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俗共赏的“红配绿”

2022-06-09魏丽

文教资料 2022年5期

魏丽

摘 要:书籍封面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色彩搭配带来的审美感知在大众文化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书籍封面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色彩搭配的表征功能、多例经典配色方案等方面分析“红配绿”在东西方美学思想关照下的基础与运用,肯定“红配绿”这一撞色搭配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生动的情绪表达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传达其雅俗共赏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封面设计 要素色彩表征 红配绿 撞色美学

书籍封面通过其艺术形象来表现书籍主题,反映其内在精神,影响读者的认知等。色彩作为封面的视觉元素之一,常常先于图文拨动读者思想情感的琴弦,它与书籍的内容、性质、写作风格密切相关。[1]在封面的设计表现当中,色彩可以说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表现元素。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讲究整体感和协调感,搭配上强调简洁鲜明、以少胜多。封面设计师要洞悉色彩搭配的规律,充分利用色彩的对比美和调和美,保持色彩与结构的秩序性与统一性,并根据具体的内容、读者对象和大众的审美喜好,恰如其分地傳递设计的主题情绪,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

一、书籍封面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

(一)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视觉符号三要素

文字、图形和色彩是书籍封面设计中最基本的视觉符号三要素,在一本完整的图书封面中,这三者缺一不可,但各自传递的信息和作用各不相同。

1. 文字

文字在封面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相比较图形和色彩,文字更直接地向读者输出图书的基本信息和内容。文字的字体选择、字号大小、字形粗细、文字之间的合理编排、图文结构,等等,都是设计师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部分。除了单纯的语言意义上的文字,在书籍封面中,经过特效处理的美术字体已然演变为图形的一部分,其形式具有“渲染书稿特性、增加艺术效果”的作用。

2. 图形

图形是书籍封面中的重要设计元素,以其直观、明确的特点被广泛使用。封面上一切具有形象的都可称之为图形,包括摄影、绘画、图案等,分写实、抽象、写意、装饰等多种表现方式。[2]设计师要根据书籍的内容或主题来选择适当的图形加以表现,如具象图形多用于生活类图书、少儿读物,抽象图形多用于科技类、教育类、思哲类图书。

3. 色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字和图形是具有明确概念指向的封面符号,而点、线、面、色彩、比例、形状等只是封面设计中衍生出的众多构图要素。[3]在这些基本构图要素中,“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比起图文,它能更快抓取读者的视线,进而引发情感共鸣。同时,色彩作为封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传达书籍内容的重要元素,也是封面设计师对图书内容的转换和情感表达的手段,它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因此,封面色彩的搭配是否和谐得体、赏心悦目,决定了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打动读者进一步翻阅。如何艺术化地、科学化地运用色彩,对书籍的整体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书籍封面设计中色彩的功能与常见搭配

(一)封面中色彩搭配的主要表征功能

相较于图形、文字,色彩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这使得书籍封面设计中色彩的视觉传递作用要更强;色彩的从属性特征又决定了色彩的选用要符合图书内容本质,有所取舍和提炼;而色彩的情感性特征和搭配法则,应能观照不同的地域文化、风格各异的书籍类型、不同的读者心理与审美期待。

色彩是有性格和情感的,会与阅读者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瞬间共情反应,这是它最主要的表征功能。如红、橙、黄等色调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蓝、绿、青等色调给人以清冷的感觉,这就是人对颜色“色温”特性的本能反应。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的属性,亦即个性,不同的颜色组合搭配,呈现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千变万化的心理感受,如冷与暖、轻与重、前进与后退,等等。

(二)书籍封面设计中常见的色彩搭配

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讲究整体感和协调感,搭配上强调简洁鲜明、以少胜多。合理的色彩搭配能让图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进而促使阅读者产生相关的心理映射和愉悦体验。书籍封面设计中常见的色彩搭配主要有黑白配、黄蓝配、红黑配、蓝白配等。不同的搭配方案会释放不同的气息,如经典的黑白配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明亮的黄蓝配犹如沙滩大海,令人心情放松;红黑配醒目大气、充满力量感。等等。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各种配色软件、设色图谱都可以自动生成科学的配色参数,通过对各种色彩的设计组合以及对色相、色调和明度的巧妙调和,使色彩搭配更为丰富多变、协调舒适。[4]

