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建设转型升级路径探究

2022-06-11向美玲易险峰皮特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队伍建设融媒体

向美玲 易险峰 皮特

摘  要: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作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对网络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参与的自由性与表达的匿名性、社会的关注性与影响的广泛性、暴发的突发性与传播的规律性等新的特征,对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及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应与时俱进,从工作机制、管理模式、队伍结构等方面做出相应改进。文章从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出发,总结了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在高校网络文化和网络安全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及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动其在融媒体背景下的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3-0006-05

截至 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1.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20 ~29岁网民占比17.4%[1]。庞大的用户基数伴随着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传播载体的不断发展而飞速增长,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融媒体正在取代传统的舆论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概念不同,“融媒体是一种理念媒体,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实体媒介进行融合,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实现单一媒体的平面传播转变为多重媒体的立体传播,达到各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2]。伴随着融媒体背景下去中心、多元化、交互性等特点,传统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被重构,由于传统媒体影响力式微、新兴媒体良莠不齐、网民主体意识增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高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舆情环境,给高校网络治理和网络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在融媒体建设背景下,推动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学生团队优势,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对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新特征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具有“此长彼长”“优势互补”[4]的关系。融媒体作为二者一体化的产物,取代了传统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模式,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更加迅速的渠道。高校学生是融媒体使用的主力军,让高校的各种动态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新的特征。

(一)参与的自由性与表达的匿名性

参与的自由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话语空间准入的低门槛。一方面,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式智能电子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为大学生自由参与网络讨论提供了硬件基础。另一方面,新浪微博、微信、知乎等新兴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提供了平台场所。在传统的语境中,个体接收或传达信息的途径都十分有限,但在融媒体背景下,参与的自由性使人们参与各类话题讨论突破了时空界限。就高校舆情而言,小到食堂菜价,大到国家方针政策,都可以成为大学生网民讨论交流的话题,网络舆情成了折射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参考。网络表达的匿名性让大学生网民脱去角色身份的束缚,可以相对随心所欲地在各种社交平台发表观点、表达诉求。一方面,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定型,容易受到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融媒体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乐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这种身份与表达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网民群体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和诉求易带有非理性倾向,容易陷入“群体极化”的漩涡。此外,把关人角色的缺位也为各种错误虚假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传和扩散提供了土壤。

(二)社会的关注性与影响的广泛性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不是校内网民的自娱自乐,其在很多情况下带有很强的社会关注性。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学术科研的重要场所,会吸引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高校的一举一动常常都会引起公众的审视,高校舆情往往突破校园界限,成为社会公众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使高校舆情呈现出广泛的影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融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可随时将校园事件发布在网上,使得舆情借助融媒体迅速扩散开来。近年来,一些高校没有掌握新形势下舆情应对的客观规律,过度轻视或看重舆情带来的影响,在回应舆情时避而不谈或者一味地删帖控评,造成负面舆情不断恶化,对高校的发展和社会形象的建设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暴发的突发性与传播的规律性

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一定的突发性。近年来,一些微观层面的舆情在短时间内上升为社会宏观舆情,引发了高度关注。高校师生是高校的主人翁,对学校事务存在天然的关注度。对于学校建设成就、科研突破等他们都会进行广泛讨论。同样,对于高校管理不当、意外伤亡、学术造假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负面事件,也会引起舆论强烈反应。这些舆情往往难以预测,暴发突然,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影响。但暴发的突发性并不意味着高校舆情毫无规律可循。同其他类型舆情一样,高校舆情从潜伏、产生、高潮再到消散都具有一定规律性。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等都是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暴发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都具有一个发酵过程,有一定规律可循。此外,“就舆情主体而言,高校舆情的生產、传播主体呈现年轻化的特征,他们在年龄、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上其他群体有着鲜明的差异性”[5],使在舆情研判上存在一定的主体特征和规律。

二、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在高校网络治理中的作用

(一)关口前移加强预警监测

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既是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也是特殊的学生工作者。对于专职的舆情工作者或者辅导员来说,在处理高校舆情时存在一定的信息滞后,很多时候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为,只能在舆情发生后被动应对。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往往造成错过舆情最佳处置时期的情况,使得负面舆情不断扩大,甚至衍生次生舆情。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自身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对学生当中流行的思想以及关注点都更加熟悉和了解。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身份,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着“哨兵”的功能,在舆情尚处于萌发和潜伏阶段时进行预警监测,及时反馈师生的建议和诉求,做出相应处理,做到关口前移,减少舆情产生的不良影响,打破信息滞后带来的舆情处置的被动局面。A05EE4A8-E0D8-4C19-9701-B4469F8B21EE

