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毒宁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分析

2022-06-13陈亮

系统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热毒口病疱疹

陈亮

江苏省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宿迁 223900

手足口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出疹性疾病,好发人群为1~5 岁的儿童,主要症状是手、足、口部出现丘疱疹、丘疹、溃疡等,同时有发热、咽峡红肿、食欲降低、嗜睡情况[1]。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自愈性,预后效果较为理想,但是部分患儿的病情进展较快,极易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呼吸循环衰竭、肺水肿等情况,死亡风险较高[2]。目前临床尚缺少特效治疗,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改善疾病症状,缩短病程,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重要方式。 研究发现,干扰素属于光谱抗病毒药物,对于肠道病毒的特异性并不十分显著, 停药后病情极易复发,故临床多联合应用其他药物治疗[3]。 根据小儿手足口病特征,中医将该疾病归纳为“时疫”“温病”“温湿”等范畴,外感湿邪疫毒为病机,肺脾、脑窍、肝、心均属病位[4]。热毒宁为常用中成药物,主要作用是抗炎、清热、降温,可对病毒繁殖进行抑制,联合干扰素进行治疗可发挥较为理想的效果[5]。该文以热毒宁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为内容,遴选该院2019 年 1 月—2021 年 10 月治疗的142 例患儿为对象实施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纳选于医院儿科治疗的142 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该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表法,将组别定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纳入71 例,全部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统计组间资料: 治疗组年龄为2~6岁,平均(4.02±0.79)岁;男性患儿 37 例,女性患儿34例;患病时间为 1~4 d,平均(2.51±0.67)d。 对照组年龄为 2~6 岁,平均(4.07±0.74)岁;男性患儿 36 例,女性患儿 35 例;患病时间为 1~4 d,平均(2.56±0.63)d。 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病时间、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病情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6];②患儿均有不同程度食欲降低、发热、疱疹等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谵妄、嗜睡、肌阵痉挛、头痛等症状;③对于患儿诊疗资料及研究内容均保密;④均为普通型手足口病。

排除标准: ①患儿入组前已经接受免疫蛋白、激素、抗病毒治疗;②严重过敏体质患儿;③呼吸异常或者循环功能障碍患儿;④患儿存在神经系统表现;⑤合并严重原发疾病患儿;⑥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儿。

1.3 方法

全部患儿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主要为补液、退热,期间禁止患儿进食刺激性食物,对照组患儿采取利巴韦林药物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为10 mg/(kg·d),1 次/d,连续应用 5 d。

治疗组同时采取热毒宁(国药准字Z20050217)联合干扰素(重组人干扰素α;国药准字S20030030)雾化吸入治疗。 在 0.5 mL/(kg·d)热毒宁中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静脉滴注,每日治疗1 次,连续用药5 d;重组人干扰素α 的用药方式为雾化吸入,药物剂量为 1×105~2×105U/(kg·d),1 次/d,连续用药 5 d。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 患儿发热、咽峡红肿、疱疹等症状均完全消失,炎症因子水平及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为治疗显效标准;患儿发热、咽峡红肿、疱疹等症状有所改善, 炎症因子水平及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为治疗有效标准;患儿临床症状无变化,炎症因子水平及实验室指标异常,为治疗无效标准。

②炎症因子水平。 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 离心处理后对于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测定指标为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hs-CRP 测定方式为免疫比浊法,TNF-α 与IL-6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③临床症状消失与住院时间。 密切观察各组患儿发热、咽峡红肿、疱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同时记录住院时间,以平均值实施比较。

④实验室指标。抽取患儿治疗前后静脉血,测定相关实验室指标,主要是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计数(WBC)、谷丙转氨酶(ALT)。

⑤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并记录各组患儿用药后是否出现咳嗽、 下呼吸道感染、 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较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将全部数据录入SPSS 23.0 统计学软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评估对比

治疗组临床总效率高达97.18%优于对照组的8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评估量对比[n(%)]

2.2 两组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分析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 TNF-α、IL-6、hs-CRP 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分析对比()

表2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分析对比()

组别治疗组(n=71)对照组(n=71)t 值P 值IL-6(μg/mL)治疗前 治疗后hs-CRP(μg/mL)治疗前 治疗后347.15±32.32 346.25±33.42 0.163 0.870 241.35±23.35 259.42±23.15 4.630<0.01 7.37±0.37 7.43±0.46 0.856 0.393 5.34±0.54 5.81±0.44 5.685<0.01 TNF-α(mg/mL)治疗前 治疗后123.61±16.75 123.72±15.47 0.040 0.967 89.29±10.06 95.01±10.04 3.391<0.01

2.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与住院时间分析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患儿发热、咽峡红肿、疱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与住院时间分析对比[(),d]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与住院时间分析对比[(),d]

