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桃花扇》中扇子的象征意义及其审视视角

2022-06-11张悦盈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明王朝桃花扇历史剧

在戏剧《桃花扇》中,桃花扇作为“扇子”形成整个戏剧的整体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孔尚任借助“桃花扇”这一意象托物言志,串联整个戏剧情节。而其作为一部历史剧,更不能以一个单一的视角看待这部戏剧。

一、“桃花扇”的象征意义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就是作者要人们睁大眼睛看、往深里看、看进去再看出来。这把扇子就是整部剧最重要的道具,它随本剧情节起伏;它又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它是人之命运、国之命运、个人与家国命运之缠绕的绾结,是永远都解不开的情结。

学术界对桃花扇的象征意义一般分为定情信物、斗争武器、传情物件和斩情利剑。扇子从代表二人对爱情的坚守和美好未来憧憬的定情信物,到成为李香君不畏强权、正义勇敢的思想武器;从寄托李香君对侯方域的爱和思念以及鼓励侯方域继续与余孽做斗争的武器,到最后成为斩断二人儿女情长的利剑,桃花扇呈现出一种贯穿全文的阶段性象征。同时,桃花扇并不只是单纯作为一种事物传达思想感情,它还作为一条线索将整个剧情串联在了一起;不仅是侯李二人的爱情象征,也是李香君高洁人格品质和气节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暗合着家国的命运。

(一)桃花扇是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影射

一把扇子,贯穿全剧,见证了二人的悲欢离合。“扇子”的遭遇其实正与二人爱情的悲欢离合形成对应关系。初见之时,侯方域就被李香君的样貌和才华吸引,对其一见钟情。《眠香》中的赠扇此时便象征侯李纯洁的爱情,是二人向往未来生活的定情信物。当李香君被众人强迫嫁给田仰为妾时,性情刚烈的李香君宁死不屈,为守护自己的清白,挥舞手中的扇子毅然反抗。扇子在此时就成为李香君斗争的武器。林语堂曾在《为香君题诗》写道:“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李香君在反抗中以死明志,血染扇面,此时,扇子则象征一种用生命捍卫忠贞的爱情。友人杨龙友感念香君的气节,将鲜血勾勒成朵朵桃花,从此,这把诗扇也成为一把“桃花扇”,便带上了香君坚贞不屈的气节,见证了爱情的悲欢离合、生命的阴晴圆缺。后来,桃花扇飘零辗转,终于到达侯方域手中,同时,随着扇子的辗转漂泊,李香君的命运也在颠沛流离——她被幽禁长宫学唱,侯方域再来寻找李香君时已是人去楼空。由此,孔尚任以桃花扇的“命运”抒发李香君被无常命运无情玩弄的惨淡。然而这与南明末年时局动荡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从“扇子”这条线看,从送扇、溅扇、寄扇、见扇,到最后的裂扇,分别对应着“香君定情”“不从权贵”“寻郎托愿”“久别重逢”,最后二人分别入道,落得不胜唏嘘。《桃花扇》还巧妙地把侯李爱情融进南明的兴亡斗争。讲述了二人缠绵悱恻,最后却在王朝动荡、时代更迭的背景下消亡的爱情悲剧。两条线索相互呼应,桃花扇也如同他们的爱情,乃至命运一般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品尝五味杂陈的人生。最终还是应了那句“你们两廊善众,要把尘心抛尽,才求得向上机缘;若带一点俗情,免不了轮回千遍”。在国将不国,家将不家,已经是“英雄末路”的时候,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爱情需求还有什么价值,个人命运无法抗拒历史的潮流,不仅是个人的爱情,每个个体在历史变迁与更替面前都是无奈与彷徨的。有学者曾说:“《桃花扇》中的南明社会以及处于南明王朝各个阶层的人们,他们注定要以自我的毁灭来顺应历史的潮流。”这也是侯李二人最终归宿的写照。后来由于侯方域入狱、李香君入宫,二人的见面经历了重重的艰难曲折。在《栖真》和《入道》中,二人终于相聚,然而此时已经山河沦陷、王朝更迭,二人最终不得不由此别离。随着张瑶星的怒斥:“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这是一种当头棒喝。刚刚还被二人看作承载满腔爱意的情根就被张道士喝令他们割断了。“撕碎此桃花扇。则桃花扇之艳迹亡,桃花扇之哀情灭。”最后,张瑶星一把撕裂桃花扇,喝断这双痴人,二人才如梦方醒,双双入道。这把凝结侯李爱情的桃花扇,最终成为斩断情丝的利刃,扇子的破裂也是二人爱情最终破灭的象征。一把小小的桃花扇却将整个戏剧的情节串联在了一起,承载着李香君和侯方域真挚的情感,更是作为“爱情”的意象映射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见证了一段壮丽而又凄美的爱情。

