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隔千山梦,相期一寸心

2022-06-06王宝琴

青海湖 2022年3期
关键词:诗词

李宜晴是青海省著名的土族女诗人。她出生在汉文化素养较高的青海东伯府土司家庭,从小受祖父——末代土司李承基的有意栽培和私塾先生的教诲,后来不断外出求学、工作以及与甘、青两地文化名人的交往,使她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酷爱古典诗词以及她坎坷的生活经历、丰富细腻的情感特征等等,使她写出了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很高艺术成就的诗篇,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才华。她的作品中饱含着土族人民的真率品格和真挚情感,流动着土族人民朴实善良的血液,充溢着民族的智慧和才情,同时也表现出土族女诗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世界。李宜晴现存诗词一百余首,其中诗四十首、词七十九阕、残篇六首(阕)。

从李宜晴现存的一百多首诗词来看,其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怀人、咏物、写景、抒情、叹世、嗟生、赠答、凭吊、记游、念国……几乎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题赠酬和类诗词约有二十多首,占李宜晴现存诗词(不包括残篇)的四分之一。其酬答应和方面的有十首;赠临送别诗八首;题词颂赞类的有七首。这些题赠酬和的诗篇内容题材涉及相当广泛,有写景咏物的,有抒发乡愁羁旅的,有表现故交友情的,也有借他人遭遇鸣己之不平的……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宜晴是一位重视友情、与人为善、关心社会,且极富才情的土族女子。

一、酬和应答

作为杰出的土族才女,李宜晴作诗填词的才情既有其良好的天赋和家庭的培养熏陶,也有她后天的勤奋努力,这其中包括她不断向前辈诗人学习以及与文化界名人交往、以诗会友、互相学习勉励、不断提高诗词造诣的因素。1938年到1940年期间,李宜晴先后在西宁女子师范小学及青海省政府秘书处会务股工作期间,结识了青海文化界名人基生兰、钟锡九等,并拜基生兰为师学习诗词知识。她不仅与这些文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而且对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与基生兰的交往,对她的影响较深,以致后来李宜晴多次赋诗写词以表达她对这位老前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如《垂杨·和半隐山人〈咏梅〉》《大有·和半隐山人〈九日感怀〉原韵》《意难忘·和半隐山人〈省府迁南禅寺办公即事〉原韵》《一萼红·和半隐山人〈咏雪〉》《寿星明·贺半隐山人六秩晋九兼生曾孙大喜》等都是与基生兰的唱和赠答之作。《垂杨·和半隐山人〈咏梅〉》《一萼红·和半隐山人〈咏雪〉》两首词是咏物之作。通过赞美梅花的傲然独立、白雪之冰清玉洁,含蓄表达自己与师友之间纯洁的友谊以及他们高雅脱俗的志趣。从《大有·和半隐山人〈九日感怀〉原韵》《意难忘·和半隐山人〈省府迁南禅寺办公即事〉原韵》两首抗战词中,反映出李宜晴对国事和社会的关心。尤其后一首词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鼙鼓中原,叹倭奴酝酿,遍地烽烟。敌机轰塞北,官舍徙南禅,荷西照,冒晨岚,潇洒出尘寰。凭西窗,麟河在望,出岫云闲。山阴雪意犹寒,但荒陵满目,衰草连阡。敲诗侬已懒,晒药病将痊。公牍毕,步林泉,问字仰高贤。又何妨,洞天深处,小坐闲眠。

此词透露出许多信息:当年日机轰炸西宁,青海省政府不得不迁至南禅寺。此时李宜晴恰在省政府工作,故其感受特别真切。她写了省府新址即南禅寺周围的山川河流、衰草荒陵,麒麟河尽收眼底;点明迁徙的时间是冬季;自己生病即将痊愈,所以工作之余,信步走向林泉,呼吸点新鲜空气,并向高贤(基生兰)请教学问。可见诗人不断追求新知识,酷爱诗词写作的性格特点。从这类作品中,反映出李宜晴不是一位只关注自我的人,而是具有较强社会意识、关心社会民生的土族诗人。另外还有两首诗《挽半隐山人》是在基生兰去世后写的追念之词,感情抒發回肠荡气、令人潸然:

   (一)

知己凋零后,哀辞岂易成。

河山千里恨,师友百年情。

待我心能赤,居官政自清。

于今重伫想,双眼泪如倾。

   (二)

东郊成永诀,五载至于今。

远隔千山梦,相期一寸心。

泪零和氏璧,弦绝伯牙琴。

冥冥负知己,灵魂何处寻?

