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环境下初中学生体育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2-06-10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5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祝 剑

(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上海 200135)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育人的内容研究开始向纵深方向拓展。“五育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备受关注。从“五育融合”的大背景出发,探索初中学生体育素养培育路径,目的是为初中学生的成长服务。本文围绕“五育融合”的本质,在摸索与反复实践中检验“五育融合”的实践效果,旨在为广大初中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使初中学生既能感受体育课堂的独特魅力,也能在体育参与实践中强化自身的体育素养。

1 “五育融合”的本质解析

“五育融合”理念自提出之后便被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中,初中阶段都在积极探索“五育融合”创新路径,以推动初中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五育融合”的本质进行解析。

1.1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

“五育融合”理念能够预设人的成长,强调“五育”不仅本身要全面发展,更要实现融合发展。“五育融合”理念下教育活动的核心是以育人为主,强调育人成效的提升。德智体美劳是教育的要素,围绕这些要素开展教育实践至关重要。从教育实践的本质来看,教育教学行为的产生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效应,不同教育要素的成长效应是相互贯穿、相互渗透和相互滋养的。

1.2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实践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之后被提出的,既是对“五育并举”的高度肯定,也使德智体美劳要素的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以此来保证教育的完整性。“五育融合”更侧重对内容的贯彻与落实,将“五育”的内容全面地贯彻与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能发挥出育人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使育人实践的效果得到强化。

1.3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

对“五育融合”的内在价值进行挖掘,可以发现“五育融合”不仅是一种实践方式,更是一种育人理念。如果认为“五育融合”属于一种实践方式,显然低估了其本身所展示出来的特殊价值。从育人理念的角度来看,“五育融合”蕴含着“融合理念”,“五育”之间既相互割裂、对立,也在不断重建中走向融合。将“五育融合”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

1.4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思维

“五育融合”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思维,其中蕴含着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思维、综合渗透式思维等。不断挖掘“五育融合”的本质,并尝试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育人实践中,对教育改革具有推动意义。因此,要重构“五育融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让育人方向更清晰,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

2 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本文围绕现有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按照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生成具体原理,结合访谈和调研的方式进行系统分析,最终确定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大致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体育品德与修养、运动兴趣与能力、健康行为与习惯以及运动品质与意志。对体育素养的综合把控是“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学生体育素养培育路径探寻的主要思路。

2.1 体育品德与修养

在全新一轮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初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显提升,初中学生逐渐成为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心。针对初中学生的体育教育实践不仅要实现知识的传递,更要将初中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和修养作为关注焦点,从而让初中学生获得优质的体育学习体验。将品德教育与体育育人有效整合,响应“五育融合”提出的基本要求,深挖体育学科的核心内容与价值,让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贯穿初中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作为体育素养的关键要素之一,体育品德与修养是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学科的重中之重,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中要充分肯定体育课堂的核心价值与独特魅力,提高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主体性,注重初中学生品德修养的强化,可以将其细化为品德优良、举止文明、体格健康、人格健全,围绕这些素养关键点,做好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精心筛选与教学细节的优化,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为初中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支持。

经历了十余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体育学科所处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但基本要求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促进初中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基本方法,始终是体育学科关注的焦点。为此,在现有的研究框架中可以将运动兴趣和能力作为体育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使初中体育教学侧重点更明确。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开始重视游戏化内容和多元方法的渗透,使初中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基本能力得到强化。将体育品德与修养作为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关键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保证初中学生始终具备强烈的运动兴趣,使初中学生在认识和从事体育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心理倾向,全身心地投入体育学习和体育实践。为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协调好运动技能教学,始终保证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提升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

2.2 健康行为与习惯

对广大青少年而言,健康的行为与习惯是体育素养的关键要素之一。针对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和测评制度的要求,健康行为与习惯已成为重中之重。对完整的健康行为与习惯的深度分析,内容包括必要的运动营养知识,也包括体育安全隐患等常识性知识点。作为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指标,健康行为与习惯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有推动作用。

2.3 运动品质与意志

体育素养是基于“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的,运动品质与意志作为体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必备能力之一,是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稳定保障。体育学科的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体育技能则需要良好的运动品质与意志的支撑。初中学生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体育规则,保持良好的体育竞技状态。与此同时,初中体育课程内容复杂,想要不断提升初中学生的体育素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尤为重要,如在身体素质的强化阶段初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身体肌肉的疲劳感、酸痛感,这些都是初中学生需要克服的问题。除了身体层面的压力,在心理层面,初中学生通常会出现担心受伤的恐惧感、运动训练的压力等,只有克服这些困难,初中学生的意志力才能得到强化。