三、书籍封面设计中“红配绿”的价值

色彩学上互为补色的红和绿,在色相环上遥相对望,整整相隔了180°。这样的特殊位置就使得二者搭配在一起时会让人产生极为强烈的视觉反差,营造出无与伦比的感官体验。而且受色调纯度和饱和度的影响,红色在绿色的映衬下会显得更红,绿色也会在红色的映衬下显得更绿,红绿灯的设计原理正源于此。

(一)引人注目:撞色设计的“吸睛”作用

红色是典型的暖色调,给人以热情、兴奋、活泼之感,如太阳、火焰;绿色神秘沉稳、生机勃勃,如森林、山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会从一堆花花绿绿的背景中跳脱出来,使视觉刺激最大化,瞬间吸引观者的眼球。当海量的图书充斥人们的视野时,那些色彩对比强烈的书更有可能吸引消费者,这便是书籍色彩的作用。[5]据测试,读者的目光总是第一时间扫描到书架上红绿配色或包装的图书。这是由色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如,这本被翻译为30多种文字、全世界发行逾2000万册的低幼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见图1),横16开(约A4纸大小)的封面被一条肥嘟嘟、毛茸茸的毛毛虫形象占满了,封面配色极简,背景留白,只为突出书中的主角毛毛虫;毛毛虫则披红戴绿,华丽亮相,再配上无辜的眼神、肉乎乎的身体,呆萌可爱的形象呼之欲出。这里的“红配绿”妙在主次分明、层次丰富,如头部大红色,让小读者一秒钟与之对视,产生心理上的“秒互动”;拱起的身体虽然是大面积的绿色调,但并不是单一的纯绿色,色彩富有层次和变化,似乎暗示了这是一条有故事的毛毛虫。动植物鲜艳的身体颜色一般有警示外敌、保护自己的作用,而在这本图画书中,对比度、饱和度都很高的“红绿配”却让毛毛虫立马化身憨态可掬的小可爱,令人印象深刻。

(二)审美体验:从视觉刺激到审美共情

读者的文化程度、性别年龄、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程度也不同。虽然“红配绿”的搭配能使图书瞬间跳脱出来,但在封面设计中却鲜少被设计师直接拿来使用,一是因为“红色”和“绿色”是一组关系较强的互补色,本身对比鲜明、冲突感过重,难以驾驭;二是 “红配绿”被标签化的程度非常严重,民间流传一句俗语“红配绿,赛狗屁”,可见很多人从心理上没有真正接纳这种色彩搭配。实际上,红和绿并不是水与火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很多精品图书的封面上看到二者友好携手的画面,尤其在儿童读物中被多次运用,这种简单大胆的“红绿配”呈现出或明快活泼或温暖恬静的风格,使读者通过视觉审美达成心理上的愉悦体验。

如,《晚安,月亮》中利用单纯的红绿块面和图案搭配组合,让两种张力极强的色彩慢慢安静下来。《小熊可杜罗》是一个寻找爱和友谊的故事,封面中央是一只身穿绿色背帶裤的小熊,感觉孤零零的,但满版的红色背景照亮了小熊的整个人生,像温暖的友谊包围了小熊。《当乃平遇上乃萍》让色彩因心情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封面用深浅不同的红色和绿色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深邃感,让“红配绿”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情绪。

(三)相得益彰:与内容和主题高度匹配

封面色彩的选用和搭配首先要考虑与图书内容或主题是否高度匹配,这也是检验一本图书封面设计优劣的关键。一般来说,工具书、科幻小说、学术著作……每一类书籍都有其相对模式化的构图和配色设计,使读者能够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或感兴趣的图书,这是书籍色彩的重要价值之一。色彩与色彩的搭配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书籍的封面色彩设计能突出图书商品的特性、体现书籍的个性,并与其功能性相一致、相匹配。[6]封面设计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7],“红配绿”的撞色设计第一意义还是要体现图书的内容和主题基调,体现“传情达意”的重要价值。