从“知己”“师友”“千里恨”“百年情”可看出,诗人与这位大师的情谊之深厚,难怪诗人将他们之间的友情以“泪零和氏璧”“弦绝伯牙琴”作比。知己已失,灵魂难寻,因而“哀辞岂易成”“双眼泪如倾”!世上还有什么比失去知己更让人扼腕的呢?缠绵不尽的情意和离别的悲伤根由都只在相知二字。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所以让人悲伤就是知音远去,自己或许再难遇到相知之人,而远去的友人或许如自己一样也难再逢知音。这其实就是一种知遇意识。知遇意识本来就包含着强烈的时间观念,因为相遇、相知都是在时间中展开,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时间观念或者说人生的有限性一旦在别离之际被突出出来,伤别的感伤气息和悲凉之意就愈加浓厚。此诗中“河山千里恨,师友百年情”“东郊成永诀,五载至于今”即如此。

1941年至1949年,李宜晴先后在甘肃省夏河县、甘肃省政府秘书处、兰州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她结识了许多甘肃文化界名人,并参加了他们的“千龄诗社”,这对她的创作影响很大。诗友们常常“剪烛窗前,品茶月下,相对论古今”(《酹江月》)“碧血亭边凝伫,忠义墓前凭吊,千载石苔腥。阅尽兴亡事,柳眼尚垂青。”(《水调歌头·和赵文清先生原韵〈节园即景〉》)

在应和词中,《浪淘沙·李子芬题芜稿一阕,因依原韵和之(四阙)》写得婉丽深曲,情感真切。四阙词都以回忆儿时快乐光景为主:“记得儿时闲戏处,绿水桥边”“堤柳吐青烟,蝴蝶翩然。谁家红袖凭栏干”;感叹逝水流年,青春不再:“南去北来青鬓改,逝水华年”“似水韶华留不得,老去芳年”;家山远离,愁恨无边:

“何处是家山,似黛如鬟”“芳草斜阳多少泪,幽恨无边”“人静昼长无个事,愁在花边”…从中可推断出词人与李女士是儿时很要好的伙伴,她们曾经一起度过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其情境常常出现在梦境中:“昨夜到家山,巧挽云鬓。踏青女伴步珊珊”;醒来却无限凄凉:“惊觉东窗原是梦,空叹流年”“回首不堪追往事,愁恨无边”。四阙词不仅感情真挚,情韵缠绵,而且都表现出浓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

二、临别赠言

李宜晴是一位非常重情的人,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她在其诗词中表现最多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是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乡故土的无限眷恋。同样,她也是一位非常珍视友情之人。尤其面对与朋友故交的离别,常常会引起她的眷恋和伤感情绪,故每每以诗相赠,由此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临别寄语的篇章。《赠友》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路别家山半载余,浮踪兰若话离居。

百年未觉三生梦,两袖空余一卷书。

王导宦情知尽淡,陈登豪气已全除。

锦屏山上凭临处,各望乡关醉眼舒。

此词题下诗人自注:“时在拉卜楞旅次”。即此作是诗人1941年在甘肃夏河县工作时所写,主要表达对友人仕途遭挫的宽慰及别离之情。首联出句点明离家已半年多,暗含乡关之思。对句说一日与友人信步来到拉卜楞寺院,边游览边“话离居”,可知友人即将离开此地。颔联出句“百年未觉三生梦”既叹时光飞逝,又含在官场上的不谙世事,所以对句称“两袖空余一卷书”,可推断这位即将要离开此地的朋友应该也是位读书人,因为不谙世事或不愿意“谙世事”而离官将回故里。由此引出下句作者的安慰之词,以晋代胆识过人出将入相的王导“宦情尽淡”、东汉深有大略的伏波将军陈登“豪气全除”之典故,宽慰友人仕途不畅之郁闷。尾联又宕开一笔,抛开眼前的烦恼,他们一起登上拉卜楞南面的锦屏山上远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既然官场险恶,仕途不顺,不如归去!即照应了开头,又点明了题旨。全诗感情真挚,韵律和谐,对仗工整,用典自如,是一首内容与艺术结合较完美的七言律诗。正如王夫之所说:“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高阳台·赠刘春山同乡》《浪淘沙·赠刘春山同乡》两首词作于重庆,主要表达在他乡遇故交后的欣喜与乡愁交织的复杂心理。“回首家山,陇云秦树相遮。”家乡之遥远不可及,用时空距离衬托心理情绪;在他乡遇到故交知己,更会引起思乡之情:“他乡不恨无知己,恨故人相逢,依旧天涯。”一句极富思辨性,其哲理意蕴深长,令人回味;“是何时、万里关山,同载归车”“关山万里几多愁。昨夜梦魂何处去?寻遍故丘。”字里行间充满对家乡的想念之情,同时又时时照应词人与同乡共处异乡时的通感。

