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生产性保护研究

2022-06-08陶昌勇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流经皖北生产性

陶昌勇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引言

皖北隋唐大运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朝,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唐大运河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皖北隋唐大运河作为隋、唐、宋三朝代运输的大动脉,带动了两岸城镇的繁荣,促进全国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大发展。流经安徽皖北段的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孕育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如五禽戏、花鼓灯、民俗踩街、腰鼓旱船、打陀螺、大头舞、龙灯舞等。本文以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的生产性保护为主线,探讨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的社会变迁,从民俗体育的传承保护的角度,探讨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的历史变迁与皖北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探讨当前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的生产性保护的途径。

二、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历史发展脉络

皖北隋唐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它西起长安,呈“扇形”向东南、东北展开,沟通了海河到钱塘江的五大水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封建社会的政令畅通。元宋时期,由于黄河河道的不断改变和水流的淤积,加之连年不断的战争,隋唐大运河汴渠段(通济渠)被堰塞于地下失去了航运功能。1999年,考古学家在淮北市柳孜镇发掘了一座呈东西走向的石造码头,经考察,此码头为北宋时期隋唐大运河一个货运码头。此次考古发现确立了通济渠的走向;即从开封出发,经商丘、永城、濉溪、宿州、灵璧、泗县、古泗州入淮。安徽境内的通济渠是皖北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催生了以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为中心的运河文化带,在运河开凿、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曲艺、舞蹈、民间艺术、民俗体育等。

皖北的繁荣兴衰与皖北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湮废紧密相连,地处淮北的柳子镇因隋炀帝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穿镇而过而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据《宿州志》记载: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井百眼。然而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泛滥,洪水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柳孜镇也因此衰落下来。皖北隋唐大运河的湮灭使淮北800年沉寂不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孕育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如图1)

图1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项目

三、民俗体育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一)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与健康水平

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孕育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民俗体育种类相对丰富,开展时间较为分散,同时各种民俗体育项目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式多样的民俗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俗体育是长久流传下来的文化积淀,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民俗体育的向往。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得人们开始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得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活动者的带动效应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当中,这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身体健康水平。

(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孕育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如五禽戏、花鼓灯、民俗踩街、腰鼓旱船、打陀螺、大头舞、龙灯舞等。这些民俗体育活动随着皖北隋唐大运河的湮灭也衰落下来了,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纲要》明确指出要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应该得到政府的保护,使其恢复往日的繁荣。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对民俗体育的生产性保护,形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新时期对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重要举措

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皖北隋唐大运河的发展而变化的。皖北隋唐大运河的湮灭使得部分民俗体育走向衰落。民俗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优秀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民俗体育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发展与保护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起到重要作用。201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明确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保护,对于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的困境

(一)皖北地区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

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华北平原的南部,区域内经济增长点相对较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使得皖北地区内缺少较大的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带动性城市。皖北地区距离上海、北京、南京等大城市较远,接受经济辐射作用较小。经济上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皖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作为皖北地区较为密集的交通运输方式,高速公路运输发展相对缓慢,且缺乏合理的区域规划,导致其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的兴起得益于隋唐大运河的发展,水运方式的发展促进了民俗体育的发展。当前皖北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且经济竞争力较弱,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皖北地区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交通条件的落后使得民俗体育缺少了对外交流的条件,仅仅局限于皖北地区的交流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限制了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

(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民俗体育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使得民俗体育发展的有利条件不足,导致了民俗体育发展相对缓慢。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区域内各个产业缺乏大城市的经济带动,且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共同制约了皖北经济发展。在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的主要城市中,淮北市主要依靠煤炭资源发展,但随着国家能源的更新和煤炭资源的枯竭,淮北市经济发展呈现疲软态势,急需要找到新的发展定位,这使得淮北市经济近几年一直徘徊不前。亳州市主要依靠自身药材之都的独特地理优势发展自己的药材产业,但药材产业有别于传统的重工业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相对较低,亳州市的发展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宿州市作为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面积较大的市区,其主要的发展产业存在于第一产业和少量的第二、三产业,且贫困县区较多,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接触西方运动,这使得民俗体育发展的空间逐渐变小,仅仅局限于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而不能更好地对外推广。民俗体育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缓慢使得民俗体育发展的有利条件不足,导致了民俗体育发展相对缓慢。

