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2-06-09苏峰朱晓梅

理论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和谐大学生

苏峰 朱晓梅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态文明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026 — 03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以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可信、可为的青年大学生为目标,生态文明教育也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成为社会走势的风向标。要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梦想,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年大学生也必须树立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不能割断后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更应从学生抓起。单纯以环境破坏和恶化讲生态文明,讲环境保护,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具体教学为方法,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深植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尤其作为高校,将思政课的内容以多角度、多手段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能满足对生态问题的缘起、演进和解决进行一系列论述说明。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应该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把握其教学和发展的三重逻辑,使生态文明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生根发芽。

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自然界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的场所,在此基础上,人类通过自主能动改造,将原本属于自然界的范圍扩大为人类活动的领地。活动范围扩大,势必会占领、圈占原本属于自然界的场所。最初,人类囿于生产技术更新速度掣肘,对自然界的占有停留在简单的改造和生活场景扩张,这种扩展是出于生存本能,更多具有自在现实性。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基本物质源于自然界,通过自然界赋予人类生存的物质能量,这是种直观简单的能量获取方式,更多是自然界主动给予。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自然界主动赋予的资源开始赶不上人类的繁衍速度。对物质获取方式,人类由生存本能变成主动索取,而自然界则从主动给予的角色开始转变为人类的被动索取。看似简单的主客体角色的变化,实则是自然界中两种能量交换方式的转变。主体客体化到客体主体化的转变,其实是人与自然关系产生矛盾的最原初征兆。这种征兆是可预见的,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过程中,对自然界的警示无动于衷,不可避免地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开采要有度,更要合理,无限索取只会带来无限灾难。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教导大学生要科学、客观、全面和辩证地看待世间“物质”变换所产生的各类问题。那么,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作为自然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存在,也必然存在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一切问题和矛盾。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改造和索取,也必然会产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那么,该如何解决或者是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状态,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去解读和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要从世界的物质性角度出发,合理利用辩证法观点去看待和解决这种矛盾。整个人类社会,本就是各种矛盾交织的产物,矛盾会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始终,而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众多矛盾中最持久、最尖锐的矛盾之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就要善于用矛盾分析法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矛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矛盾产生的根源。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并没有十分客观和公正,只是单纯从以满足自身需求出发来认识和改造自然,这种认识必然会存在片面性和狭隘性。尤其是对自然界的物质性活动要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在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同时,将自身满足的价值层次赋予自然界,使主观需要和客观需求一致。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时,劳动本能的发挥要掌握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价值平衡点。对自然界没有深层次认知透彻之前,不能随意发挥实践的能动性作用,这样不可避免地带有随意性和破坏性。这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视角论证清楚,到底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哲学部分给出了答案。

简单的人地矛盾,并不能凸显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性和不可调和性。人与自然矛盾出现最尖锐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众所周知,自然界蕴藏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一切物质,那么人类生产生活的过程,就必然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在封建时代,人地矛盾是当时众多矛盾之一,但并不是最主要的矛盾。当时的生产工具并不能完美地实现统治者的愿望。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封建统治者对于自然的敬畏停留在某种神秘主义色彩的薄暮中,对自然界的敬畏要远大于对土地的无限开垦。加之,封建时代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生产关系的复杂程度较低,不具备各种矛盾尖锐化的温床,人类能更好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时期还处于简单探索和利用自然时期。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资本自身带有的掠夺性和野蛮性,单纯自然供应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索取度。尤其是产业技术革新开发与应用,对资本的无限索取与占有,导致资本家野心急速膨胀。限于国内资源日趋紧张的困境,资本家依据造船技术的日益成熟,衍生对外殖民扩张的欲望,由此推进大航海时代到来,殖民扩张一时成为资本新贵的宠儿。对外殖民掠夺,对内倾轧压迫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取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资本趋利本质野心扩大,许多资本家意图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来获取市场份额。这就导致资本家大面积扩大生产规模,从客观上造成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索取与占有。这种盲目地占有、扩张,造成资本快速增殖,这种增殖的最终结果是造成巨大的社会危机和灾难,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2〕这种“社会瘟疫”产生于资本无限增殖,增殖的最终结果并没有使资本家获得巨额利润,反而是获得了巨额亏损。因此,对资本而言,追求巨大利润可膨胀巨大野心,但最终却造成巨额亏损,这和实际的愿望却恰恰相反。所以说,市场可能会被资本操纵一时,但并不会操纵一世,所获得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市场的发展规律,自然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人与自然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序运作。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之间的无序运作和占有,导致自然资源日益趋紧,在这种状态下,资本家则通过殖民掠夺和肆意开采增加市场占有率,正是对自然资源的无序、肆意和掠夺造成自然被破坏,资源禀赋日益降低并减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最一般的表现形式“商品”讲起,看似最简单最一般的商品生产,实则蕴含着对资本逻辑的无情批判。商品是怎么产生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政治经济学部分已经阐释清楚。自然界是商品产生和增殖的天然场所,但这种产生方式并不是自然主动进行物质变换的产物,而是人类掠夺的结果。尤其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根源是产品过剩的危机。产品过剩只有自然界有能力提供这种过剩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自然界主动的产生过程,是资本的被动膨胀延伸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展,自然资源利用开发逐渐具有世界性因素。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一定要弄清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以及资本生产逐利的实质,以便更好地看清资本掠夺与宰制自然的野蛮本性。

现代化或者是资本化的过程,从某些方面讲是危机丛生和灾难爆发的时代。不是现代化造就了人类生存灾难,而是资本爆发衍生了社会灾难。资本的产生方式是畸形的、异化的、掠夺的,这种产生方式造就了对自然的破坏性掠夺和宰制。不仅是产生方式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灾难,资本的生产方式更是急剧膨胀的开始,不论是资本产生还是生产,其造成的环境危机和生态灾难是不容置疑的。自然界对人类生产生活范围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人类活动和开采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其势必会造成链式破坏和灾难。人类进入21世纪,后工业化时代来临,这个时代并不是对资源利用减少的时代,而是利用技术对自然资源掠夺更加精准化和精细化的过程,与简单粗放野蛮的单一掠夺有所不同的是,现代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掠夺和宰制更加隐蔽和隐晦,但对自然的破坏力度却是空前加大。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一阶段,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变得史无前例的强大和迅猛,各种极端天气层出不穷,气候异常造成人类对病菌的抵抗力急剧下降,各种未知病毒席卷全球,人类的生产生活质量被自然的报复所桎梏。资本不随人的主观意志停摆,这意味着自然始终会被掠夺,人类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被资本裹挟着的人类,该如何解决人与自然日益不可调和的矛盾?恩格斯指出:“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地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统治意味着背叛,意味着人类将自身隔绝于自然界之外,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就会消失,将会无所依归,那时候人类又将该何去何从?

马克思和恩格斯秉持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正和解,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对将来建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解,人与社会和解社会的期望。当下,“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自觉地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合乎人类幸福生活和追求美丽环境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平衡”〔4〕。在社会主义阶段,符合人与自然之间规律,合乎自然发展历程,合乎人类发展步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当下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重点。在实现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时,要关注自然生态的平衡度,不可寅吃卯粮,为一时的经济快速增长,破坏自然,毁坏其自身的修复度。未来的社会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解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科学社会主义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那时候“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这是人与自然发展的最终归宿。现阶段,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交织叠加复合,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糟糕的时期,该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为当下的热点和难点。人与自然矛盾的出现是可以预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现今,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抓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解决方式,以实践与时间作为衡量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解与和谐。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8-5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4〕本書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7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01 — 12

基金项目:昌吉学院教科研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探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SZKC00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和谐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