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展示周振甫平凡而绚烂的一生

2022-06-10周百义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典范传记

【摘要】周振甫是中国编辑的杰出代表,他在五十五年的编辑生涯中,既编辑了400余种优秀作品,又写作了80余部优秀著作。《中国出版家·周振甫》一书写出了传主不平凡的一生,探讨了传主丰富的精神世界,为新时代编辑人才成长树立了一个可资学习的优秀典范。

【关键词】周振甫 传记 典范

和范军先生一样,进大学后,我陆续购买了《文心雕龙选译》《文心雕龙译注》等书,因作者深入浅出地释读经典而获益匪浅。后来,我步入出版行业,并且开始研究出版后,才知道这位作者与我是同行,在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做过多年的编辑。更巧的是,他还在我的家乡河南潢川下放劳动一年多。后来,我从报章杂志上陆陆续续获悉了周振甫先生编辑与学术研究中的动人事迹,为先生的学识、工作作风而钦佩。不过,要说真正全面了解周振甫,是在读了范军与曾建辉先生共同撰写的《中国出版家·周振甫》一书之后。那一刻,书卷未掩,一种崇敬之情从心底升起,既为周振甫先生“为编辑的一生”,也为范军和曾建辉先生焚膏继晷,爬梳资料,完整立体地呈现周振甫先生的精神风范而感动。十几天来,我反复地研读这本传记,为书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而陶醉,为中国编辑出版界有这样的贤达可资学习而自豪。

一、精心结构,妙手裁春,为中国出版界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可学的普通编辑形象

周振甫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就进入了出版行业,他相继在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工作了五十五年,直到78岁才退休。他一生“与官无缘”,连编辑室主任、副主任的职务都没有担任过。一说起他,人们和我当初一样,影影约约知道他为钱锺书编辑过《谈艺录》《管锥编》,但对周振甫的编辑成果和学术贡献,知之不多。至于他的编辑思想、学术观点、工作态度、职业精神、性格禀赋,更是缺少系统研究。因此,范军和曾建辉接受了为周振甫立传的任务后,和其他人一样,觉得“周振甫于我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简单又复杂的人选”。在“后记”中,范军曾谈到自己真要动笔写这样一个“布衣”编辑时,才意识到这套丛书的有些作者在当初选择写作对象时,没有将周振甫作为首选的原因。因为谁都知道,周振甫既没有夏瑞芳、高凤池创办商务印书馆时的开拓之举,也没有陆费逵、章锡琛从商务印书馆离开后的决绝一跃,更没有张元济、王云五引领书业、擘画大局的英雄史诗,甚至连一个编辑室主任、副主任都没有担任过,因此“不能上挂下联,无法左右逢源”,只能围绕他个人的业务工作和学术活动展开。另外,周振甫属于那种无棱无角,“恂恂便便,侃侃訚訚”,一副与世无争的谦谦君子形象。他的一生既无跌宕起伏大开大阖的惊涛骇浪,也没有催人泪下一唱三叹的悲欢离合,要在传主漫长的人生时间长河中,立体展示其丰满形象和内在的精神风骨,则要看作者如何披沙拣金,妙手裁春。所以作者自述为了写好周振甫,从“散见各处的民国书刊、尘封已久的出版档案,还有五花八门的书信、日记”中[范军、曾建辉:《中国出版家·周振甫》,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00页。],寻找一切有用的材料,还原一个“学者型编辑的典型代表、传统文史普及的一代大家,中国编辑界的‘大国工匠”的编辑人生[范军、曾建辉:《中国出版家·周振甫》,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页。]。

