73.6844 万件文物进行计量分析,图8 给出了清朝馆藏文物量排名前10 位的文物类别以及其他类别(25 个类别之和)占清朝文物总量的百分比。

图8 清朝馆藏文物量排名TOP10的类别占比

由图8可以看出:1)排名前10位类别的总文物量占清朝馆藏文物总量的百分比为88.32%,剩余其他类别共计11.68%;2)前10 位的文物类别中占主要分量的陶器、瓷器以及(书法、绘画)这三个类别的馆藏文物量占清朝馆藏文物总数65.17%以上,是研究清代馆藏文物发展的核心领域。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制瓷技艺发展到清朝,因天然的烧瓷原料、数千年烧瓷技艺的积累,加之“康乾盛世”时期,皇帝对瓷器的热爱、古典文化中的精华以及“官搭民烧”制度的影响,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16]。清朝相继出现了三种极品釉彩(霁青、霁红、甜白),也诞生了珐琅彩和粉彩,使得清朝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超越的。当然,清朝瓷器的艺术价值也是历朝历代中最高的,打破古董随年代久远而增值的常态。

3 结语

本文通过国家文物局公开235.4372 万件中国馆藏文物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分析,分别从馆藏文物的类别、年代、地域等方面对中国馆藏文物资源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梳理。研究结果表明:1)从馆藏文物类别来看,陶器、瓷器以及钱币这三个类别的文物量居前三,三者之和占馆藏总量的百分比为41.76%。(书法、绘画)、铜器、(雕塑、造像)也较高的馆藏文物量,侧面反映了中国在陶瓷技术上与艺术上取的非凡成就。2)从馆藏文物量历史学年代来看,馆藏文物量从夏朝到清朝有波动但依旧呈现上升趋势,在汉、唐、宋、明达到一定的高峰,最终清朝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3)从博物馆馆藏文物量来看,北京市位居全国第一,故宫博物院位居全国第一,全国馆藏文物量排名前5 位的博物馆中,有3 座位于北京市,反映出北京在博物馆的建设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4)从馆藏文物地域分布来看,地域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及黄河中下流域附近,且北方地区文物数量远多于南方地区;另外,北京市的馆藏文物量位居全国第一,各地区馆藏文物主要集中在以省、直辖市命名的博物馆中。5)从馆藏瓷器历史学年代来看,瓷器从汉朝开始普及发展,并在隋唐时代达到第一次高峰,宋朝是瓷器产业百花齐放,清朝瓷器在数量、质量上达到巅峰时期。6)从清朝馆藏文物类别来看,陶器、瓷器以及(书法、绘画)是研究清代馆藏文物发展的核心领域。

猜你喜欢

类别馆藏瓷器
名家书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藏书画作品选刊
一起去图书馆吧
中国的名牌瓷器
简析基于概率预测的网络数学模型建构
高傲的瓷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馆藏兵团文献利用分析实证研究
自治区图书馆开展“馆藏数字资源有奖阅读活动”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