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管理:“心动”更要“行动”

2022-06-13

新班主任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动惩罚概率

一个初中一年级的班级,大部分学生都住校。为了维持宿舍卫生,学校每周都要进行检查评比。起初是每周三早饭后检查,可班主任很快就发现,除检查日外,各宿舍卫生状况都不好。后来,班主任经过研究,改为不定期检查。没想到这样一改,各宿舍的卫生都能保持正常了。这是为什么?

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班上有个男生,经常课上说话,课下打闹。班主任起初是严加管教,只要违纪就批评,甚至请家长。可越是这样,他越是违反纪律。班主任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对他的违纪行为淡化处理。没想到,这样一来,他的违纪行为反倒减少了。这又是为什么?

让我们在关于学生行为强化的讨论中来寻找答案。

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影响,都要落实在学生的行为上。心理学对人的行为进行了很多研究,不同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行为理论。各种行为理论相互补充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广泛认同的行为模式:S→O→R。

在这个行为模式中,S代表刺激因素,O代表个体心理,R代表行为反应。从图中可见:刺激引发人内心的需要及动机,动机激发人的行为,进而达到目标,目标的达到作为反馈信息又成了新的刺激,引发人内心新的需要和动机,激发人新的行为反应。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人的行为朝更高更理想的水平发展。

两个案例中,初中学生宿舍卫生的变化,就是学生对不同检查方式这个刺激的不同反应;小学男生违纪行为的变化,也是对老师不同对待方式这个刺激的不同反应。至于何以反应不同,我们后面再深入讨论。

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塑造学生的积极行为,改造学生的消极行为,从而做好学生行为的引导工作。

行为培养与强化理论

简单来说,所谓强化,就是某个刺激增加了某种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情境性和个体性。一个刺激,在某种情境下有强化作用,在另一种情境下没有强化作用。一个刺激,对这个人有强化作用,对另一个人没有强化作用。比如老师说“你真棒”,某个学生会很在意,而另一个学生却无所谓。

要注意的是,强化刺激应该是行为发生之后呈现,不能在行为发生之前先呈现。比如,老师这样对学生说:先给你一个小红花,然后你把今天的作业写工整。这就成了“贿赂”,没有强化作用了。

强化有哪些基本类型?

我们先说正强化和负强化。

所谓正强化,是指某种行为出现后,呈现令人愉快的刺激,从而增加这种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比如,一个学生的作业写得工整,得到老师的表扬,就是正强化,会增加学生今后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的出现频率。所谓负强化,是指某种行为出现后,取消令人厌恶的刺激,从而增加这种行为今后发生的概率。比如,一個学生的字写得潦草,被教师要求抄写几遍生字,当他写字有进步时,教师就减少甚至取消让他抄写生字的任务,就是负强化,会增加学生以后认真写字的行为的出现频率。两种强化都是对某种行为的肯定,都是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我们再说正惩罚与负惩罚。

惩罚是与强化概念相关联的,也分为正惩罚与负惩罚。所谓正惩罚,是指在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不愉快刺激,比如批评、处分,以减少这种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所谓负惩罚,是指在某种行为出现后取消愉快刺激,比如取消荣誉称号、撤走流动红旗,来减少这种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两种惩罚都是对某种行为的否定,都是为了减少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

由上可见,平时说的奖励,就相当于上面说的正负强化;平时说的惩罚,就是上面说的正负惩罚。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负强化理解为惩罚。

总之,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想让学生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那么,在这种行为发生后,就要给予正强化或负强化;如果想让学生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那么,在这种行为之后,就要给予正惩罚或负惩罚。

班级管理中强化理论的应用原则

班级管理中,教师应用强化理论引导学生行为,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是目标强化的原则。学生的行为是否应该予以强化,是由这个行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决定的。所以,教师要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实行小步子强化,学生实现一个小目标,就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最有助于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二是及时强化的原则。强化的时效性非常重要。强化越及时,学生的行为和强化刺激之间的联系越直接、越密切,强化效果就越好。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积极行为发生后,要尽可能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

三是结合强化的原则。各种强化方式要结合使用。可以正强化与负强化结合,以正强化为主;可以连续强化与间隔强化结合,以间隔强化为主;可以奖励与惩罚结合,以奖励为主;可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等等。