《高阳台·春日在雁滩为李春浦同志送行》写于兰州工作期间,也是一首情景交融的送别词,写得柔肠百转,感人至深:

落絮将残,莺声半老,东风暗送华年。积雨新晴,寻芳同到河干。怪他万缕千丝柳,尽牵愁,不绾征鞍。枉教人、唱断骊歌,望断云天。

天涯游子离情苦,想黄尘广陌,烟霭斜川。月冷长城,谁怜梦绕家山。故人若不负车笠,倩飞鸿,好寄书还。待秋风,霜叶落时,早整归鞭。

在一个落絮将残、积雨新晴的暮春时节,词人与老朋友一起来到黄河南岸的雁滩“寻芳”——其实是为老友送行。那依风的杨柳,好像也染上了万缕千丝的愁色,不肯绾住远行之人的鞍马。这里用拟人手法,埋怨“柳”竟不“留”人,移情于物,将内心抽象的感情具象化。从而使“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接着又想起李白《霸陵行送别》“正当今夕肠断处,骊歌愁绝不忍听”的诗句,更是难以释离情之怀——“枉教人、唱断骊歌,望断云天”。下片直抒“天涯游子离情苦”,真不愿设想离别后黄尘广陌、烟霭斜川、月冷长城、梦绕家山的种种凄苦情景。最后又引用周处《风土记》中“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的典故,希望与故人友谊长存,早日相见。整首词写得婉转真挚,感人至深。特别是离情与乡愁互相交织着不断折磨诗人的内心,发而为诗,真实自然。

《高阳台·送张叔明先生返里》一词可与柳永《雨霖铃》相比美。词上片用风雨声声、莺报残春,杜宇催归等一系列暗色调意象营造一种离别的气氛;下片直抒胸臆,料想别后情景,无限凄凉,“今宵酒醒宿何处,料昏灯野店,晓月江天。芳草斜阳,谁怜客路三千。”离别之时,更会感到友情弥足珍贵,故词人从眼前情景又把思绪拉回到从前,“回思剪烛西窗下,似恁般,谈笑欢然。”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离别场景,“问飞鸿,何日西来,好寄书还。”回应题意,突出送别。整首词思绪不断转换,感情跌宕起伏,恰当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把离愁别绪写得缠绵而又生动,情景交融。正如况周颐所言:“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其他送别诗如《临江仙·送李式金先生赴滇》《好事近·送李罗珊女士返里》《摊破浣溪沙·前题》等都写得情思缠绵,生动自然,充满人性美和人情之美。

三、题词颂赞

《满江红》《酹江月·前题》两首词是为钟锡九先生《惠卿小传》所题之词。钟锡九是西宁著名诗人、书法家。《惠卿小传》是钟先生为其亡妻所著。李宜晴的题词紧扣人物心理,设身处地,与所写主人公产生通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现举其中一首《满江红·题钟锡九先生为其亡室所著〈惠卿小传〉》(蕙卿名鸿兰):

回忆佳期,有几度、画窗明月。曾记得、竹帘不卷,玉箫吹彻。回首繁华无觅处,满怀愁绪凭谁说。忽一声、鸿雁过南楼,愁千结。

云雨散,菱花缺。今古恨,同伤别。怅鸾只凤孤,兰摧蕙灭。千种相思青鬓改,百年心事黄泉隔。问芳魂何日梦中来,情空切。

全词从对面着笔,站在主人公的视角方面来写。上片通过回忆往日夫妻情投意合、两情相悦的美好情景,反衬出眼前人去楼空、满怀愁绪无处诉的悲哀。听到孤雁哀叫着从南楼飞过,更觉孤独凄凉。下片着重于夫妻阴阳相隔后的千古恨。曾经耳鬓厮磨、情意缱绻的伉俪,如今黄泉阻隔,只留得鸾只凤孤、兰摧蕙灭(这里“兰”“蕙”一语双关,即指花草,又暗含钟先生妻之名;兰摧蕙灭,即指花草的凋零,又暗含钟先生妻之亡逝)。纵有千种相思、百年心事,更与何人说!只能期盼与妻子的芳魂在梦中相遇。把夫妻生离死别的千愁万恨挥洒得淋漓尽致。