(二)桃花扇是南明王朝兴亡的见证

《桃花扇》作为一个历史剧,其实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原评说:“既传矣遂将离合兴亡之故,付于鲜血数点中。闻《桃花扇》之名者,羡其最艳最韵,而不知其最伤心最惨目也。”说起《桃花扇》,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乱世中才子佳人的曲折爱情故事,但是《桃花扇》的叙述并不完全以爱情为中心,它同时具备两条线:一条是侯李二人历尽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一条则是象征南明王朝兴亡的国家故事。两条叙事的线索贯穿该戏的始终并不断转换,刻画阐述了南明王朝兴亡的趋势,借侯李二人的爱情悲剧、亡国之痛,同时,揭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密不可分的关系。

桃花扇的遭遇映射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象征南明王朝兴衰的历史。通过桃花扇这一事物,描绘南明一代的盛衰更替。一把桃花扇将诸多历史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正面人物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描述,以及反面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深刻地揭示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从第九出《抚兵》开始,就显现出江山破碎、朝廷小人当道的背景;到《守楼》中,李香君竭力反抗,对侯方域的忠贞而宁死不屈也映射出南明时期人民对国家的忠贞、面对丑恶的势力宁死不屈而竭力反抗的品格。但最终李香君血染桃花扇,则意味这一反抗以流血告终。这并不是某个个体,也不是某一个人能够掌握的,而承担最后悲剧结局的也不是一个人。《桃花扇》从开篇复社文人占主导地位,到《入道》时,扇子被撕毁,象征了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孔尚任借一把小小的“扇子”揭露造成侯李愛情悲剧乃至导致南明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其实从上到下不仅是这几个关键人物,各个阶层都有一份“责任”,包括社会底层人民思想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产生。蔡益所、苏昆生,乃至李香君、卞玉京等社会底层的百姓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对国事的衰败忧心忡忡,包括对史可法的死亡,作者倾注他所有的哀痛和敬仰描绘一位为国捐躯的将军之死,描绘人们的哭祭和怀念。史可法成了故国破灭时,人们万分悲痛情绪的载体。本剧出现两个中元节,一是纪念明王朝之亡,一是纪念南明王朝之灭,令人顿起兴亡之感喟,何尝不是那破碎王朝下的血与泪。这把由鲜血染就的扇子是一个象征、一种寓意,这把扇子撕碎了,它所象征的侯李爱情便也无处依附。这把扇子毁灭了,便是一段历史的毁灭与结束。晏几道当年写“桃花扇底风”时,也不知能否料到此风竟能扇走一个朝代。

《桃花扇》是以历史叙事为主,所以要结合时代背景,不能完全抛开国家而单纯讲述个人命运。孔尚任对国家的兴衰和个人情感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国家危难之际,个人的感情是无法得到保障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安稳的前提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在“大我”之下才能实现“小我”的价值。他也由此表达了对时代主要矛盾下个人情感走向的思考和悲剧命运的无奈,最后张道士撕毁了象征“小我”的桃花扇,也撕毁了象征“大我”的桃花扇,打醒了浑浑噩噩的人:在家国存亡之际没有个人的享受。这是个人命运在历史变迁面前的无奈。