四是公正强化的原则。强化要客观公正,要切合学生行为的实际情况。要注意的是,强化的公正性并不妨碍强化方式的灵活性。凡是学生的积极行为都要给予鼓励,这是公正性,但对不同学生的强化方式可以有所不同,这是灵活性。

五是个性强化的原则。同样的强化,对不同的学生强化效果会有不同。所以,对不同学生的强化方式以及强化物的选择,都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适合学生的强化,才对学生行为有更好的激励作用。

应用强化规律塑造学生正确行为的策略

在强化理论中,强化是能增加行为发生概率的。为此,我们要很好地应用强化规律来塑造学生的积极行为。

第一,充分发挥正强化的作用。

正强化是通过给予令人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果学生的某个行为得到正强化物的刺激,这种行为以后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正强化的作用,对学生的正确行为,不失时机地给予及时的正强化。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许,学生以后就会更加认真地听讲。再如,学生值日的时候卫生做得很好,老师及时在全班公开表扬,学生以后做卫生会更认真负责。

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会有很大不同。再来看开头的宿舍卫生检查的案例。如果学校能每天都检查,就是连续强化,效果固然最好,但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所以,通常对学生行为都是间隔强化。起初的每周三早饭后检查,就属于间隔强化,但为什么不如后来的不定期不定时检查效果好?这是因为每周三早饭后检查,属于间隔强化中的定时强化,而后来不定期不定时的检查,属于间隔强化中的变时强化。可见,变时强化比定时强化效果好。同样,变比强化也比定比强化效果好。因此,在正强化应用中,应以间隔强化为主,在间隔强化应用中,应以变时强化或变比强化为主。

第二,恰当利用负强化的作用。

负强化是通过取消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果学生的某个行为让他躲避掉了一种令人厌恶的刺激,这种行为以后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此,在坚持正强化为主的前提下,在某些时候还要恰当地运用负强化。比如,一个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被要求站着听课。如果他改正错误,认真听课了,就可以不再站着听课,他认真听课的行为就得到了负强化。再如,一个学生犯错误受了处分,如果有改正错误的表现,就撤销对他的处分,对改正错误的积极表现就是负强化。

第三,选择适合学生的强化物。

一般来说,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主要用好二级强化物:一是社会性强化物,如奖状、奖品、鼓励、赞美、微笑等;二是活动性强化物,如玩喜欢的游戏、听音乐等;三是象征性强化物,如小红花、考试分数等;四是内在性强化物,如自豪感、成就感等。

不同学生对同样的强化物反应是不同的。比如,老师的口头表扬,有的学生会受到激励,有的学生可能不以为然;再如,一朵小红花,对小学生很有效,对中学生就没有多少强化作用了。理想的强化物,应该是学生想要的。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强化物。

第四,采取特殊的强化方法。

一是自我强化法。自我强化就是自己给自己行为的强化。比如,当完成一个任务后,吃点儿爱吃的食物,听会儿爱听的歌,骄傲一回,自豪一把,都是自我强化。内在性强化物对人产生的强化作用都属于自我强化。有时候,内在强化物的作用会超过所有外在强化物。一名高中生救了一个溺水小孩,等人们围上来时,这名高中生悄然离去了。他内心那种自我感动、自我激励,对自己救人的行为是一种强烈的内在强化物。等小孩的家人找到他,又是致谢,又是送礼,他却说,他内心强烈的美好感觉好像都没了。这启示我们,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之后内心的积极体验,发挥这种内在的自我强化的作用。

二是替代强化法。班杜拉发现,人们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自己也容易做出同样的行为,这就是自己替代性地受到了强化。比如,学生看到同学因为学习好被夸奖,自己也会努力学习;再如,学生看到同学关心集体的行为受到表扬,自己也容易做出关心集体的行为。平常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是因为替代强化。教师应善于利用替代强化,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强化,激起相应的行为动机,产生预期的行为。

三是祖母强化法,即用高频率行为作为强化物来强化低频率行为,也就是用学生喜爱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因为祖母常用这种方法对付孙辈:“先吃了这些蔬菜,才让你吃肉。”我们姑且称之为祖母强化法。比如,学生喜欢做游戏不喜欢打扫卫生,有时候就可以答应学生,打扫完卫生后可以到教室外做游戏;再如,学生喜欢踢足球不喜欢背课文,有时候就可以答应学生,背好课文后可以到操场上踢足球。