根据传主的行止和手头掌握的材料,作者采取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一方面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追溯一介布衣周振甫从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到中华书局一路走来的岁月履痕,另一方面,抓住周振甫一生中那些最具光彩的片段,珠贝相连,凸显一位普通编辑平凡一生中不平凡的瞬间,挖掘这些故事背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探讨传主成功的内因和外因。同时,围绕周振甫的编辑人生,徐徐展开与他相关的人和事,反映大时代与小人物、小人物与小人物的相互纽结。这里,既有一线穿珠的巧妙结构,也有珠联璧合的精彩呈现,线索清晰而不单薄,人物众多而不杂乱,材料与观点完美统一。动荡起伏的时代风云,出版业的曲折发展,主要人物的命运沉浮,作者夹叙夹议,将其娓娓道来。在近现代中国的大背景下,在出版业这个小舞台上,一个差点被人遗忘的普通编辑,通过范军等人的努力,这位普通编辑站在舞台的中央,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详略分明,重点突出,突出了学者型编辑周振甫平凡而又绚烂的一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经就人是否“死而不朽”进行过一次讨论。叔孙豹告诉范宣子:“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后来成为中国士大夫追求的目标。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周振甫做到了“三不朽”。据范军等人的统计,周振甫一生编辑图书400余种,这些书几乎都是“高原上的高峰”,成为经典和常销书一印再印。他勤奋刻苦,潜心著述,撰写学术专著、文史普及读物达80余种600余万字,有十卷本文集传世。同时,他对工作严谨认真,对人诚恳谦和,做事踏实可靠,学习勤奋刻苦,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同事,都堪称道德楷模。

如他刚进开明书店,即配合宋云彬编辑工具书《辞通》,具体负责校雠,“臨事不苟”,历时三年,付梓后得到学界和读者的称赞,他出手不凡,得到开明书店高层的好评。在协助编辑《二十五史》《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二十五史补编》的过程中,他参与编写人名索引,为吕调阳《汉地理志详释》勘误而撰文,显示了他扎实的文史功底、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工作态度,由此迈出了他成为学者型编辑的重要一步。为钱锺书《谈艺录》“厘清脉络,调整顺序”,“标立目次”,受到钱锺书的高度赞赏,证明周振甫从一名校对跻身到了知名编辑行列。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工作时,一批重要图书,都假手于周振甫,成为传世佳作。如为毛主席诗词改字加注,不仅注释客观真实,实事求是,而且评价不拔高,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体现了他的学识,也彰显了学人的风骨。除了在开明书店期间曾担任过钱锺书的《谈艺录》责任编辑外,在中华书局期间,再度与钱锺书合作,仅《管锥编》的审读意见,就写了38页4万余字。他一如既往帮助钱锺书完善书稿,纠正其中的文字疏漏,再次得到钱锺书的好评。用作者的话说,“周振甫的编辑事业一出手就是‘高峰,五十多年来一直屹立于编辑出版事业的高原”[范军、曾建辉:《中国出版家·周振甫》,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

周振甫的编辑人生能为世人仰望,除了因为他编辑了400余种有价值的图书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振甫将学术研究与编辑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学术研究促进出版工作,以出版工作助力学术研究,共写下了80余种著作。这其中有《严复思想述评》《中国文章学史》《中国修辞学史》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专著,有《文心雕龙注释》《班超》《东汉党锢》等通俗易懂的文史普及读物,也有《诗词例话》《标点符号用法例解》等助人学习的教育普及读本。在中国编辑队伍中,就有这种既能编辑系列重要出版工程,又能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著作的学者型编辑,周振甫是其中的佼佼者。周振甫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既与其本人的谦虚、勤奋、好学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出版社的制度设计和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周振甫从无锡国专进入开明书店后,虽然其主要任务是担任校对,但由于开明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一样,鼓励编辑“既编书又写书”,再加上周振甫扎实的古文基础和写作能力,入店之初,就开始为开明书店创办的《中学生》杂志写稿,接着撰写普及性文史读物《班超》《东汉党锢》两书。从此,周振甫笔耕不辍,根据出版社需求和读者需求撰写文章和著作,同时又从作者的书稿中受到启发,进行相关研究。如他最早和卢芷芬合写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奉命删节的《洁本三国演义》,后期撰写的《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等,就是配合单位的业务而动笔。《怎样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法例解》《通俗修辞讲话》均是他在编辑工作中发现了市场和读者的需求而写。《严复思想述评》《文心雕龙注释》《钱钟书〈谈艺录〉读本》等,是他在编辑工作中受到作者作品的启发,进而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如他在编校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先秦史》时,从渗透于书中的进化论历史观中,关注到梁启超,进而又溯源到严复,通过全面阅读严复著作,他发现严复前后期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和变化,为此他先撰写了相关论文,进而又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严复思想的论著《严复思想述评》,此作得到了夏丏尊的肯定,由其出面推荐后由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周振甫关注并研究南朝梁勰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起因则是他进入开明书店后,协助总经理章锡琛校对范文澜所著《文心雕龙注》,从而对《文心雕龙》产生兴趣并作为研究方向之一。“文革”前,他受約为刊物撰写研究《文心雕龙》的文章,继而为中华书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撰写了《文心雕龙选译》和《文心雕龙注释》,后来还主编《文心雕龙辞典》,成为“龙学”领域的专家。

