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络熄风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2-06-13商艳丽

系统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通络缺血性血流

商艳丽

山东省阳信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山东阳信 251800

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 因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发病急且进展迅速,其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 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多予抗凝、抗血小板、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方案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但患者术后病残率仍很高[3-4]。 为了进一步改善该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循环血流的恢复,近年来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中指出, 应该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合理使用中医药疗法,辩证施治,进而让患者的康复受益[5]。 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可归为“中风”范畴,属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为脏腑失调、正气亏虚,标实则为风、痰、瘀等实邪,故治疗时可采用通络、熄风、活血、益气之方治疗[6]。 基于此,该次研究自拟通络熄风汤,并以该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 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探讨了联用通络熄风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 例。纳入标准:①满足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7];②年龄75 岁及以下;③病情稳定,意识清楚;④病程0.5~6 个月;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或四肢瘫痪者;②大面积脑梗死者;③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④用药禁忌证者;⑤依从性差者。 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 45 例,男 26 例,女 19 例;年龄46~75 岁, 平均 (57.62±6.28) 岁; 体质指数 22~35kg/m2,平均(27.96±2.10)kg/m2;发病至就诊时间0.5~30 h,平均(3.17±0.89)h。 观察组 45 例,男 27例,女 18 例;年龄 44~75 岁,平均(58.03±6.51)岁;体质指数 22~36)kg/m2,平均(28.10±2.24)kg/m2;发病至就诊时间 0.5~29 h,平均(3.22±0.91)h。 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申报伦理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整血脂,控制颅内压,并进行脑保护、抗血小板、抗感染、营养神经等措施治疗。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通络熄风汤干预,组方:鸡血藤20 g,水蛭、怀牛膝、丹参各15 g,天马、白蒺藜各 10 g,胆南星、甘草各 6 g,三七粉 3 g。1 剂/d,水煎后取汁300 mL,分早晚温服。

两组均治疗8 周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治愈: 病残程度复常,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降低90%以上;显效: 病残度 1~3 级,NIHSS 评分降低 46%~89%;有效:NIHSS 评分降低 18%~45%;无效:NIHSS 评分降低不足18%。 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 治疗后评价NIHSS 评分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NIHSS 评分总分42 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越差。 运动诱发电位采用肌电图仪记录潜伏期、波幅进行比较。③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记录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的收缩期峰血流速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降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IHSS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s)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 值P 值14.22±2.19 14.30±2.25 0.171 0.865(6.27±1.05)*(3.65±0.92)*12.590<0.001 28.15±1.39 27.72±1.42 1.452 0.150(24.05±1.40)*(21.18±1.15)*10.626<0.001运动诱发电位波幅(mV)治疗前 治疗后0.61±0.09 0.60±0.10 0.499 0.619(0.68±0.09)*(0.74±0.10)*2.992 0.004

2.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的收缩期峰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期峰血流速度均增加,观察组血液流速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cm/s]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大脑后动脉流速治疗前 治疗后基底动脉流速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 值P 值42.13±7.50 41.85±7.42 0.178 0.859(51.38±10.22)*(59.06±11.25)*3.390 0.001 40.51±6.33 41.20±6.41 0.514 0.609(47.38±7.76)*(52.64±8.52)*3.062 0.003椎动脉流速治疗前 治疗后28.90±5.52 29.41±5.47 0.440 0.661(38.62±6.47)*(43.75±6.16)*3.852<0.001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起病急,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脑组织血供中断或不足, 将造成缺血位置的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进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8]。 虽然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但仍有不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不利影响[9-10]。 对于该病,临床多在控制原发疾病的基础上,采用抗凝、抗血小板、溶栓、营养神经等措施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患者康复情况仍然不理想。 中医认为,本病可归为“中风”范畴,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脏腑阴阳不调、正气亏损、脏器亏虚为本虚,标实则为风、痰、瘀等实邪为主[11-12]。 由于脏器亏虚、正气不足,将会影响机体正气正常运行,血瘀内阻,痰瘀互结,进而造成脑部脉络受阻,脑窍失于濡样,进而发生中风。风邪为诸病之首,可挟痰、瘀等外邪,相互胶着,继而可形成恶性循环,阻碍气机,清窍不利,故而造成经络、神窍闭阻[13-14]。基于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予以熄风祛痰、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之法治疗。 而就该研究所采用熄风通络汤来看,方中天麻可祛风通络、平肝潜阳,水蛭能够祛瘀止痛,配合白蒺藜,可增强平肝祛风、化瘀止痛的功效;配以丹参可益气、活血、补血;胆南星则能够息风止痉、清热化痰;怀牛膝则可补益肝肾,通络舒经,三七则可益气活血;配合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共使,能够通络活血、镇肝熄风、益气补血[15]。 且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水蛭可起到抗血小板作用,有利于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运;川芎则能够提高SOD 活血,保护脑神经,丹参能够发挥出调脂作用,也证实了该方对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 缓解脑缺血以及血管痉挛等的价值。

该研究中,观察组予通络熄风汤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3.33% vs 75.56%)(P<0.05),说明该方可提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陈绪杰[16]研究中,观察组予通络熄风汤治疗后,总有效率91.1%较对照组75.6%高(P<0.05),与该次研究一致,佐证了该方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而在神经功能方面,该次研究观察组治疗后NIHSS 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分别为 (3.65±0.92) 分、(21.18±1.15)ms, 较对照组低 (P<0.05), 运动诱发电位波幅为(0.74±0.10)mV,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通络熄风汤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可提高神经灵敏性。赵少忠等[17]研究中,联合组予熄风通络颗粒治疗后,NIHSS 评分、 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与波幅分别为(3.3±1.0)分、(20.35±1.04)ms、(0.79±0.12)mV,均优于对照组(P<0.05),佐证了该方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而在血流动力学指标上,观察组治疗后大脑后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为(59.06±11.25)、(52.64±8.52)、(43.75±6.16)cm/s,均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该方案能够调节循环血流,有利于减轻脑神经损伤。 秋军峰等[15]研究中,观察组予熄风化痰通络汤干预后,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为(59.30±12.38)、(52.63±10.27)、(44.90±7.28)cm/s, 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该次研究一致,佐证了通络熄风疗法对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促进患者病灶血供恢复有显著意义[18]。

综上所述,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通络熄风汤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可提高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通络缺血性血流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微血流成像与CDFI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Atg5、Beclin-1及LC3表达的影响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