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22-06-10阎婧韡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评分心理临床

阎婧韡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疾病之一,针对老年人群来讲,患病率高达3%~7%,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缓慢、食欲缺乏及睡眠障碍等临床病症,有些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而随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增长趋势。临床上,针对抑郁患者治疗以抗抑郁药物为主,但是,有关资料显示,超过50%老年抑郁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现阶段,临床上针对抑郁症疾病的治疗无特效药物,大部分采取综合疗法开展。相关报道显示[3],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结合精神护理与心理疏导,可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将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本院接收的9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收入本试验中,基于平行对照法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5例,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对照组(45例)中,男、女例数比是25∶20;年龄最大、最小分别是76岁和60岁,均值(66.85±3.15)岁;患病时长:1~12年,平均患病时长(6.47±1.28)年;其中,自杀倾向、猜疑嫉妒症、抑郁和焦虑症分别有6例、19例和20例;观察组(45例)中,男、女例数比是28∶17;年龄最大、最小分别是78岁和61岁,均值(66.79±3.26)岁;患病时长:1~11年,平均患病时长(6.52±1.36)年;其中,自杀倾向、猜疑嫉妒症、抑郁和焦虑症分别有5例、21例和1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入选标准:①患者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心电图及血常规检查结果无异常。③老年抑郁量表评分(GDS)评分在11分以上。④由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签署知情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脏器疾病。②具有药物过敏史。③合并恶性肿瘤、阿尔茨海默症及智力障碍。④合并严重躯体疾病。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法,具体有睡眠指导、用药干预、饮食干预及生活干预等。针对处于清醒状态下的患者,予以健康知识宣传,为患者讲解疾病诱发因素、治疗方法等,以便患者认知该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等。

1.2.2 观察组 给予患者精神护理及心理疏导。详情如下:①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组成人员有护士长1名、工作经验超过5年的护士4名。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培训,具体内容有交流技巧、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等。②一对一心理护理。选取1名家属帮助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保持亲切、和蔼的工作态度,同时以患者心理问题、教育水平、抑郁情绪产生因素和个性特征为依据,引导患者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并解决相关问题。每7日进行2次一对一心理护理,每次30 min。③集体心理护理。让每位患者参与集体活动,通过病友的相互交流、沟通,增强治疗自信心,从而摆脱病魔。每7日进行1次集体心理护理,每次30~60 min。④音乐护理。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其喜欢的比较轻松、欢快的歌曲以及纯音乐,并引导其能够融入到音乐意境之中,促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改善焦虑等不良情绪。⑤精神干预。待患者意识清醒后,为患者讲解抑郁症产生因素、治疗方法和护理内容等。如果患者自杀倾向明显,且抑郁、焦虑程度严重,则需要对其进行24 h密切监控,严禁患者与危险物品,包括剪刀、水果刀等接触,在患者病情改善后主动与其交流,对其负面情绪产生因素进行了解,并予以相应的护理方法。⑥协同护理。为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就需要能够引导其建立良好的自我社会价值,并促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家庭价值。以实际状况为依据开展康复知识学习,以便患者自制能力及自护能力恢复,树立全新的乐观、积极理念。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治疗的重要作用和协助护理开展的意义,以便家属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鼓励、支持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并参与患者机体活动,以便家属与患者密切接触。⑦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心态及认知等全面分析,并了解负面情绪产生因素,对于护理人员来讲,需要将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等记录下来。分析其存在的不良认知,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例如,不能够盲目的满足其不合理要求,适当的进行拒绝,能够帮助其强化自我认知。⑧支持干预。护理人员需要能够有意识的引导患者阐述自己的内心想法,并耐心的倾听其具体感受,促使其能够宣泄自身的负性情绪。同时,根据其阐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其调节心理状态。并且,需要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帮助其养成一些积极向上的习惯,如唱歌、种植植物以及跳舞等。促使其能够转移注意力,强化其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抑郁、焦虑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依从性、用药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进行观察。满意度调查方法[4]: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统计,问卷分值为100分,共3个标准,分别为非常满意(分数不低于80分)、基本满意(分数在60分到79分)、不满意(分数低于60分)。在两组接受护理时,根据其临床表现,评估其护理依从性,分为非常依从(患者能够自觉按时休息,并严格遵照医嘱服药,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基本依从(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以及家人的督促下休息、服药以及配合护理工作),不依从(患者没有按时休息,不能遵医嘱服药,对护理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观察两组用药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指标[5]包括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通过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对其负性情绪进行评价[6],分值与其抑郁/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及焦虑评分 两组护理前的抑郁、焦虑评分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经护理后,观察组的抑郁、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分,)

表1 对比两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分,)

