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方言类艺术赋能辽宁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

2022-06-02傅瑶

辽宁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傅瑶

〔内容提要〕乡村振兴是包含文化振兴的全面振兴。以东北方言类艺术为切入点是推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要充分认识东北方言类艺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做好方言类艺术的收集整理、拯救挖掘和传承发展工作,扶持壮大地方艺术团体,依托东北方言推进小品相声、影视剧、文学作品和二人转创作,培育发展方言类艺术市场,将方言类艺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东北方言类艺术 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产业

注: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东北方言类艺术赋能辽宁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lslwzzkt-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立足乡村文化建设实际,以东北方言类艺术为切入点,探寻实现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

一、东北方言类艺术概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产物,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同时也表征着人类的思想与文化。方言是语言的支派和变体,体现着地方历史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和地域特色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分支,东北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气候地理特点及生产生活方式,加之长久以来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东北方言的总体特征,即简洁硬朗、生动形象、粗犷豪放、幽默风趣、富有节奏感。东北方言承载着最为直观的地域文化信息,彰显着东北的人文情怀和为人处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它开放的体系决定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方言类艺术是艺术的一种,是以地方方言为主要手段和载体的艺术形式。东北方言类艺术以东北文化为根基,以东北小品、二人转、相声、评书、文学创作等为代表,將与方言相关的艺术形式汇集到一起的统称。广义上还包括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方言表现,如戏曲中的唱词、影视剧中的台词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视频直播的兴起,以东北方言为特色和载体的网络表演等艺术形式,广义上也可被归纳为东北方言类艺术。这些方言类艺术承载着珍贵的文化和生活信息,是民俗和民族的文化记忆。

东北方言类艺术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支撑,在全国各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东北文化的一个符号和代表。通过东北方言类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发掘和利用方言类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与高质量发展,在创造东北文化品牌的同时也传播东北地域文化。

二、东北方言类艺术的特点及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

(一)东北方言类艺术的特点

1.语言生动形象,表达幽默逗趣。东北的气候特点、地域特色和“半年闲”劳作方式促成了东北人的知足心态,在闲暇之余大家串门聊天,逗乐闲扯以此减轻疲劳、排解寂寞。基于东北人热情幽默、活泼俏皮、积极开朗的性格,东北方言类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情达意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以东北二人转为例,其表演唱民间、演民间,语言灵活多变,通俗易懂,粗犷率直,幽默风趣。孙红侠在《剧种变迁中的二人转研究》中鲜明指出,在二人转里“无论是君臣大义还是生死离别,唱罢哭罢到头来还是要说上两句搞笑的说口,让看戏的观众乐呵呵地回家”,这鲜明地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语言特色。东北喜剧小品能够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也是学习借鉴了二人转的这种特点。

2.语义内涵丰富,感情丰沛极具表现力。东北方言言简意赅而又含义丰富,具有反讽、比喻等多种效果,同时具有无限的生成力,延伸出更多更新的词意。例如东北口语中具代表性的字“整”,就包含“做”“搞”“弄”“干”等多种含义,在具体语境中还可以替代大多数动词。这种词语的含混性和多义性,是艺术产生幽默的基础。东北人性情豪爽,说话也直截了当,略有夸张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二人转《窗前月下》中一段说口“这事是你也拦不了,我哥也挡不住了,你俩也就得蛤蟆生气干鼓肚了”!用蛤蟆鼓肚来形容一个人气哄哄的样子,让人感到既形象夸张又合情合理,新鲜而又不费解。

3.主体接受度高,表演夸张又贴近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地区艺术形式,东北方言类艺术是根据身边事、身边人且用符合自身口味的形式创作出来的艺术,接地气,简单且易于传播,深深地根植在辽宁人的文化基因中。比如,电视剧《乡村爱情》中人物形象众多,但无论是由谢广坤、刘能、赵四、王老七组成的“F4东北天团”,还是谢大脚、王小蒙、王香秀、宋清莲等女性形象,个个棱角分明、栩栩如生,仿佛这些人、这些事就在身边,引起观众广泛共鸣。再比如,东北二人转语言形象化、表演夸张化,演员嗓门大、底气足,情感饱和度较强,特别是其“说口”,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诙谐幽默,朗朗上口,极大调动观众的情绪,令人捧腹大笑。

4.对外输出性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近些年,东北小品、电视剧、二人转等东北文化元素受到国内外的青睐。东北方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各省份的人不自觉地会说上几句东北话。主要因为东北方言与普通话十分相近,各地区人们基本都能听得懂、交流顺畅。比如,近些年在小品中比较流行的“嘚瑟”“忽悠”“扯淡”等词语,已成为东北方言版的“普通话”。再有,东北方言贴近生活,生动简练有趣,比如形容忙,说“忙得两脚不沾地”“忙得脚打后脑勺”,形容大笑为“笑掉大牙”“笑掉下巴”,这些表达方式让人们纷纷表示对东北方言“上头”。

