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油画媚俗化现象

2022-06-09吴夷

海风 2022年4期
关键词:媚俗波普艺术作品

吴夷

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西方文化的不断深入,在90年代,东方主义,多元主义,女权主义出现,而对巴特尔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相对减少,但是中国当时缺少这些理论支撑,导致当时的作品相对来说肤浅和媚俗,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不再往作品中注入精神食粮,而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简单地满足欲望,背后含义却是空洞而苍白,艺术不再是精神食粮,反而变成了人们的精神垃圾。最近的几年里,中国当代艺术趋向日常化,似乎也在消费了艺术的精神性和崇高性,甚至是艺术的纯洁度。艺术所最终追求的“美”现在已经变成“丑”,当代艺术也在这些时候,被所谓的人文精神所消费。但在中国当代艺术出现后,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媚俗化”这一引人注意的文化现象。

一、当代中国油画中的媚俗化产生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坛出现了一种表面学习西方艺术模式的中国政治波普文化,它只是对当时西方的简单抄袭和模仿,并没有真正的去符合中国国情,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也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西方政治制度的精神内涵。在当时的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是头等大事,更别说精神层面的文化和内核,所以来说,当时的波普艺术只是中国的自作孽艺术文化,而且也没有商业消费的铺垫,只是简单去批判政治文化,由此产生了当时所谓“奇怪”的中国政治波普[1]。

中国的政治波普艺术的第一人——王广义,在20世纪90年代,王广义很大的影响了中国,“大批判”系列也由此诞生出来,他把商品和文化融合起来,并且开始思考商品入侵下的文化渗透问题,他用可口可乐的标志和工农兵画在一起,他希望用这两句文化来表达自己对当时中国的思考,让人们去思考。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商品化和文化的大量涌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现在的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方面文化深入社会每一个阶层,另一个方面也导致了社会被消费文化所主导,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艺术家们固有思维受到冲击,油画界也受到巨大冲击,消费文化的渗入为艺术提供了方法和技术,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也是如此,他选择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可口可乐瓶子和香烟符号;另外一位艺术家李邦耀也是如此,他也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玩具和汽车来作为创作素材进行创作,这些都表现出了消费文化的渗入文化的表现[2]。

二、当代中国油画媚俗化倾向的表现

(一)对中国身份符号的贩卖——泛化政治波普

中国当代油画的媚俗化倾向表现,在画面上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在画面的空间趋向平面化,造型方式更加图示化,更加易懂化,画面也更加中国化和易懂化,是大众的文化的产物[3]。当时的卡通画家熊莉钧的《皮西米亚风》就是用鲜亮的颜色,欢快的人物表情来表现,画面中他对于时尚敏锐的嗅觉和敏锐的,透明感的人物、虚拟的水花、大透视的背景,她紧密抓住了当时时代的脉搏和节奏性,结合自己的成长环境,因此他的艺术也受到了所谓的现实主义的影响。王广义和“光头”方力钧也是一样,都受到了大批量的生产的影响,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媚俗化影响,他们似乎都成为了贩卖中国文化的艺术家。

1990年左右,改革开放之后流行文化也随之而来,文化环境的改变,中国艺术家在受到美国波普主义的影响,也受到了改变,他们将现实中的图像转变成艺术再创造,广泛应用于艺术作品中,并且他們也开启了把图像共同拼接在一起来转化,并且赋予新的含义。当然中国的“图像转换”是艺术家进入市场的一种策略和机制,慢慢也演变成了他们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但是也出现了一种现象,市场上流行哪种“图像”,艺术家就生产哪种“图像”。这样的艺术也逐渐肤浅化,媚俗化。这些都得益于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4]。

(二)时尚的媚俗化——跟随潮流的风向标

艺术家们将不同空间的,不同时空,不同场景的人物进行拼接或者错位粘合在一起,变换色调,变换造型,空间错位,这些转换赋予了他们新的意义,新的含义。艺术家华继明也是如此,他用不断复制,挪用并且篡改来进行再创作,这些堆积出来的图像也变成了艺术品,但是这种创作手法让作品没有任何批判性,但是却失去了真实性[5-6]。

当然我们不能去否认,在这个消费时代,艺术家创造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并且也不单单是艺术品,他们结合了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便是让艺术失去了活力和新鲜力,艺术所创造的也便是媚俗艺术,艺术家们失去了艺术判断和文化立场。张大力认为,艺术家不能去解释自己的艺术作品,是非常不尊重学术精神的。

