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概念在高考试题解题中的作用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2-06-10钱丽君王志文贺赛花

地理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概念素养思维

钱丽君 王志文 贺赛花

摘 要:地理概念内涵丰富、类型鲜明,对地理学习具有关键作用,其价值在新高考地理选考中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以浙江省地理选考卷为例,探究试题中的地理概念,挖掘概念背后的学习价值,并立足新高考,以地理概念的形成、理解、保持、应用、迁移为主线,探索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地理概念;价值;实施策略;地理选考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6-0038-04

2014年9月浙江省拉开新高考综合改革序幕,2018年5月重新修订《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笔者对比修订前后的两份考试说明发现,新高考增删了部分考试内容,并调整考试要求,强调理解和应用对地理学习的作用。概念作为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地理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高考地理选考卷强化了认知地理概念的重要性,明确了理解地理概念的必要性,也突出了运用地理概念的有效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的4份新高考选考卷,分析试题中的地理概念,探究其对明晰概念、活跃思维、夯实素养的价值,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为适应新高考地理选考提供参考。

一、地理概念的内涵及类型

概念能够表示目标对象的本质和属性,从不同逻辑角度分析,其各具特色。基于形式逻辑下的概念而言,它强调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就辩证逻辑层面分析概念,又侧重对知识的系统总结。因此,地理概念作为认识地理事物的重要工具,通过准确定义术语描述事物基本特征,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帮助学习者深入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关于目标对象的初步认知。

一般而言,地理概念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普通地理概念、单独地理概念和抽象地理概念[1]。普通地理概念是命名同类地理事物的总和,能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盆地”“乡村”等。单独地理概念仅表示某个地理对象并需要体现其特点,可将其细化为个体地理概念和区域地理概念。个体地理概念是特指的地理对象,无法扩大概念外延,如“黄河”“天山”;区域地理概念以地域为单位,包含了地域内的多数个体概念,如“东北平原”“中国”。抽象地理概念主要突出地理对象的本质属性及其关系,是将地理对象的属性和关系单独脱离出来加以探究的,如“城镇化”“大气环流”等。因此,明确地理概念类型并合理归类,能紧扣地理事物本质,加深概念理解,完善概念关系。

二、新高考选考背景下地理概念的作用

1.明确相交相近概念

地理概念层级关系复杂,存在概念相交或语词相近等现象,易使学生错误理解概念内涵,导致思维混乱或望文生义,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不透彻,难以明确概念范畴。

例1.(2020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7月选考第6题)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

6.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解析】本题考点涉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考试要求是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并能简单应用于生活。为准确捕捉概念本质,区分各环节间的相互关联,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根据题意“增温效应”,说明大气温度升高,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非太阳辐射,而氧化亚氮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被加热,但同时大气亦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以补充地面损失的热量,如此地表和大气下界的温度都较高,出现增温现象。由此看出,明晰“增温效应”概念的发生过程,可以分析出氧化亚氮强烈的吸收作用才是導致温室效应的本因,大气辐射、地面辐射是受制于大气吸收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帮助学生梳理和化解次要概念和模糊概念。

2.破解题目设计意图

地理概念不仅是知识容器,也是展现生活的突破口。因此,以概念为指引,不仅要知晓隐含在地理概念中的考点知识,也要挖掘地理概念反映出的社会需求和时代导向,剖析出题意图,更好地服务教学。

例2.(2020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7月选考第1题第(1)(2)问)2020年5月以来,许多城市鼓励发展地摊经济,规范化管理下的地摊经济让生活“烟火气”更加浓郁。图1为某城市局部空间示意图。结合材料完成1~2题。

A.甲        B.乙        C.丙        D.丁

2.发展地摊经济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生产效率        B.增加就业岗位

C.优化城市布局        D.改善城市交通

【试题品析】2020年上半年,地摊经济强势回归,国家认同并强调了地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20年7月出现于选考试题中,体现了新高考试题接轨时代的特点。试题通过简单的区域图,从地摊经济的概念切入,既考查区位因素知识,也检测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还侧面评估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地摊经济概念引入地理试题,对学生而言,需要能解读和获取文字、图表中的地理信息,联系区位产业布局知识,巧妙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对教师而言,地理教学需要立足生活、面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和加工关键信息,正确引导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地理公民。因此,从地摊经济概念切入,实现了区位考点的创新,破解了命题设计的意图。

3. 克服思维定势影响

思维定势主要是受到前学习的干扰,形成具有一定思维惯性的特殊心理准备或行为倾向,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势利于知识迁移,但亦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固化认知模式。因此,应立足地理概念,辩证分析关键信息,突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例3.(2020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1月选考第26题第(2)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存在径流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图2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图3为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频率越高一般表示径流量补给越大)。

(2)华北春旱严重的年份,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填甲或乙)位置的时间较长。

【试题品析】本题涉及的主要地理概念有“春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基于新地理术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学生会有意识地将“副高”和“高压脊”进行迁移和分析,认为副高和高压脊内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炎热天气,故导致华北地区出现春旱,产生错误认知。若学生立足地理概念,并结合示意图分析,理解甲地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时,已是7月中旬的伏旱期,而“春旱”主要是3~5月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干旱现象,再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综合分析,继而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在明晰概念基础上迁移知识,利于抓住解题关键,打破思维定势,防止形成不利于新学习的负迁移。