(二)圈层认同助力舆情研判

“‘圈层指人们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在某一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6]。随着各种圈层文化的不断出现与繁荣,以趣缘关系为主导的青年小众圈层文化正日渐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圈层话语体系作为其最显著的文化符号,是当代青年圈层认同感建构的重要影响因素[7]。圈层文化的流行是融媒体背景下青少年网络行为的重要特征,圈层文化构成了青少年群体独特的身份认同,而基于不同圈层之间、圈层内部以及圈层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负面舆情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圈层文化本质上又是一种区隔机制,无论是“饭圈”、二次元圈还是电竞圈,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话语体系。一些圈层通过戏仿、反讽、挪用、拼贴等方式,催生出一些网络话语。对于“圈外人”来说,这些圈层内部的一些话语体系往往让人难以理解其内涵。高校大学生是各种圈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些高校管理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各个圈层的文化,在面对五花八门的圈层话语时,不仅难以对舆情进行有效回应和处理,甚至不能明白其表达的意义与内涵。研判分析作为舆情处置的核心环节,必须适应融媒体背景下的圈层文化特征。而网络文明志愿者一方面是各种圈层群体的成员,或熟悉这些圈层文化的特殊网民,另一方面也是分析研究这些网络文化的工作者和实践者,两种身份的结合可有效帮助分析圈层话语背后所表达的意图和内涵。因此,借助网络文明志愿者所具有的圈层认同优势,可助力舆情的研判与分析,提高舆情处置效率,这是任何定量舆情监测软件都难以做到的。

(三)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走向

“意见领袖在网络社区这个虚拟场域中的权威性和活跃度是其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和反映”[8]。对于高校网络舆情而言,意见领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些意见领袖积极弘扬网络正能量,引导高校学生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但也有一些意见领袖自身政治觉悟不高,或者受到利益引诱容易发表一些违背客观事实、煽动网民情绪的言论。“作为善于借助如融媒体等新技术发布信息供给行为的网络意见领袖,与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新事物的需求和渴望,构成了一种供需关系”[9]。因此,意见领袖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主要由学校各个学生组织中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较强、热心维护学校良好形象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组成。这些成员往往是同辈群体中的佼佼者,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望。在面对校园舆情时,他们可发挥一定的意见领袖和校园网络引导员的作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日常化的表达,融入多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之中”[10],推动校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维护校园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稳定,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富有实效。

三、当前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专业性低,融媒体意识淡薄

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特殊的工作要求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有参与网络治理热心和责任心,还要拥有融媒体时代下网络工作的专业素养。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实施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前提,是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基础。要避免网络舆情管理处于被动局面,就必须要补齐团队建设的“专业短板”。从培育机制来看,网络文明志愿者是由在校本科生或研究生组成,这些学生骨干往往缺乏网络舆情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素养,只是经过了几次简单的培训就上岗,对舆情的敏感性、舆情研判分析能力以及保密意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在舆情工作中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培育机制的不健全“根本原因在于过多地关注志愿工作自身,没有从‘价值理性的角度去关注志愿者本身的成长发展与内在需求,缺乏对志愿者长期发展培育机制的有效建构”[11]。

(二)管理松散,激励机制缺乏

在管理机制上,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管理松散等问题。一方面,许多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的指导老师由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兼任,难以做到像网络舆情专职人员一样的投入力度,使得志愿者团队有时会处于“放养”状态。另一方面,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往往只将校级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指导老师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等纳入舆情管理体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以及班干部等主体的作用,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日常管理中,如何建立与落实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的激励评价机制也是重要的议题。作为带有“志愿者”身份的特殊网络工作群体,自然离不开必要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但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管理机制设置中过于集中在工作程序,而忽视了培养志愿者自身的主体认同和归属;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志愿者的评价考核、奖励激励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工作开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被动应对,技术运用滞后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舆情工作多处于消极应对的状态。随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频次的不断增多,高校舆情工作的愈发处于被动的局面。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的主要功能局限在舆情的监测和跟踪协助上,对于舆情主动引导和危机公关则没有往前一步。换言之,网络文明志愿者在高校舆情治理中更多的是充当“哨兵”的角色,而“評论员”“引导员”的功能则发挥不足。融媒体背景下信息呈现多元化和海量化的特点,对高校舆情工作者在融媒体平台使用上的能力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舆情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舆情工作在技术运用上存在滞后与不足。一些学校没有将高校的专业资源优势和大数据等新兴网络技术运用到网络文明建设工作中,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还停留在人工监测上面,一方面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在面对庞杂的舆情信息和数据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四、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建设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12]。因此,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价值引领,从专业素养、技术运用、结构优化等方面提高团队建设的质量和水平。A05EE4A8-E0D8-4C19-9701-B4469F8B21EE

(一)樹立舆情意识,提高团队专业素养

网络文明志愿者要紧随时代步伐,树立符合融媒体时代特征的网络舆情工作意识,将思政教育、学科资源、新媒体运营与舆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志愿者的政治觉悟、媒介素养和舆情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技术能力。高校网络舆情较于其他舆情具有更加复杂的特征,仅仅了解舆情的一些基本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在高校舆情工作中引入专业人士与资源以提高志愿者团队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势在必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地,为提升舆情工作效率与水平提供了天然优势。可整合利用如新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资源,给学生团队定期开展讲座研讨,组织参加相关学术论坛,将学术科研与舆情工作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之余,可组织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研究相关课题立项、论文发表。学校层面要加大资金技术投入与支持,通过购置或自研舆情爬取分析软件系统,适应融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海量多元的特点,提高团队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打造一支有能力、高效率、纪律严、成长型、学习型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