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生活中的细节,立体呈现传主丰富的精神世界

司马迁的《史记》,使中国史学独立于经学,而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司马迁在“本纪”“世家”“列传”中对一系列人物的刻画,尽量避免一般性的叙述,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突出人物的性格。所以鲁迅高度评价《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本书,我们也看出作者尽量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全面立体地呈现周振甫的功业和内在的精、气、神。如周振甫刚到开明书店做校对,无锡国专的同窗好友沈传曾患肺炎,来信向他借100元钱治病。周振甫本人每月只有30元薪水,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他只好向主持编辑工作的叶圣陶张口借钱。周振甫急公好义,叶圣陶也不因其人微言轻而拒绝。次年周振甫回到平湖探访好友,结果屋圮人去,估计这笔钱并未归还。再如卢芷芬系周振甫多年的好友,“反右”时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的卢芷芬夫妻双双被划成“右派”。当年周振甫父亲去世时,卢芷芬将二人合写作品的稿费赠送给了周振甫。周振甫此时不仅将自己的一件皮大衣给了下放北大荒的卢芷芬御寒,在其死后,还以还款的名义,向卢的夫人寄送了300元钱接济其家人,还去信叮嘱“这事我没有跟别人讲,包括您的孩子,也不要回信”。作者写到此处,不由感叹“周振甫属谦谦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兄弟情义,永世不忘”。

为毛主席改诗词中的错字一事,也足以体现周振甫的学术水平和文人风骨。此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请臧克家主编《毛主席诗词赏析》,担任责任编辑的周振甫发现其中的《沁园春·雪》《菩萨蛮·黄鹤楼》中“原驰腊象”和“酎滔滔”有误,后经臧克家征求主席意见,将“原驰腊象”的“腊”改为“蜡”,“酎滔滔”改为“酹滔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普通编辑,始终坚持“学术自信”,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作品中还有一些细节,刻画周振甫为人的不同侧面。如周振甫一直在出版社工作,当时无论为公为私,用公家信封信纸都是普遍的现象,可是他公私分明,与作者通信,都是坚持用自己买的小信封,寄书也是用自己的信封。他热心扶掖后学,为人写序,提修改意见,在他晚年生病,视力十分微弱的情况下,还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回信指导作者。到后来中风卧床,他仍坚持让孙子将来信一封封念给他听,他口述内容,让孙子录下后再写信回复对方。周振甫一生勤奋向学,睡觉很少,每天半夜起来读书写作,当人们谈起这些时,他总是回答“呒啥”,“呒麻烦”,“呒辛苦”!聆听这些吴侬软语,今人依稀仍可见那个勤奋刻苦、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的谦谦君子。

四、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围绕传主的一生,阐释现象背后的本质,强调传主的现实意义

