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理解延安文艺史的新入口:《日出》公演再研究

2022-06-13胡一峰

文艺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演解放区曹禺

胡一峰

一、“截弯取直”的历史叙述

《日出》是曹禺的名剧。1936年9月,该剧剧本在《文季月刊》载毕,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当年12月27日和次年1月1日,在萧乾主持下,天津《大公报·文艺》对《日出》开展了两次集体评论。参与其事的评论家思想和艺术倾向不同,却都对该剧及曹禺给予了极高评价。用钱理群的话说,“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权威地位因为这一次集体评论而得到了确立”。1937年2月2日至5日,上海戏剧工作社公演《日出》,导演欧阳予倩。近三年后的1940年1月1日,延安的工余剧人协会正式公演《日出》。此后两年间,《日出》多次在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演出,直至1943年退出延安的舞台。

不论对延安文艺还是对曹禺而言,《日出》在延安公演都是十分重要的事件。一般的话剧史、延安文艺史、曹禺或《日出》的专题研究,都会提到这一事件,但大都将其置于“演大戏”框架下进行论述及评价。其中,王维国的《曹禺与解放区的文学关系》和高明的《曹禺剧作与延安“大戏热”》是相对详细的专题研究。前者着力钩沉曹禺剧作在解放区的传播及引起的反响,并将“演大戏”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后者着重对曹禺剧作与“大戏热”的关系做了回顾和分析。钱理群的著作《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提出,从《日出》公演开始,根据地出现了一次“曹禺热”。贾冀川的专著《解放区戏剧研究》只在分析“演大戏”风潮时简要提及《日出》公演。秦林芳的论文《解放区“演大戏”现象评价的演变与意义》也把公演《日出》作为“演大戏”现象的重要内容。

要之,在后世研究者和史家笔下,延安公演《日出》多与“演大戏”热潮联系在一起,而“演大戏”又被视为在苏区红色话剧与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话剧之间的过渡。有的学者将这段过渡历程概括为延安戏剧由“土”到“洋”、又由“洋”到“土”的两次转变。《日出》无疑是短暂的“洋”时期的开端,而这历时两年之“洋”与前后两段时间较长的“土”格格不入,于是,无论从红色文艺史或延安文艺史,还是从曹禺个人创作史的叙事建构来看,《日出》在延安的公演似乎都成了一段“反逻辑”的“弯路”,既违背延安文艺史的历史逻辑,也违背曹禺创作及剧作演出史的艺术逻辑。因此,这一事件在延安文艺史和曹禺研究中,常被有意无意地“截弯取直”。比如,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在曹禺和解放区戏剧的相关章节,均未提到此事。

然而,当历史在叙述者那里以话语、文本的面貌出现时,其叙述逻辑和历史并不一定严丝合缝。任何叙述都必然是观念指导下的叙述,从某种角度来看,“反逻辑”之处有时恰隐藏着耐人寻味的真历史。具体到延安公演《日出》这一个案,就自然时序而言,《日出》确实可视为“演大戏”之开端,但需要注意的是,“演大戏”本是被建构的概念,尤其是作为批判对象的“大戏”概念较之《日出》公演晚出。换言之,从艺术上看,《日出》虽然可以算作“大戏”,但将其作为延安“演大戏”风潮意义上的“大戏”却主要不是由艺术、而是被时局所定义的。把《日出》公演作为“演大戏”这段“弯路”之开端,乃是政治家和评论家的建构。

何兆武提出,“历史的客观存在性,就包括它一切物质上的可能性在内”,“一切已成为事实的,并不就是过去历史的全貌;必须再加上一切可能成为事实的,才是过去历史的全貌”。“全部的事实都是历史,但历史并不全部都是事实,它也是全部的可能。”历史叙述中的“弯路”在被确认之前,往往意味着一种被放弃了的可能或希冀。考诸史事,1940年1月1日公演《日出》时,操持其事者只是在演一部曹禺创作的“大戏”,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走上一段“弯路”,而且这种演出还带有组织行为或“任务”的意味。那么,延安戏剧人乃至主政者公演《日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演大戏”又为何被放弃?带着这些问题回到1939至1942年时局和艺坛的历史现场,恢复被历史叙述“截弯取直”的事件本身,可以找到延安文艺史的生动注脚,并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

二、适应知识分子审美需求的文化策略

查《日出》演出史可知,此剧此前从未在延安演出,而从1937年在上海首演到1940年,毛泽东也未离开过延安,因此,可以肯定他在1940年前没看过《日出》的舞台演出。目前也没有史料证明毛泽东曾读过《日出》剧本,因此,他提议排演《日出》的原因,或许主要不在剧作本身。但无论如何,《日出》被选中,一定与当时延安的文化生态以及毛泽东对延安文艺乃至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想有关。

1940年1月12日,工余剧人协会为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演出《日出》第一幕剧照

1940年1月12日,工余剧人协会为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演出《日出》第二幕剧照

1940年1月12日,工余剧人协会为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演出《日出》第三幕剧照

三、出于文艺统战需要的选择

1940年1月12日,工余剧人协会为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演出《日出》第四幕剧照

《日出》部分演员在延安合影

四、时局变迁与话语重构

五、“经”“权”交错的延安文艺史

①④ 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第187—190页。

② 王维国:《曹禺与解放区的文学关系》,《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1期。

⑤ 贾冀川:《解放区戏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19页。

⑦ 邹言九:《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与民族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364页。

⑧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⑨ 何兆武:《可能性、现实性和历史构图》,《可能与现实: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

⑩ 张庚:《序言》,钟敬之编:《延安十年戏剧图集(1937—1947)》,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猜你喜欢

公演解放区曹禺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林海雪原(一)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内蒙古旅游演艺产品发展探析
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书店及出版事业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