(二)依托媒体矩阵,建立多级预警机制

融媒体背景下,随着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多元,微博、微信、知乎等媒体平台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咨询的主要渠道。高校舆情工作不再是某个团队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学院紧密配合。在实际工作操作中可以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为核心,通过整合校内媒介资源,搭建服务于网络思政工作的融媒体矩阵。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寝室”的多级预警机制,将各级学生会宣传干事、班干部、寝室长以及思政老师、心理咨询员等纳入舆情动态监测体系中来。通过主题班会、网络文化节、校园媒体等多种形式,推动多元主体的联动,提高高校舆情处置的实效,形成分工明确、信息畅通、责任到位、涉及广泛的舆情安全网络。还要注意团队的年轻化,团队要能够贴近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要针对当前不同的融媒体平台,兼顾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改进志愿者团队的组织架构。将学生舆情团队按照平台或项目划分小组,规范工作流程,设置常态化工作模式和突发应急预警机制。根据传播速度、规模以及危害性对突发舆情进行等级划分,并制定动态的应急方案,将定量与定性、研判与预判相结合,让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能够真正及时把握师生思想动态、迅速收集舆情信息、合理做出研判建议,打造高校网络安全的“守护者”。

(三)优化队伍建设,打通话语体系壁垒

作为学生干部的一部分,网络文明志愿者一方面既是有效引导高校舆情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高校舆情暴发的导火索。因此,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还应重视自身团队自身队伍建设,坚决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提高团队成员的保密意识,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产生负面舆情。受毕业升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舆情团队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应注重家文化的团队培养模式和注重传承性的经验完善模式,团队配备固定的指导老师,制定符合团队长期发展的工作机制,从招新、培训、开展工作再到换届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成为守护高校网络安全与和谐的一道防火墙。

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作为各种思想碰撞交融的集中地,高校网络舆情也更加复杂多变,不同的圈层、年龄乃至性别等因素之间都会造成话语体系的壁垒。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还要提高人文关怀,不能将网络工作的开展模式化、僵硬化,要充分把握学生群体的多元性,用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话语体系,不断提升网络志愿工作的亲和性。因此,网络文明志愿服务的开展还要更加深入和细化,在确保成员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过硬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打通融媒体下的圈层话语体系壁垒。

(四)加强氛围营造,主动培养意见领袖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管理者需要掌握科学的传播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开展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13]。当前,很多高校处理舆情工作的首要方针是“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出击”。将舆情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事中处置环节,而忽视了在舆情潜伏期的引导,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的“引导员”作用发挥不足。在融媒体时代,活跃在各个社交平台的意见领袖们作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使通过意见领袖传达主流声音成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的重要路径。鉴于意见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校要主动出击,将意见领袖培育纳入整个志愿者培育体系。可以从网络文明志愿团队中培养一批活跃在各个平台上的政治立场坚定、网络技术能力强、积极参与网络话题讨论的学生意见领袖,提高他们的话语权和表达能力。针对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各种负面舆论,意见领袖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做好议程设置,避免极端言论倾向,使舆论朝向理性、务实、积极的方向上来,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生态。

基于上述研究,融媒体给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带来了新的特征,使得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在高校网络治理工作中愈发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高校只有树立适应融媒体时代传播特征的工作意识,发现并克服高校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的不足,不断推动其转型升级,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行为模式,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文明建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1-12-1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 09/P020210915523670981527.

[2] 丛亮.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2019(11):82-85.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4] 习近平.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 求是,2019(06):4-8.

[5] 陈纯柱,敖永春. 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02):154-159.

[6] 蒋广学,周培京. 网络信息时代的认同乱象与对治之道——从青年网络圈层文化现象谈起[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20-23.

[7] 陈帅. 论当代青年的圈层认同感的话语建构[J]. 中国青年研究,2020(11):80-86.

[8] 方世南,徐雪闪.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意见领袖作用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87-96.

[9] 陶韶菁,王功敏. 积极培育高校网络意见领袖[J]. 中国高等教育,2016(09):45-47.

[10] 张颖.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4,34(01):53-55.

[11] 赵健. 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工作状态分析及建设对策研究[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90-93.

[12] 光明网. 习近平绘就媒体融合发展路线图[EB/OL]. (2019-01-28). https://m.gmw.cn/baijia/2019-01/28/32421105.html.

[13] 尚俊杰,霍晓丹,孙也程.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 中国青年研究,2010(08):89-92+10.

(责任编辑:胡甜甜)A05EE4A8-E0D8-4C19-9701-B4469F8B21EE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队伍建设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