(三)皖北地区村镇经济发展落后

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的发展主要兴起于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是民俗体育产生、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地域。皖北隋唐大运河的兴起带动运河沿岸村镇的发展,而皖北隋唐大运河的衰落也使得运河沿岸的村镇一同衰落。作为民俗体育产生、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地域,村镇的兴起与衰落直接影响着民俗体育的发展。村镇经济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出现了衰落,人们对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下降,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两难境地。村镇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人们对民俗体育的经济投入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民俗体育的物质载体——民俗体育器具的保护与更新速度减慢,物质载体的缺失是民俗体育发展产生困境的主要原因。由于村镇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更好地支持民俗体育表演活动的开展,以至于民俗体育表演场次较以前大大减少。村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不能对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投入更多的发展资金。

五、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生产性保护的路径

2012年文化部(2018年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主要举措,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突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利用和发展,坚持活态传承、整体性传承和真实性传承,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元素,提升文化认同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物质空间,积极融入区域总体发展。

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生产性保护的视角探讨新时期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对当前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体育生产性保护应与城市区位发展相融合

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的城市要致力于本市经济的发展,以本市经济的发展助推民俗体育的发展。同时,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的城市要将自己放入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整体的区域协同发展中去,更好地运用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的优势来推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也要积极争取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运用区域发展的概念,将自己融入区域发展中去。城市经济的发展得以更好地推动民俗体育的发展,民俗体育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会助推城市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要充分考虑到民俗体育发展,民俗体育只有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二)民俗体育的生产性保护应纳入地区总体发展

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融入地区的发展之中,和地区的发展产生密切的关系,这样民俗体育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的兴盛孕育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皖北隋唐大运河的湮灭使得一批民俗体育的发展一蹶不振。就充分地说明了民俗体育的发展受区域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民俗体育的挖掘与传承必须要更好地融入地区总体发展过程之中,只有顺应了地区的发展需要,民俗体育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民俗体育的挖掘与传承要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与地方发展规划,地方的发展要更好地倾向于民俗体育的挖掘与传承,民俗体育的发展在地方的发展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者呈现了一种相互推动的关系。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的发展也要深挖地方的民俗体育特色,旗帜鲜明地展现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的展现主要依托对民俗体育的挖掘与传承。在挖掘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民俗体育。

(三)民俗体育协会的培育是生产性保护的重要载体

民俗体育想要长久的发展必须走向组织化与规模化,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的民俗体育的发展也需如此,这样的发展模式就需要民俗体育协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民俗体育协会在民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负责民俗体育的商业表演、教学、组织训练及民俗表演等活动,在民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在行政体制的划分上,民俗体育协会受到当地旅游局体育局等政府部门的领导,在发展民俗体育的过程中将会得到各个部门的支持。民俗体育协会在本地区内可以进行民俗体育的表演和传统的文化节等活动,对外可以组织人员进行民俗体育的巡回展演等节目来展开交流。无论是对内的表演还是对外的巡演,民俗体育协会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对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的民俗体育的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民俗体育协会的出现使得民俗体育活动开始走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道路,创新了民俗体育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这样就使得民俗体育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民俗体育协会的出现更好地促进了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的发展。

六、结语

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的生产性保护任重而道远。要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民俗体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深刻意识到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明确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生产性保护的途径,理顺地区发展与民俗体育生产性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民俗体育生产性保护进程中的自我更新能力,坚持活态传承,挖掘民俗体育蕴藏的文化元素,拓宽民俗体育承载的物质空间,这些是皖北隋唐大运河流经区域民俗体育生产性保护面临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流经皖北生产性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Task 1
在故乡
泗水流经这片土地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华林幼儿园:徜徉STEM乐园,流经有意义的童年时光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