如,风靡全球的《爱心树》是一个围绕着苹果树和小男孩而展开的爱与被爱、付出与索取的故事。嫩绿色的背景、深绿色的大树、红彤彤的苹果与树下绿衣红裤的小男孩融为一体,这里的红色和绿色纯度都极高,但毫无视觉上的冲突感和刺激感,反而强调了封面色彩设计的整体感。其中“红配绿”的用色深浅和搭配比例,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的折射,又很好地传达出书中主题“爱”的纯洁和永恒。

当然,“红配绿”不仅仅可以在童书封面设计中大放异彩,在励志类、心理类书籍设计中也常被组合运用。如,被誉为“生命教育圣经”的《生命的重建》,用一片绿色的树叶铺满整个封面,叶脉纵横交错、相互连接,象征我们人类生命的绵延,红色心形图案位居正中,暗示了健康心理与生命科学的丝丝脉脉。再如,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两本《非暴力沟通》,一本是工具书,一本是实践手册,很明显,第一本的红色传达出警戒、暴躁、冲突的信息,第二本的绿色则是化解暴力的和平色,封面色彩搭配很直观地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设计师深刻理解了图书的内容与主题,把握住色彩本身的属性与特质,将红色和绿色运用得恰到好处。

四、书籍封面中的“红配绿”撞色美学

撞色是指对比色搭配,包括强烈色配合或补色配合。当“红”和“绿”这一对纯正的互补色相遇在书籍封面设计中时,往往会碰撞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因此撞色成了许多设计师表达“自信与活力,活出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气魄”的不二之选。但“红配绿”这种独特的撞色设计并非是现代时尚前沿的设计师们的创造性运用,实际上,无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还是在西方艺术大师的世界里,“红配绿”都是妥妥的“C位”。

(一)“红配绿”色彩搭配中蕴含的东西方美学思想

“红绿配”本身没有雅俗之分,在东西方美术中也并没有特别强调色彩搭配的倾向和区别,各时期、各地域、各流派的用色喜好、民间寓意等都会形成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气质。

在西方,绿色和红色同样是生命的颜色。如圣诞节用于悬挂的槲寄生,常青的槲寄生代表着希望和丰饶,红色的浆果象征着女性的生命力,圣诞节的基础配色就是红绿配。野兽派的亨利·马蒂斯系列作品《红色的和谐》《花瓶》等,日常用色就特别偏爱“红配绿”;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作品中也有很多这种充满张力的红绿配。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的上流社会人士才会着红绿服饰,红与绿“携手并行”更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这些“红配绿”大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作品里和节日习俗中,处处彰显“美在自然”“美在关系”“美即美本身”的西方美学思想。[8]

春木初发之色为绿,绿乃生命之色,红色则有热闹和喜庆的寓意,亦有驱逐邪恶的功能。因此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和民间用色中,“红配绿”更是随处可见。“红配绿”早在唐朝服饰上就有迹可循,而且用在极为正式和庄重的场合,如新人的礼服(新郎着绯红色,新娘着青绿色)。富丽堂皇的故宫等古建筑也是“红配绿”的代表,红墙绿瓦的搭配用色散发出贵气逼人的皇家威严。后来“红配绿”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有喜庆的门神年画、雅俗共赏的陶瓷制品、接地气的东北大花布,等等,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播,“红配绿”日益成为大众喜爱的庆典配色,蕴含着很多传统的习俗和美好的寓意。

(二)“红配绿”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撞色美学

通过对“红配绿”东西方美学的比较和思考,我们发现将“红”和“绿”这两种色彩搭配运用到书籍封面设计中时,其撞色效果能创造出一种炫目又独特的审美意境。

如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严伯钧的《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见图2),其封面设计堪称“红配绿”的代表之作,整个封面似被红绿两色从对角线处一刀切开,将撞色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同时,这是一本以“二元对立”的独特思路来解读西方艺术史的著作,“红配绿”的色彩搭配既凸显了“对立”之意,与图书内容形成相互关照,又将色彩的对立之美浓缩在方寸之间,延展了艺术审美的区间。