(二)东北方言类艺术对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

1.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东北方言类艺术带有天然的乡土人文气息,蕴含着村民善良敦厚、勤劳质朴的价值观,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着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东北方言类艺术表演中喜欢以亲戚关系称呼他人,这种交流模式表现出很强的道德性、家族性,其背后体现的是东北人家庭观念强,注重伦理道德,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2.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东北方言类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亮点和吸引点。发展东北方言类艺术,可以激活乡村文化的原有特质,依托二人转、相声、评书、民间文学等发掘乡村文化自身价值,通过推出特色方言文创产品,创新方言地域游服务等,不断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3.激发乡村文化自信。伴随近几年东北元素的流行,尤其是短视频等多媒体的普及,东北方言类艺术的魅力得到进一步绽放。村民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受到欣赏、肯定,这极大激发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保护和传承方言艺术。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以乡村文化为主题返乡创业,增强乡村活力,提升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东北方言类艺术赋能辽宁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一)提升对东北方言类艺术重要性认识,形成推进东北方言类艺术的行动自觉

从宏观上看,乡村振兴是包含文化振兴的全面振兴。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推进乡村振兴的角度,高度重视东北方言类艺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借方言类艺术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从具体要求上看,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这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方言艺术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支撑。2021年12月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辽宁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管理,开展“艺术乡村”建设试点,强调“推动乡村艺术普及,结合民情、民风、民俗,策划实施民间艺术普及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为进一步推进方言类艺术发展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引领。这要求各地区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关注和重视方言类艺术,在人员、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特别是东北方言比较有代表性的沈阳、辽阳、锦州、铁岭开原、朝阳建平、葫芦岛兴城等地区,要把地方方言类艺术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机结合,根据方言类艺术发展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扶持,形成推进方言类艺术发展的合力。

(二)做好方言类艺术的收集整理、拯救挖掘和推广发展工作

辽宁省方言包括东北官话和东南部的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大体包括沈阳话、本溪话、鞍山话、铁岭话、锦州话、阜新话,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艺术形式更是种类繁多,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故事类的包括古渔雁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锡伯族民间故事等,东北大鼓包括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艺术流派,以及东北二人转、海城喇叭戏、闾山民间文学等具有鲜明东北方言艺术特征的艺术形式。还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沈阳评书、鞍山评书、沈阳相声、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等艺术形式。

从实际发展看,这些艺术有些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但很多传统艺术因受众较小、传播力弱等因素制约着发展,甚至随着时间流逝、传承艺人年迈乃至去世而出现了濒临失传的危险。各级文化部门、科研单位应立足当下,做好方言类艺术的挖掘和传承保护工作。要根据地区方言类艺术实际,适时成立工作专班或常设机构对当地方言艺术种类和信息建档立卡,通过访谈调研、实地走访等形式,做好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当下现状;挖掘并树立地方艺术传承人,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特别要做好濒危艺术的发掘拯救工作,将其纳入文化保护对象,帮助其申请“非遗”等文化保护项目。

要进一步创新方言类艺术传播推广形式。在方言类艺术推广过程中,可借助电视台等媒介,推出以地方方言为特色的娱乐节目。当前播出的方言类节目有上海都市频道《长三角方言大会》、陕西公共频道《陕西方言大擂台》等。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2002—2017)虽然停播但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辽宁电视台的季播节目《欢乐饭米粒》也有很高收视率。下一步,辽宁卫视相关频道以及省内各地级市电视台,可根据东北方言类艺术特点,围绕二人转、喜剧小品以及评书、相声等推出方言类节目。省社科基金办公室、省社科联等部门可设立方言类艺术专项课题,为推进方言类艺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各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可整合现有研究资源,组建方言类艺术研究中心,成立学生方言类艺术社团,推进方言类艺术的发展。

(三)扶持壮大地方艺术团体,传承创新方言类艺术

地方艺术团体是各地方言类艺术传播发展的主力军。近些年,随着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有一些地方院团特别是县级院团很多都解散解体,对地方文化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202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2022年1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有院团的功能定位、分类推进改革、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完善和落实改革保障措施、推进改革的责任主体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这为激发文艺院团的生机活力,推进方言艺术发展带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是在组织方面,按照中央和省有关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坚持“一团一策”推进地方艺术团体改革。要根据乡村文化团体建设实际,鼓励和支持乡镇、村自发组建民间艺术团体,积极吸纳那些能编会写,吹拉弹唱的艺术能人,组建本地方言类艺术团。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汇演、作品征集等活动,发现新人新作,为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此外,还应对开展文化活动的团队和艺人给予必要的物质、资金支持。

二是在创作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立足院团传统和群众文化需求,注重宣传党的方針政策和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坚持地方的就是特色的,扎根农村,找准方向,突出重点,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作品。

三是在表演方面,组织不同类别艺术团体开展交流、评比活动,保持艺术团体活力。定期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把握作品创作方向,提高演出效果。要注意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村民对艺术团演出的评价和建议,确保作品走进村民的心坎。

