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审视与应对

2022-06-10杨晨倩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外双减政策

杨晨倩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指出,学校要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等作为全国试点城市,纷纷开始实施各项举措以响应国家号召,确保“双减”政策落地生效。众所周知,近年来,很多学校体育课程被文化课挤占,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下滑、视力水平降低等问题较为严重。学校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阵地,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作为课后育人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维持良好的教育生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双减”政策无疑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因此,研究“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有利于抓住政策机遇,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减负”政策的演进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至今, 在这2个时期,“减负”两度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我国真正意义上提出“减负”要追溯到1955年。1955年7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就指出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结构失衡所产生的升学压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学业负担问题却越发严重,除了升学压力外,教育领域所出现的逐利行为也加重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发布“减负30条”,表明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此次“双减”不同于以往的“漂浮式”减负,它在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针对性举措,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高中招生改革以及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同时,202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可见,“减负”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然而,现阶段全社会虽已形成“减负”共识,但是学生的升学压力、家长对学生升学的焦虑仍然无法缓解,甚至一些校外培训机构钻政策的空子将课外培训集中在周内,或是利用家长的焦虑情绪诱使家长继续让学生参加课外培训。因此,“双减”政策的执行存在一定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借助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2 “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契机

“双减”是国家站在时代高度的战略安排,是治理过重学业负担、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双减”政策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2.1 “双减”政策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契机

“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把育人责任还给学校,把健康发展的青少年还给祖国,“双减”政策为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双减”政策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既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也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学生因学业负担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不良情绪,给予学生释放不良情绪的窗口,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次,通过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感以及荣誉感等,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2.2 “双减”政策为课外体育活动改革提供了契机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课外体育竞赛以及校外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赵霞等人在《对我国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反思》中提出,我国传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中陷入了时空封闭、内容僵化、组织部门单一的困境。

“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应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提高课后体育服务水平是“双减”政策对学校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首先,压减学生作业的总量和时间,保证学生课后服务的时间和质量,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违规占课和补课现象,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其次,“双减”政策的实施,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育问题,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凝聚力量,共同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做出努力,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为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活动、贯彻“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要求提供动力。

2.3 “双减”政策为推进“体教融合”提供了契机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明确指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比赛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大中小学校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的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双减”政策的实施,压减了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间,使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增多,学校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广泛开展班级联赛、社团活动以及校际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校的优势或特色项目建立学校代表队,促进青少年运动训练与竞赛的蓬勃发展,形成在普通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机制,因此“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校体育推进“体教融合”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 “双减”政策契机下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长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学校体育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学校体育如何抓住机遇、坚守使命、实现突破从而提升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3.1 强化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主阵地作用,保证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双减”政策契机下学校体育更应充分发挥“以体育人”主阵地的作用。(1)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一方面,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基础上,采用走班制教学的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开发体育保健、运动营养及心理健康等课程,以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的短板,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此外,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将德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2)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优质体育课堂;其次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采用适度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3)构建充满活力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学校应在保证学生参与课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年级、班级以及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运动会、体育节等,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2 坚持“家校社共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学校体育发展新生态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参与学校体育教育,建立三方新型合作关系,开放与共享学校、家庭与社区资源,引起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学生体育,实现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家校社共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打开了窗口。

(1)学校是“家校社共育”的主体。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主要沟通者,一方面,应鼓励和引导家长和社区参与校内体育活动,为校内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应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并帮助家长有效完成家庭体育作业。(2)家庭是“家校社共育”的基础。一方面,家长应监督和陪伴子女一起完成家庭体育作业,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其作业完成情况,协助体育教师开展有关课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培养子女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3)社区是“家校社共育”的延伸。一方面,社区应在充分利用体育资源的基础上,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使家长和子女一同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打造社区体育空间,为社区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指导与帮助。

3.3 突破学校体育单一评价体系,建立科学、专业、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就学校管理而言,教、学、评是教育活动的内循环,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导向,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学校体育评价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是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机遇。(1)优化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认真履行体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要协助学校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2)完善学校体育全面育人评价。一方面,学校应完善“立德树人”评价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体育教师评价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学校要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位学生,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3)建立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课外体育活动评价机制,包括积极参加课后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等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此外,学校还应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积极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共同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建立科学、专业、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

4 结 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在给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学校体育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如师资力量薄弱、运动安全顾虑、场地器材不足等问题,都可能阻碍“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因此,学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切实做好校内各项体育教学工作,认真履行其教育职能,同时,也应提升课外体育服务质量和水平。学校需借助家庭、学生、社区等多方协调与配合,共同为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课外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小满课外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我的“课外老师”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