四是代币强化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对学生用的代币可以是小红花、小红星、卡通贴纸等。在学生出现积极行为后,就发给一定数量的代币,学生可以用代币兑换喜欢的物品,从而使積极行为更容易发生。比如,为了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给表现好的学生一次发1颗小红星,5颗小红星可以换1张卡通贴纸,5张卡通贴纸可以换1面小红旗,贴在班级竞赛榜自己名字的后面,期末再根据小红旗的多少来评“卫生标兵”。

应用惩罚减少学生错误行为的策略

惩罚是减少错误行为发生概率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还要恰当地应用惩罚来减少学生的错误行为。

第一,适当运用正惩罚措施。

正惩罚是通过施加厌恶刺激来减少错误行为。由于学生的行为受到了厌恶刺激,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正惩罚的具体措施很多,比如,学生作业不认真,可以罚其重写;宿舍卫生不好,可以罚其做卫生;学生说谎,就会受到批评。诸如此类,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惩罚。

有时候,强制重复也是一种正惩罚。学生有些错误行为如果已成习惯,往往会无意识发生。为了矫正行为,教师有时可以不阻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反而有意让他重复错误行为。这时候,重复也成了一种厌恶刺激,使学生原来无意识的行为得到矫正。比如,有的学生习惯趴在课桌上,就命令他持续趴在课桌上,他反而不愿再趴在课桌上了。

第二,适当运用负惩罚措施。

负惩罚,就是通过取消愉快刺激来减少错误行为。由于学生先前的愉快刺激被剥夺了,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比如,某个学生由于最近表现不好,总犯错误,可取消其之前的“标兵”称号;某个学生干部不尽职尽责,就会被撤销干部职务;学生上课违纪,取消其当天参加课外活动的资格;在小组游戏中,捣乱的学生被取消游戏资格,只能旁观。诸如此类,都是负惩罚。

负惩罚没有直接施加厌恶刺激,只是取消了之前的愉快刺激。因而,从一定程度上,与正惩罚相比,负惩罚带来的负面心理反应会小一些,不妨多用。

第三,尽量减少惩罚的消极影响。

无论是正惩罚,还是负惩罚,都难免带来负面心理反应。所以,教师运用惩罚要注意:一是,惩罚是为了惩前毖后,所以,要把惩罚与强化结合起来,就是说,用惩罚抑制了错误行为,还要及时用强化来鼓励正确行为。二是,惩罚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不要把行为与人品画等号,切忌出现讽刺、嘲笑等有辱人格的恶性惩罚。三是,惩罚方式要因人而异,惩罚要把握度。

教师要特别注意,防止惩罚起了强化作用。比如,一个小学生上课发出怪声,老师的批评不但没有作用,反而让他更经常发出怪声。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引起师生的关注,老师的批评正好满足了他渴望被关注的需要。任何需要的满足都会使有关行为被强化。于是,原本为了制止发出怪声行为的惩罚,却起到了鼓励发出怪声行为的作用。

第四,采取特殊的惩罚方法。

一是替代惩罚法。人们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自己也会避免这样的行为出现,这就是自己替代性受到了惩罚。比如,学生看到同学考试作弊的行为受到严厉惩罚,自己就不敢作弊。这启示我们,除特殊情况外,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惩罚应该坚持公开化,尽可能让更多学生了解到错误行为导致的后果。

二是自行消退法。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自行消退。所谓自行消退法,就是通过消除使某些错误行为被强化的因素,从而让这些行为自行消退。比如开头的第二个案例。对那个小学生的错误行为,老师后来采取了漠然的态度,反倒让他的错误行为减少了,就是因为被关注这个强化因素没有了。这启示我们,有时候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某些不当行为不予关注,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三是自然后果法。所谓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招来的自然后果,从中受到惩罚,受到教育,改掉错误行为。比如,有住宿生早晨起床晚了吃不上早饭,饿肚子的体验就是自然结果,是对晚起床行为的惩罚,学生晚起床的行为就会减少。再如,有学生考试没有带齐考试用具,考试成绩受到影响,这也是自然结果,会让他注意以后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要说的是,因为学生行为的能动性,强化理论绝非万能的。在学生行为的塑造上,不能片面地机械地依赖强化,更不能以强化替代班级管理的全部工作。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猜你喜欢

心动惩罚概率
概率与统计(1)
概率与统计(2)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Jokes笑话
概率与统计解答题集锦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
真正的惩罚等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