一本好的历史传记,除了要向读者完整地交代传主的人生阅历外,还应通过传主,传达作者的历史观和价值判断。南朝宋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一文中谈到自己所撰《后汉书》的最大成就,在于其中的议论和每卷后的“赞”。“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范晔:《后汉书》,崇文书局2016年版,第3035—3036页。]本书作者在写出初稿后,适逢武汉疫情,在家中“增添资料,补充案例,进一步锤炼文字,提炼观点……”[范军、曾建辉:《中国出版家·周振甫》,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99页。]在本书的许多章节中,我们都看到了作者精辟睿智的观点。有时,作者针对传主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经历与贡献,进行总体概括,或者就某一事件,夹叙夹议。有时,作者直接出面评价;有时,借他人之口,发表观点。如在书中“开明的师友们”这一节,开头作者进行总体的概括:

自1932年10月到1937年这五年的时间里,周振甫参与了开明三部扛鼎之作中的两部,从校对做起,迅速成长为融校、编、写为一体,独当一面的出版人。这固然与他广博厚实的知识基础和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但也与开明书店这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编辑团体分不开。可以说,周振甫这位编辑能手和出版名家的养成,是个人内在基础、机构外部条件以及大的时代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第68页)

接着谈周振甫的本职工作与学术研究的路数:

如果说周振甫是编辑,他自然是“学者型编辑”;若说他是学者,又是一个“编辑型学者”。秉承叶圣陶、夏丏尊等老一辈的传统,周振甫在编研结合基础上主要走的是“学术通俗化”的路子,但是并不限于此。(第74页)

下面,作者又借用原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熊国桢之口来评价青年时期的周振甫是如何确立自己志向与抱负的:

周振甫先生深受徐调孚、王伯祥等老开明人优良传统的影响,是一个无私奉献高自期许的好编辑,他私心向往的是做一个见识卓越集研究与著述于一身的第一流学者式的编辑,而不是一个凡庸陋劣“跑龙套”者。(第91页)

有时,作者直接对传主进行评价,挖掘传主的内在精神世界:

做了一辈子的编辑工作,“为人作嫁”的意识和精神好像已经融入到周振甫的血液里,他把提掖新学、鼓励后生当成是他应尽的義务,总是尽力地提供方便和帮助。(第282页)

这种鞭辟入里的议论,在本书中随处可见。其实,作者的议论来自对传主的深入研究,更基于作者多方面的学养和深厚的理论概括能力。一部优秀的历史传记,正如范晔所言,需要作者鲜明的史观和精准的概括。只有通过这些高度概括而且精辟独到的总结性议论,全书的价值与意义才能显现出来。本书作者出于对出版专业的熟稔和对出版史、出版理论的全面掌握,所以评价传主时既能观照整个时代,又能具体到某一书籍。因此,本书的议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本书作者通过爬梳资料,精心构思,历史地、艺术地、完整地呈现了周振甫先生“为编辑的一生”,通过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立体地展示了传主“博学、严谨、正直、谦和、自律、勤俭”的优良品德。作为普通编辑的代表人物,周振甫的成就充分说明,任何人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都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作者周百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原总编辑〕

A Brief Insight into the Ordinary and Splendid Life of the Chinese Publisher Zhou Zhenfu: after Reading A Chinese Publisher, Zhou Zhenfu

Zhou Baiyi

Abstract:Zhou Zhenfu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editors. During 55 years of his career, he edited more than 400 excellent works and wrote more than 80 excellent books. The book A Chinese Publisher, Zhou Zhenfu illustrates the biographees extraordinary life, explores his rich spiritual world, and sets an excellent example for editors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Keywords:Zhou Zhenfu, biography, role model

猜你喜欢

典范传记
作为传记的昌耀诗歌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一般型三维簇的三典范映射
读失败者的传记
尊老爱幼的好典范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极简设计的典范 徕卡 T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