《临江仙·题蟹山老人〈風木图〉》是一首题画词:“老屋数椽山水抱,闲中诗酒琴棋。高风亮节世应稀,丹青神手在,何用绣袁丝。蓬岛樱花黄海月,当年曾见庞眉。白云野鹤镇相期。蟹山依旧绿,只是古人非。”将画景与画家结合起来写,既咏画,又誉人,既赞美画图的美妙逼真,又歌颂画者是高风亮节、丹青神手。结语落笔于自己对这位高人雅士的思念仰慕。此词构思独特,语言流畅,风格豪放飘逸。

《疏影·菊花、书画展览会题词》是一首记事词。分别记写此次展览会的时间、展品以及展览会上热闹非凡的场景。作者独具匠心地借中秋佳节之时日而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眼前实景与美好传说结合起来,亦真亦幻,呈现出一种朦胧美感。最后以人们流连忘返、“彳亍回家,衣上余香未歇”结词,说明这次展览会的成功。将一次普通的书画展写得如此妙不可言,令人神往,我们不得不佩服女诗人的生花妙笔。《蓬莱仙》是李宜晴在兰州工作时作。词下小注曰:“原序:九九消寒日,徐韵潮[6]先生以诗召余赴宴,因事未果往,以此词谢之。”这首词,对我们研究李宜晴在诗词创作道路上的成长过程以及她在兰州的工作生活情况有很大帮助。诗人在兰州期间,曾与甘肃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交往频繁,还参加了由徐韵潮发起的“千龄诗社”,同时还结识了著名学者章士钊,并受到这些名人的推崇。李宜晴与他们结社赋诗,赠答唱和,这对她的诗词创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响。下面的这首《鹧鸪天·读章行严先生〈入秦草〉》便是其佐证:

读罢新词信壮哉,生花笔写汉宫槐。寰中久已钦山斗,海内何妨称霸才。

神会处,鬼神猜,文豪今有兼词魁。长安月色灞桥柳,都入先生囊底来。

章行严即章士钊。他曾称赞李宜晴是“少数民族中难得的才女”。李宜晴在这首词中,赞美章士钊是“山斗”“霸才”“文豪”“词魁”,可见她对这位学者的敬羡之情。

“纵观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作品,在她们的生存环境并不太恶劣时,更多的主题便是床帏绣幌、银烛妆台、窗头明月、园中落花、云里孤雁、青丝脂泪。生活内容的苍白枯乏决定了她们不痛不痒的闺情况味,也决定了她们附风弄雅的审美趣味。”(胡明《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而李宜晴特殊的家庭出身、坎坷的生活经历以及成长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她几乎目睹甚至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最剧烈的一些历史变化:民国风云、抗战硝烟、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风暴。虽然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她现存的诗词中未能得到更多的反映,但这些沧桑变化使她有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再加上李宜晴不像当时一般的妇女那样只限于家庭生活的圈子里,或是只满足于对知识的浅尝辄止,而是在丈夫的支持下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先后两次到兰州、重慶等地外出求学,锲而不舍地追求知识和理想。虽然因当时时局等的影响求学之路一再受挫,但诗人毕竟走出家园,走出青海,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接触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人生,因而李宜晴的诗词比一般女性诗人的作品有着更为丰富的现实内容,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李宜晴的诗词创作还具有超越民族性、地域性和语言性的特点,大大丰富了青海文学以及中华民族文学创作的宝库。她像一颗夺目的明星,闪耀在青海文学乃至整个中华少数民族文学史上。

王宝琴 广州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教学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民族文学等。出版专著《青海女性作家作品研究》等。

猜你喜欢

诗词
诗词里的节日
毛泽东诗词抄录(书法)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家庭“诗词大会”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诗词虽火但也不能绑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