组别 发热症状 咽峡红肿症状 疱疹症状 住院时间治疗组(n=71)对照组(n=71)t 值P 值3.46±0.68 3.81±0.59 3.275<0.01 3.19±0.76 3.62±0.71 3.483<0.01 5.36±1.26 5.91±1.17 2.695 0.007 5.43±1.37 5.89±1.21 2.120 0.035

2.4 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分析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前的CK-MB、LDH、WBC、ALT 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 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分析对比()

表4 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分析对比()

指标 时间 治疗组(n=71)对照组(n=71)t 值 P 值CK-MB(U/L)LDH(U/L)WBC(×109/L)ALT(U/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3.28±2.17 26.58±2.56 346.28±9.27 276.26±10.35 13.28±1.46 5.03±0.64 41.36±4.28 33.27±2.75 33.25±2.31 28.61±2.38 346.72±9.41 280.97±11.58 13.25±1.51 5.27±0.61 41.41±4.61 34.61±2.18 0.079 4.893 0.280 2.555 0.120 2.287 0.066 3.217 0.936<0.01 0.779 0.011 0.904 0.023 0.946 0.001

2.5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分析对比

治疗组发生1 例咳嗽,1 例下呼吸道感染,1 例恶心呕吐,发生率是4.23%,对照组发生3 例咳嗽,3例下呼吸道感染,4 例恶心呕吐, 发生率是14.08%,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49,P=0.041)。两组不良反应均未对患儿造成严重影响。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临床常见疾病,是一种肠道RNA 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可通过呼吸道飞沫、 密切接触、饮食等突进传播,病毒与扁桃体、咽部、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病毒可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复制后的病毒可大量释放至血液中,进而播散至心、肺、黏膜、神经系统等,诱发炎症反应。小儿手足口病可引起黏膜溃疡、皮疹、发热、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理改变[7]。 大部分普通病情的患儿经治疗后可痊愈,预后效果理想,但是部分患儿若未及时治疗,病情快速发展后,可并发呼吸循环衰竭、脑膜炎等疾病,具有致死风险[8]。 早期科学治疗对控制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疾病转归,改善患儿预后。

小儿手足口病好发于夏秋季节, 临床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利巴韦林为常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RNA、DNA 等病毒,同时还可抑制EV71 病毒造成的细胞免疫[9]。 利巴韦林对于病毒腺苷激酶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故临床用药过程中的耐药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多,对于疗效存在一定的影响[10]。 根据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可将疾病归纳至“温病”“疱疹”等范畴,疾病发生原因是外感湿邪疫毒,可造成经络阻滞,瘀毒相搏,患儿口鼻、手足等部位极易出现溃疡、疱疹等,临床治疗原则为解毒、疏风、清热、祛湿。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1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3%,对照组分别为88.73%、14.08%,结果说明予以小儿手足口病热毒宁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殷铭东[11]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55%,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45%,与该研究结果相似,均认为热毒宁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显著效果, 且不良反应较少。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短,TNF-α、IL-6、hs-CRP 水平较低,CK-MB、LDH、WBC、ALT 水平较低,说明联合用药可促进疾病症状消失,有效改善相关实验指标,抑制炎症因子。 重组人干扰素α 是一种水溶性的蛋白质,通过DNA 重组技术制成,药物可在细胞表面与膜受体进行结合,进而发挥抗DNA、RNA 病毒的效果,可显著抑制病毒复制。 研究发现,重组人干扰素α 能够提高患儿抗病毒的能力,改善细胞免疫力,有利于病情康复[12]。 通过雾化吸入治疗, 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口腔黏膜,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可避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造成的痛苦,显著改善疾病症状。热毒宁为临床较为常用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是金银花、青蒿、栀子,3种药物间药动学无影响,具有协同作用[13]。 青蒿是一种菊科植物,具有清热解表、抗炎解毒的效果,为君药,含有倍半萜内酯、环烯醚萜类、香豆类、黄酮类等成分[14]。 金银花为臣药,含有异绿原酸、绿原酸、酚酸、咖啡酰奎宁酸类等成分,主要作用是透散表邪、清热解毒[15]。 栀子含有苷类、熊果酸等物质,主要作用是镇静、泻火、凉血、清热解毒[16-17]。 现代药理学证实,青蒿可促进吞噬细胞提高吞噬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热药物,同时具有抗菌、降温、调节免疫功能等药学特性[18]。 金银花具有抗微生物、抗炎、解热、增强免疫、利胆保肝等效果。 栀子中含有熊果酸、栀子苷成分,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抗细菌等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热毒宁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对症治疗, 可显著改善相关实验室指标,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有利于疾病症状消失,同时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对促进疾病转归具有重要作用,具有理想的用药效果。

猜你喜欢

热毒口病疱疹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夏季警惕汗疱疹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说说“上火”那些事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验案浅析
丁书文教授辨治老年高血压特色
峨山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
47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急救护理体会
热毒宁合阿齐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5例临床观察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