3 “五育融合”环境下初中学生体育素养培育路径

3.1 精选内容,初中体育知识结构设置系统化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该时期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十分敏感,内心较脆弱。为处理好这一问题,要将关注焦点放在“五育融合”中体育素养的培养上。从目前初中体育知识结构的设置来看,理论知识的占比较高,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偏低,因此为全面响应“五育融合”的基本要求和体育素养的培育目标,应对体育知识结构进行重构与优化设计,以保证知识结构设置的系统性。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身体素质培养方面,要保证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的侧重点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度以及反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综合反映和关注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以田径项目、球类项目为核心,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套路的教学以及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等,以丰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使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初中体育知识体系中的关键一项。同时,在信息时代下初中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更充分、更多元,通过知识结构的灵活设置与安排,可以让初中学生感受到不同体育文化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注重多元文化体育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精选教学内容是目前摆在初中体育课堂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关注初中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把握体育素养的核心内容并精选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保持初中体育知识框架的系统性。

3.2 场景设置,初中体育教学的场景化安排

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场景下“填鸭式”和“碎片化”的教学方法存在弊端,与小学阶段不同,初中学生更注重自我表现,多元的场景教学能展现出良好的实践效果。围绕“五育融合”环境,初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需要搭建不同的教学场景,从而使体育的魅力得到释放。情景化的初中体育教学环境灵活、多变,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初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场景中的各类角色,实现角色扮演,让初中学生在体育教学场景的实践体验中转变情感、意志以及态度。

以立定跳远项目为例,教师可以尝试搭建游戏化的场景,设置“青蛙跳跃”的游戏活动,在固定的距离内设置和安排距离不一的“荷叶”,通过粉笔画圈的方式布置场地,并引导初中学生扮演“小青蛙”的角色,让初中学生主动参与跳跃与实践过程,在体育游戏的吸引下提高初中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跳跃练习中提高跳跃能力。又如,选定长跑的教学项目后,可以搭建“定向运动”的新兴体育项目实践教学场景。定向运动自身特点鲜明,该运动主要利用地图和指北针等工具,标记方向不一的目标点,初中学生通过指北针来辨明方向从而寻找打卡点,以最短时间到达终点的人获胜。相比于重复性的耐久跑训练模式,新兴体育场景的搭建激活了初中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初中学生在参与定向运动的实践中,可以小组的方式展开,通过小组通力配合,快速到达目标点,在此过程中,能促使初中学生调节心理状态,避免孤僻性格的形成。场景的搭建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本次的实践中,通过游戏教学和定向运动,可以让初中学生的主体角色发生转变,使其体育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在多元体育场景的支撑下得到强化,体育素养的培育发挥了显著作用,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调节均有显著效果。

3.3 激发潜能,教学过程“问题化”处理

初中体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育素养,要激发初中学生的自身潜能,对体育教学全过程进行“问题化”的处理,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对问题的创设与内容的重新搭建,让初中学生可以主动探究、主动摸索体育的核心价值与功能。在传统的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如果仅将初中学生作为“机器”,简单、重复地模仿体育项目的动作技巧,则体育课堂效果提升缓慢,初中学生的体验感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从初中体育教学全过程出发,做好“问题化”的内容处理。例如,在双手胸前抛实心球的教学时,部分初中学生对方法掌握得不充分,对体育运动原理理解得不透彻。基于此,教师可以明确物理学抛物体运动原理,以生动的跨学科内容展示知识点,使初中学生全面了解抛实心球的运动状态。又如,在跨栏教学时,运动过程中腿的外展和折叠、脚尖勾起等技巧要点、基本的动作要领都可以通过创设问题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应让初中学生了解跨栏学习的内容,并掌握“怎样做”,以此确保初中体育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将问题融入初中体育课堂的全过程,能激活初中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探究欲望,并掌握体育教学要领,提升初中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能让初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增强,初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兴趣程度也会提升,主动参与锻炼和体育运动实践也会让初中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强化。

3.4 家校协同,体育运动的生活化实践

初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过程需要学校和家庭发挥合力。初中体育课堂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元,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项目更侧重体育中考项目的内容,导致初中学生的体验感被削弱,且家长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不高,家长与学校沟通渠道缺失,导致初中体育运动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削弱了初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效果。

第一,学校要做好对初中学生课后体育锻炼情况的监督与考察,并安排与设置体育家庭作业单。体育教师可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和制定锻炼方案,布置体育锻炼任务单,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呈现。初中学生通过完成作业上的内容主动参与实践,学校负责检验初中学生课后的锻炼成果,为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第二,家长要肩负指导功能,与初中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家长的引导对初中学生有重要意义,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初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指导效果。家长要成为家庭场景中体育锻炼的主要参与者,保持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能够主动探究在体育锻炼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帮助初中学生建立正确的锻炼意识。

第三,家校协同,共同开展体育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项目,结合体育项目,让家长与学生一同参与体育实践,使家长成为体育锻炼的直接参与者。家校协同的实践活动过程应充分,以提升初中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培养初中学生的体育素养。

4 结 语

体育素养是初中学生综合素养的衡量指标,要协调好初中体育教学的 全过程,包括知识结构的优化、场景的搭建、问题化处理以及生活化实践等。相较于传统的育人模式,“五育融合”的育人环境显然更充分,更契合全面育人的基本要求,初中体育教学要始终以“五育融合”环境为依托,促进对初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