(三)审美媚俗——满足消费快感的低级趣味

当时的艺术,我们所谓的艺术理论也大都是由西方引进的,在90年代,东方主义,多元主义,女权主义出现,而对巴特尔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相对减少,但是中国当时缺少这些理论支撑,导致当时的作品相对来说肤浅和媚俗,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不再往作品中注入精神食粮,而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简单的满足欲望,背后含义却是空洞而苍白,艺术不再是精神食粮,反而变成了人们的精神垃圾。最近的几年里,中国当代艺术趋向日常化,似乎也在消费了艺术的精神性和崇高性,甚至是艺术的纯洁度。艺术所最终追求的“美”现在已经变成“丑”,当代艺术也在这些时候,被所谓的人文精神所消费[7-8]。

艺术作品中的暴力和性暗示成了刺激大众的精神鸦片,观众在观看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官也得到了释放。一些艺术家为了去吸引大众的,他们会继续选择政治波普和泼皮现实来表现当下,并且进行艺术创造。一些艺术家为了呈现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呼应这个社会,我们鼓励一些艺术创造,但我们却反对把那些艺术作品当初恶俗走向市场的渠道[9]。这些作品都缺乏应有的批判性,画家们开始本末倒置,许多作品为了丑而丑,为了性而性,为了艳而艳,为了俗而俗,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一些艺术家把社会的低俗化去用艺术表现出来,那么艺术创作的未来也会更加低俗和病态。我们在创造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其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不应该去关注外表。

三、如何看待媚俗化现象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艺术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媚俗化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中国油画上面也出现了这种“潮流”符号,媚俗化慢慢也影响了中国油画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在新的艺术家这里蔓延,产生了新的艺术现象,这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新潮流[10]。媚俗化的出现似乎是当代中国油画发展必经的道路一样,他的出现为中国油画带来了新的生机和艺术方向,所以我们正确看待媚俗化艺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因为一方面媚俗化不仅给中国当代油画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开展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另外一方面来说,在当时个方面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一些媚俗讨好艺术会引导人们走向不好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去甄别和分辨。

四、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媒体的出现,让消费文化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满面,更多的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文化的出现,对艺术家的生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消费文化对中国油画的创作影响也非常巨大,媚俗化慢慢在90年代变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全文总结了当代中国油画媚俗化倾向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以及表现,他用独特的艺术现象出现在当代美术史册上面,我们要正确认识看待媚俗化对中国当代油画的改变,这种媚俗化艺术是一种现象,并不是一种流派,我们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艺术流派看待,媚俗化的出现既是必然也是一种使然,它似乎也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所出现。当代艺术家不再担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和,我们更需要去关注自身的艺术,更加贴近生活,媚俗化虽然是我们所摒弃的,但是它慢慢身上也开始露出它自己的先锋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艺术家的为了俗而俗,为了艳而艳的艺术作品,会给观众很大的误导,会去传递错误的信息,也会导致我们会用错误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面对周边充满诱惑的环境,艺术家们应该保持好自己的尊严,不是去接受这些,在新旧文化交融之下,我们要有敏锐的嗅觉,去感知流行文化,不去兜售意识形态的东西,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政治独立,艺术家们受到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会接收不好的文化的侵蚀,艺术家们应该时刻思考这些问题,不管世界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清醒的头脑,保持创作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美]马泰·卡林内斯库,顾爱彬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美]布莱恩·沃利斯,宋晓霞译.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对表现的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美]格林伯格,秦兆凱译.前卫与庸俗[M].美术观察,2007.

[4][美]杰姆逊,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美]安迪·沃霍尔,卢慈颖译.安迪·沃霍尔的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德]加布里尔·图勒,郑建萍译.艺术还是媚俗[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7]易英.从英雄歌颂到平凡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河清.艺术的阴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何桂彦.对媚俗主义的批判[J].中国书画,2007(7):177-180.

[10]何桂彦.前卫绘画的死亡: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绘画为例[J].画刊,2009(4):27-29.

指导老师:段亦卿

猜你喜欢

媚俗波普艺术作品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齐白石《论画》
潮味波普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媚俗是丑恶的渊薮
波普艺术
媚俗
作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