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空出舱的幕后故事(节选)

2022-06-06邱晨辉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2年8期
关键词:赵阳神舟航天员

邱晨辉

2021年7月4日,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外,神舟十二號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携手打赢了一场约7个小时的太空出舱配合战。

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太空出舱在“天宫”上演期间,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航天员教员赵阳实时盯着屏幕上的出舱画面,为地面做后续任务的航天员同步解读出舱程序。为了这次出舱活动,他曾和航天员一起在水下训练4个月,忙起来一天只睡4小时。

出舱任务成功的消息让他长舒一口气。他想起来航天员常说的那句话:“纵然脚下没有土地,但我依然能够坚定地迈出每一步;纵然飞行没有翅膀,但我依然能够勇敢地张开双手。”而在航天员出征宇宙的道路上,他们这些航天员教员始终在身边。

航天员在出舱活动期间,需要应急返回怎么办?

在7月4日的出舱活动中,就有一场应急返回演练,主角是汤洪波。

在这项工作中,汤洪波要徒手爬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最远处。接到撤离指令后,他第一时间折回,以最快速度返回舱口,并直接进入节点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汤溢说:“舱外活动非常考验航天员的臂力,人在失重环境下很难控制自己,轻轻移动就出去了,可要想停下来就得花很大力气。”

事实上,这种应急返回场景,航天员在地面时就曾多次在水中演练,为的就是必要时刻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

“训练,就要将各种可能的情况都得训练到。”“为了确保训练设计能够满足要求,立足最极端的情况——航天员在空间站最远端的工作点,而机械臂万一出现故障,不能转运航天员返回,航天员只能自主应急返回。”赵阳说。

回舱的路拐来拐去,并不顺畅。

直线路径约10多米的距离,航天员必须依靠安全系绳,借助舱壁上的固定扶手,绕开太阳翼支座等多个大障碍物,在多次调整身体姿态后,才能安全、快速地返回。

在水深10米、直径23米的巨大水槽中,空间站水下训练模型如同一个庞然大物,静静卧在水底。

这就是模拟出舱训练的主要现场。

要突破地面的条件限制,尽可能模拟外太空环境。赵阳严格设计训练场景,分解到每个动作,帮助航天员迅速、安全地找到返回的路。

每次训练,他与航天员一起,将应急返回的时间一分一秒地缩短。

前期,赵阳穿着水下服一口气在水下练了5小时58分钟。虽是模拟太空出舱,但由于并非处于失重环境,水的阻力很大,举手投足十分费劲,几个小时下来,浑身酸痛。

事非亲历,不知其因。经过多次反复训练,赵阳总结出了训练的重难点,找到了最佳操作角度。以机械臂状态设置为例,他花了两个半小时找到了最佳坐标值,正式训练时,按照坐标值,两分钟就可以设置好。

作为出舱活动训练组组长,赵阳参与编写的《航天员出舱活动训练实施方案》,包括水下训练方案细则、指挥程序等6个文件共80多页。训练涉及的数百类上千个产品,大到舱外服的训练次数,小到一个电极的型号数量,他都了然于胸。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研究室副主任范继荣说:“别看他训练时主要在水下,其实他才是整场水下训练的幕后导演。”

航天员说:“有他在,我们安心。”

(选自2021年7月13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改动)

—— 鉴赏空间 ——

《太空出舱的幕后故事》记录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能够成功出舱的幕后故事,本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航天员在出舱活动期间,需要应急返回怎么办?文章条分缕析,让读者知道了航天员是如何在水下反复进行模拟出舱训练的。

《太空一日》是航天员描写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作品,本文则属于一篇客观报道性的文章,但它们都表现了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航天事业的满腔热忱。

—— 读有所思 ——

1.简要概括航天员出舱期间,需要应急返回应该怎么办。

2.到网上查找《太空出舱的幕后故事》全文,与《太空一日》进行比较阅读,谈谈自己的感受。62A54B3B-1A37-4B1E-8B77-8E17A9659B00

猜你喜欢

赵阳神舟航天员
怎样计算更简便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哪种算法简便
巧算扑克牌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