(三)桃花扇象征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桃花扇》借贯穿全文的“扇子”还表现出一种气节,不仅是个人的一种勇敢刚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更是一种深明大义的民族气节。李香君虽为一位“柔弱”的风尘女子,却不慕虚荣、不畏惧强权,具有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高洁品格。那扇子上用鲜血染就的桃花就象征李香君忠贞不渝的爱情追求与是非分明的政治操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李香君拒绝逼婚而撞破额头血染扇子;同时,更体现出一种勇于抗争的刚烈个性以及大义凛然的精神。与之形成对比的丑角郑妥娘,贪恋权贵、只顾个人利益,更是衬托出李香君的气节。在《却奁》中,在得知杨龙友带来的妆奁是阮大铖赠送时,李香君爆发出强烈的义愤之情,毅然决然地退还妆奁;在《拒媒》中,李香君不惧怕他人的威逼利诱,其他小人物附会权势求自保的行为则衬托出其“威武不能屈”的姿态。李香君捍卫的是自己心中纯正而又神圣的爱情,是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她仇恨的是以权压人、践踏她意愿的所谓的“人”。她所坚守的,不能仅看作是作为侯方域妻子的“节”,更是一种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写之人的“节”。在《骂筵》中,李香君倾吐满腔积愤,痛骂马、阮祸国殃民的罪行,决心学那击鼓痛骂曹操的祢衡,彰显出一个弱女子也能为宣泄仇恨和伸张正义勇敢发声,守住民族气节。最后两句“吐不尽鹃血满胸”是香君视死如归精神的体现。一个柔弱女子具有坚决反对祸国殃民的进步思想,具有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高尚气节,这是难能可贵的。从全剧看,李香君的政治态度比侯方域和复社诸公都更加鲜明,斗争性也更决绝。李香君以扇子为家书,也体现了她对侯方域的政治期待和爱情信仰。她勇于反抗一切丑恶势力,入道的结局亦是对爱情理想的最大尊重。

比起《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李香君似乎更有一种国家层面的“骨气”,不仅不局限于自身的爱情,更有一种“商女也知亡国恨”的气量。同时,气节一词在《桃花扇》中不仅表现出李香君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她反而胜过某些铮铮男儿,实在令杨龙友都不禁感叹,“香君苦节,世所罕又,可敬!可敬!”扇柄又硬又直,难道不能看作扇子的“脊梁”吗?但从李香君个人形象中跳脱出來,不能因为扇子是李香君的,就一味在李香君身上找气节。先不说武将,就连士大夫阶层和市民阶层的人都在民族危亡时刻关心起国家命运。如柳敬亭本身就是一位不慕权贵、不依附阮大铖而受到复社敬仰的人。蔡益所、苏昆生是平民百姓,却忧国忧民。史可法更是“哭的俺一腔血,作泪零”,孔尚任在剧中写血,写了贞女之血,又写烈士之血,于是在剧本的字里行间,便有作者的泪血隐在,最后象征个人爱情的“桃花扇”破碎了,《桃花扇》结局突出了侯李为家国大义、民族气节抛弃儿女私情的高尚节操,这同样是一种国家民族大局观的体现。

二、戏曲和历史、小说的碰撞

《桃花扇》作为一部历史剧,与传统戏剧还有一定差别。但是如果以单一的历史剧视角或者戏剧视角看,这都是不全面的。梁启超的《桃花扇》题材批评整体呈现出“重史轻剧,以史衡剧”的倾向,很好地印证了《桃花扇》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剧典范之作,的确堪比“信史”。当然,这所谓的“批评”跟他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在看《桃花扇》时也要注意仔细品鉴相关的情节、笔法等。如《哭主》中左良玉要在黄鹤楼开庆功会,他的旗牌官要去挂牌匾。中国戏曲表演舞台每每是空无物,但也不尽然,《桃花扇》这一出就挂出了“黄鹤楼”匾,以此表明地点,是比较写实的做法,与它是部历史剧有关;《草檄》中最后的诗句:“写昆生突如而,写敬亭倏然而去,俱如战国先秦时人,须眉精神,忽忽惊人。”这里孔尚任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史传体文学之精神和传统,令他的剧作从内容到人物,处处发散史剧的光辉。还有一处,在《截矶》中,“场上射弩台架炮,铁索阑江”,中国戏曲一般不设具体的舞台布景,多则是一桌两椅,天幕上多为抽象画。但《桃花扇》这里的布景提示非常具体细致,这就体现出历史剧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戏曲。

三、结语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其中,扇子作为一个意象贯穿全文,象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南明王朝的命运以及一种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桃花扇》堪称历史剧的典范,需要人们用历史剧和戏剧的综合视角审视。

参考文献:

[1]赵玉清.一片相思书不成,桃花扇底系飘零——对孔尚任《桃花扇》中道具“桃花扇”运用的解读[J].戏剧之家,2021(34):3-4+68.

[2]王亚蒙.论《桃花扇》对历史悲剧反思的哲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作者简介:张悦盈,女,本科,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 于美琪)

猜你喜欢

明王朝桃花扇历史剧
理趣与诙谐的有机融合——习志淦新编历史剧丑角艺术探微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明杂剧风格论
《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
《桃花扇》中扇子的文学内涵
“给僧道度牒”与“命道篆司造周知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