(四)依托东北方言类艺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产业发展

1.推进小品相声创作。东北小品依托东北方言元素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幽默的语言、夸张的神态、逗趣的动作,加之借助二人转的“说口”、相声的“贯口”等表演艺术,结合不同的顺口溜、打油诗、歇后语、疙瘩话、俏皮磕儿,成就了东北小品的喜剧艺术。辽宁各地都有不同的团队及公司进行东北小品的艺术创作,小品演员们既活跃在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各级各类电视台,也活跃在乡镇村屯的演出剧场,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创作发展状态,不断适应群众和市场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沈阳相声曾取得辉煌成绩。上世纪80年代有“新相声、听沈阳”的美誉,与京、津相声鼎足齐名,闻名全国。近些年沈阳相声同全国相声一样共同面临发展困境。2009年沈阳相声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方以有力举措保护和传承沈阳相声,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进行惠民演出,在一定意义上相声又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今后,要借鉴天津德云社等企业的发展模式,推进相声艺术在民间、乡村的传播,并努力达到文化传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2.推进影视剧创作。以东北农村为题材,以东北方言为特色的电视剧始终活跃在电视荧屏和网络空间。近几年的代表作有《乡村爱情》《刘老根》等系列电视剧,以及早些年拍摄的《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插树岭》等电视剧。这些影视剧用影像记录着东北农村生产生活,是对乡村生活的演绎与刻画,它们紧扣时代脉搏,人物形象典型生动,为广大群众提供着精神食粮,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统一。这些影视剧本身就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地域文化传播,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特别是县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这些剧的拍摄地已成为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参观游玩,极大推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3.推进东北文学创作。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近些年,虽然新东北作家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日益活跃在文坛上,但扎根农村、反映东北农村生活、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不多,质量也不够高。今后,一方面,要立足东北民间文化和生活,发挥好省文联、省文学院的作用,依托各类文学会、刊物等,组织引导作家群体进行特色创作,争取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要不断壮大发展民间文学群体,支持和推动地方协会出版诗集诗刊,创建地方内部文学刊物,形成民间文学创作的共识与合力。要注意的是,为娱乐大众,有些东北方言内容比较肤浅,文学创作要剔除其中糟粕,消解落后内容,使得东北方言文学良性发展。

4.推进东北二人转创作。二人转是根植乡土的民间艺术,与百姓“不隔音、不隔语、不隔心”,是最受东北百姓欢迎的地方曲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东北文化的代表词。“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农民群众的广泛共识。近些年,在文化部门及文艺院团的组织扶持下,我省的二人转演出由乡间到城市、由省内到省外,逐步发展壮大并取得很强的品牌效应。同时,为回馈广大群众,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二人转惠民演出、送戏下乡活动,比如铁岭民间艺术团、黑山县文化馆组织的二人转公益演出活动等,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艺术团体应进一步加大扶持二人转惠民演出力度,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要积极推进“二人转+”文化发展的模式,做到二人转演出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五)培育发展方言类艺术市场,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竞争力

东北方言类艺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要继承传承好传统艺术形式,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文化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要进一步整合文艺市场整体布局,大力发展方言类文艺演出经纪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组织,构建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并存的竞争新格局,繁荣演出市场。在省内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方言类艺术演出团体,帮助他们走出辽宁,带动并提升辽宁乡村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市、县艺术院团发展不尽人意,创收能力差,需要明确扶持措施,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其发展。要以网络短视频平台为载体,以辽音脱口秀为内容,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为方言类艺术拓展新的渠道和发展空间。要将东北小品、东北二人转等网络平台表演与直播带货、推进产品销售有机结合,让网友既可在网络平台看节目,也可吃到辽宁地区的大连樱桃、丹东草莓、北镇葡萄、沟帮子熏鸡、岫岩食用菌以及辽参、盘锦河蟹等农特产品,以此带动乡村產业发展。

要将方言类艺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进乡村游发展。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可充分融入以方言类艺术为载体的地方文化元素。特别是在建设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特色民宿集群的过程中,深刻挖掘历史文化元素,通过方言文化提高乡村游吸引力。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恰当融入地方方言对旅游景点进行介绍,既让游客有更深层次的共情感,又发挥了东北方言好玩逗趣的特点,增强游客愉悦体验。也可设立方言文化专区,如辽东地区在推进冰雪游、民俗游、温泉游、枫叶游等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助地方文化、满族文化特色,推出融入东北方言和满语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手工艺品,在润物无声中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也提升旅游收入。要打造方言类民俗表演品牌。浙江杭州的千古情、平遥古城的又见平遥、云南丽江的印象丽江等大型实景表演,可让游客直观感受到当地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辽宁也要借助其经验打造以“关东风情”为主题的系列民俗表演品牌,融入东北二人转等具有浓厚东北方言文化特色的表演项目,将极大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基础教学部美育中心)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新时代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