2.2 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比对 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分,)

表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分,)

2.3 护理依从率 观察组护理依从率是91.11%,对照组是73.33%,观察组护理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护理依从率

2.4 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是2.22%,对照组是13.33%,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2.5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5.56%(非常满意23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是80.00%(非常满意20例,基本满意16例,不满意9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χ2=5.075,P=0.024)。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老年抑郁症的发病人数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目前的研究指出,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理因素、精神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老年抑郁症在当今被看作是仅次于老年痴呆症的常见性精神疾病。有关资料显示[7],老年抑郁症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与心血管疾病及脑功能退化等存在紧密联系,老年人机体免疫能力、机体各器官功能和抵抗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低,其很容易导致患者失眠,使得生理周期呈现紊乱状态,经长时间发展会产生抑郁症。其次,老年人长时间孤单寂寞、心理空虚,进而提高了抑郁症发生率,同时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尤其是丧偶独居的老年人,其缺乏家人的陪伴,将会使其负性情绪逐渐提升,如果未能有效缓解,出现抑郁症的概率将会显著提高。大部分老年抑郁症患者都具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包括意识活动频率下降、认知功能减退,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倾向,在其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明显的逆反心理。此外,老年抑郁症患者不仅存在抑郁症的特点,同时老年抑郁症患者还很容易发生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且老年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的损伤,这就会导致老年抑郁症患者同时出现敏感、易怒、孤僻等人格方面的改变[8]。所以无论是采取何种治疗、干预方法,临床都需要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外部表现有充分考虑。以往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治疗时,多涉及抗抑郁症药物的应用,且大多主张采用单一用药的方法,若单一用药的效果并不确切,才会考虑在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症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常见的抑郁症药物类型包括5-HT抑制剂、四环类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9]。其中,许多抗抑郁症药物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老年抑郁症患者用药后,能够起到缓解、改善抑郁症的作用。临床实践表明,抗抑郁症药物能够在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不足也较为明显。有研究显示[10],许多患者在服用抗抑郁症药物后,患者很容易出现较为严重头痛、焦虑以及胃肠反应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存在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对于长期接受治疗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而言,抗抑郁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并不确切。因而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时,临床应适时给予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此前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多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但其在具体临床应用上局限性较大,故而很难满足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的实际需要[11]。首先,老年抑郁症患者因年龄、疾病等因素的交织影响,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活质量下降,而采用常规护理则很难确保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其次,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因素也同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缺乏社会支持等,期间常规的护理措施并不能满足对患者心理层面的有效干预,这将会极大的影响护理干预的作用,难以有效促进其病情恢复,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对其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即强化护理干预的作用。有大量研究资料证实,老年抑郁症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结合精神护理与心理疏导,有助于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12]。

根据结果分析,两组经护理后,观察组的抑郁、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开展精神护理和心理疏导,有助于患者抑郁情绪及焦虑情绪改善。原因如下:心理疏导过程中,能够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就能够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尤其是能够确定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为了使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可帮助患者与患者交流,从而改善其交流障碍,鼓励、支持患者,尽可能改善孤独感。音乐护理方法可利用舒缓、放松音乐改善患者生理和心理变化,使躯体内在节律改变,保持松弛、镇静。现代医学研究证实[13],环境会对人的情绪、心理状态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而通过音乐疗法的应用便可以通过环境的角度实现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所以可积极推动音乐疗法在此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除此之外,临床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时还要注意引入社会支持,强化家属协同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前提基础[14]。并且,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对老年人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这样就可以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强化护理的作用。

根据结果分析,在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方面,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由此分析,心理疏导开展过程中,由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产生因素方面开始,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走入其内心,切实了解其内心想法,从而能够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切实提高心理干预的作用和效果,使其能够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这样做能够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建立正确的认知,纠正其存在的错误认识,促使其可以积极配合治疗,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在对患者护理时,临床可优先采用此种护理方法,这样能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护理。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5.56%)比对照组(80.00%)高,差异明显(P<0.05)。此次研究的结果同以往研究报道的结果接近[15],提示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的方法能够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此种护理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别于常规的药物治疗,此种干预方法本身也易于患者接受,这样则有助于保证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而临床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时,可以在患者的护理中优先应用此种护理干预方法,从而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质量,继而向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为了能够提高精神护理以及心理疏导的作用,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他们可以切实掌握心理咨询的正确方法,在日常护理中能够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就能够强化护理的作用,并提高护理质量。

总而言之,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有着极为理想的作用,可以有效调节其心理状态,消除其负性情绪,并能够显著提升其依从性,保证其用药的安全性,这样就可以使其对护理工作更为认可,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评分心理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我给爸爸评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