“浓绿万枝一点红”有醒目之美,“绿肥红瘦”有悲春之美,“绿蜡红妆”有自然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生机勃勃之美……红有千姿,绿有百态,色彩是千变万化的,然而绝不是自由无度、无章可循的。如,深绿配深红,色彩庄重典雅、气质高贵;大红配大绿,色彩鲜艳夺目,气氛喧闹热烈;粉红配嫩绿,清丽柔美;朱红配淡绿,赏心悦目;墨绿配浅红,浓淡相宜,等等。种种“红配绿”的色彩搭配,有碰撞、也有融合,有矛盾、也有统一,是封面设计师对色彩搭配美学的极简运用。美国著名的抽象画大师罗斯科认为,“当色彩的使用纯粹到一定地步时,会产生一种比具象绘画强烈得多的情绪”。在罗斯科眼里,色彩的搭配使用,能以最扁平的方式诠释情绪,朴实的撞色更能精准地击中人们内心。而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讲究的是一个“和”字,即视觉生理、心理关照和审美感受达到统一的平衡和谐之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有句名言“美在和谐,而和谐源自对比与调和”。如何将“红”和“绿”这一组激烈碰撞的色彩平衡在同一个封面中,非常考验封面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三)“红配绿”搭配误区

“封面艺术是限色的艺术……对比与协调是一对矛盾,关键是如何进行艺术处理,使封面色彩达到和谐。”[9]如何把“红配绿”搭配出美感,避免“红配绿”的搭配误区,主要注意三点。

一是红色和绿色的比例关系要协调,突出重点,适当弱化“红绿配”本身的色彩冲突感;二是色彩的深浅使用和搭配要有层次和空间感,使“红配绿”的刺激点保持平衡,不能让观者产生视觉疲劳或过于炫目的不适感;三是封面整体构图合理、画面简单干净,这样才能避免整体混乱无章的现象,使“红绿配”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师需要掌握好红绿两色的色相、色调和明度在封面中的对比性和调和性,在把握特定风格与创作意念的基础上,根据图书的主题内容与读者对象的审美品位合理搭配,才能灵活地营造一种秩序井然、雅俗共赏、和谐统一的美感。

五、结语

红色和绿色是书籍封面设计中常用的两种颜色,但“红配绿”的搭配组合对设计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关于“红配绿”在民间流传着两种极端的说法,一种是“红配绿,赛狗屁”,一种是“红配绿,看不足”。从西方贵族服饰到中国宫廷建筑,从波普艺术到乡俗民风,“红”与“绿”生机勃勃了千百年。庄子曰“各美其美”,虽然人的审美意识是主观的和相对的,但“美”依然是有道可依、有法可循的,每种颜色、每组搭配,都有它独特的美学含义和审美情趣。当“红绿配”这种王者搭配运用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时候,我们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张力和活力,以及这两种颜色矛盾统一的大气之美。“红配绿”可以相生相克,也可以雅俗共赏,这两者的结合所传达出的与生俱来的个性魅力和艺术气质,正不断地吸引敢于突破和勇于挑战的封面设计师,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郑静群,许颖佩,包文亚.色彩构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90.

[2] 章瑾,陆海娜,柯文坚.书籍装帧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46.

[3] 周艳.封面设计中基本构图要素的传统美学观照[J].出版科学,2011(3):33-36.

[4] 劉瑞.浅谈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色彩语言[J].编辑之友,2012(2):109-111.

[5] 翟天然,金鑫.浅谈现代书籍色彩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56-57.

[6] 任慧英.出版科学研究文集:5[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9:592.

[7] [德]汉斯·彼得·维尔堡.发展中的书籍艺术[M].余秉楠,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160.

[8] [德]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55-403.

[9] 吴寿林.书刊装帧大词典[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2003: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