4. 夯实地理基本素养

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统一体,新高考试题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穿插地理概念,既能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又能在试题中渗透地理基本素养,推动学生提升知识高度、丰富思维深度。

例4.(2020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1月选考第29题第(1)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4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5是图4中丙地的气候资料。

材料二:甲地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 300米、宽3 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现甲地所在国重视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1)简析甲地铜矿开采和冶炼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试题品析】试题立足环境问题,兼顾知识和素养的双重考查。在知识层面,学生需在理解“环境问题”概念的基础上,結合试题材料和提问方向进行分析和思考。因此,通过设问提示“铜矿开采和冶炼”,可以进行由果溯因的逆向思维,同时挖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巨型伤疤”,可以准确定位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污染等环境问题。基于此,间接引导学生理解合理采矿、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本题借助环境问题概念的考查,锻炼了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关键能力,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地协调的思想,进一步夯实地理基本素养。

三、新高考选考背景下地理概念的教学建议

1. 立足感知活动,助推地理概念形成

概念的萌芽始于地理表象,它是地理概念形成的基础。学生通过感官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在认知基础上形成地理表象,透过表象丰富认知思维,使其能与已有地理概念联系、整合,推动学生有层次、多角度地分析地理事物,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维,推动地理概念形成。例如,在学习“黄土峁”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个“馒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感性认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馒头类比进行思维活动,以馒头的上、中、下三层,替换黄土峁的顶、坡、麓,分别观察、对比各部位的坡度、高度等特征,并结合黄土塬、黄土墚寻找共性和差异性,得出其本质特征并加以概括,理解黄土峁的概念,即孤立的、形似馒头的黄土丘。通过生动形象的感知活动,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其明晰概念,构筑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地理概念系统。

2. 创设学习情境,深化地理概念理解

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离不开学习得以发生的具体环境,即情境的创设。因此,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和面向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理解“区位选择和分布”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时,主要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方面具体展开。若从工业区位切入,考虑的角度有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等,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创设“创业”情境,让学生以主人公视角对不同因素逐一剖析,分析这些因素对厂址选择的影响。以原料为例,企业最终目的是使利润最大化,而重点依赖原料的企业为减少损失,绝大部分会将原料就地加工,如水果罐头加工产业,这一类产品称为原料指向型工业。因此,从贴切的情境创设中加强记忆联系,并由区位因素延伸至不同的工业类型,明确这些区位因素对产业选择的影响,有利于建构完整的知识概念网络,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 巧妙联系记忆,保持完整地理概念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决定地理概念的保持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基于高中生认知发展特点,教师更应以概念为指引建构知识框架[2],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和运用概念解决真实地理问题,将碎片化的知识重新整合,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丰富认知结构[3]。首先,通过概念图归纳知识,以“框架式”的层次结构简化复杂推理过程,深入领会概念本质内涵,以“链条式”的记忆方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保持概念完整。其次,运用第二语言——地图,因为地图比文字更直观形象。从地图中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通过理性思维上升到地理概念,当地理概念落实到地图上,会显著增强记忆效果。因此,巧妙记忆,保持完整地理概念,利于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提高在不同尺度或语境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地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4. 开展课堂辩论,实现地理概念应用

应用是检测学习效果最有效的方式,立足应用的反馈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课堂辩论以轻松活跃的氛围激发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地理问题,在理论基础上实现对地理知识概念的辩证分析和应用。课堂辩论需要学生对地理概念进行深加工处理,利用概念分析论点,并重新组织语言表述,实现对地理概念的双重巩固。因此,教师精选辩论主题,鼓励学生运用正例和反例进行辨析,实现对概念理解和应用的梯级进阶。以“城镇化”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对“城镇化是利还是弊”展开辩论,让学生从城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城镇化带来的变化及影响,在有意义的辩论学习中加深对城镇化的理解,明确城镇化在不同时空的发展特点,学会因时、因地制宜地分析城镇化问题,积极思考对应的解决措施,辩证对待城镇化发展进程。

5. 坚持素养导向,促进地理概念迁移

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的升华,也是评判复合型地理人才的指标。坚持素养导向,利于学生透过地理概念抓住事物本质属性,促进知识迁移。新高考选考试题是对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教师对试题的分析不应局限于知识层面,应多角度地联系生活实践,挖掘其中隐藏的地理思想,提升学生地理能力和素养。以区域地理教学为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性思维,强化区域认知能力,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联系、对比其他要素,丰富概念结构,以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同时配合科学指导,引入乡土地理和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现象阐释、问题探讨等关键能力,激发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社会责任感。在以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前提下,坚持素养导向,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加快学科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杨新. 新编地理教学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2] 蒋亚琴.地理概念学习的心理障碍及教学策略[J]. 地理教学, 2014(22): 17-19.

[3] 肖金花.迷思概念对地理学·教·考的影响:一道地理中考题引发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8(11):38-40.

猜你喜欢

概念素养思维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古代的时间概念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