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探索

2022-06-02秦帮兴

关键词:古诗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爱国

秦帮兴

摘   要:在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绝佳路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加强教书育人的效果。第一,突出古典诗歌意象的形象性,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诗歌中的画面和情节;第二,通过情境模拟,加强古典诗歌中的情感渲染,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第三,提升理性精神的高度,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古诗教学;爱国;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34-03

2020年6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指导精神,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設内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1]。这正是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指导思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那样:“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先秦至晚清的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无数表现爱国之情的佳作,其中,诗歌是地位最高、成就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在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古典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笔者结合古代文学史知识与自身教学经验,对如何深化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古典诗歌教学应重视突出形象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需要媒介进行传达,在古代文学史课程中,诗歌作品就是天然的媒介。目前在诗歌作品的鉴赏分析方面,我们有着知人论世的优良传统。例如在讲解屈原、杜甫、陆游、秋瑾等著名诗人的诗作时,教师多数会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主体的家世、生平、思想倾向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理解诗歌作品的外部语境,同时也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历史文献。但笔者认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摆脱目前这种相对单一的模式。

中国古典诗歌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及相应的批评术语体系。意象直接关涉一首古典诗歌的形象性和情感内蕴,同时它也是诗歌意境的直接组成部分。诗人在创作中选取什么样的意象,将直接决定一首诗歌的意境,即作者表达的文本结构。古典诗学对“意象”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尽相同,蒋寅先生对此曾有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他认为:“意象的本质可以说是被诗意观照的事物,也就是诗歌语境中处于被陈述状态的事物,名物因进入诗的语境、被描述而赋予诗性意义,同时其感觉表象也被具体化。[2]”笔者深以为然。若将这一概念简化,则意象等同于“意中之象”。这一点启示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对具体诗歌的解读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传达。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师往往比较容易用语言传达情感,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也能理解,但形象的传达却比较薄弱。

两者的传达效果不同是有原因的。作为“意”的情感可以通过较为模糊地描述传递给学生。但与“意”的传达相比,作为名物的“象”在语言传递中却失真。借由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来说,代表名物的语词只是一个符号(sign),它由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两种属性构成,索绪尔还称所指相当于“概念”,能指相当于“音响形象”[3]。古典诗歌中的“象”借助于汉语词语呈现,但学生能精确接收到的信息只是这一符号的所指,而非能指。

例如,当学生阅读到爱国主义诗歌名篇屈原《九

歌·国殇》中的诗句“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时,通过必要的注解,学生能够理解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牛甲,敌我战车轮轴交错,彼此短兵相接”,也能够通过诗句感受到屈原描写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但是,此时学生对诗歌中“象”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吴戈是什么样的戈”“犀甲是什么款式和颜色的”“车是几匹马拉的”,甚至在多数时候,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是来不及对这些问题进行想象和界定的。这减损了本应有的教学效果,因为中国古典诗歌特殊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模式非常依赖于具体的“象”,缺少对“象”的感知,自然也会影响到“意”的表达效果。

所以,教师应当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突出诗歌意象的形象性,让学生更切实地回归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中的画面和情节,从而为解读这些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出更为坚实的语境铺垫。当然,这也对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一是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文物,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展示更为鲜活的诗歌意象;二是在授课时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展示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多媒体样态的资料。

二、古典诗歌教学应加强情感的渲染

突出形象性是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第一步,属于知识教育。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应该突出情感渲染,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环节,属于情感教育。

因为缺少长篇史诗,所以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事性较为薄弱,但与此同时,正应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古训,强烈的抒情性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色。早在西晋时期,陆机在《文赋》中就用“诗缘情而绮靡”的学说特别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4]。因而讲解诗歌应该渲染情感,但目前的教学都更偏重理性分析,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诗句大意……而对诗歌情感的解读和渲染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往往流于形式。这样做直接弱化了诗歌感发人心、教化人心的功能。要想推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就应当在教学中对古典诗歌的抒情性给予充分重视。尤其在爱国主义诗歌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诗歌作品感情的解读和渲染,从而更加直接地打动学生,让学生拥有充沛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诗歌教学的情感培养目标。

筆者认为通过情景模拟加强情感渲染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中国古代诗学兼采“再现说”与“表现说”两种观点。作为中国古代诗学的源头,《毛诗序》强调诗人在诗歌中的表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5]”但同时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方式却绝少直抒胸臆,恰恰相反,它非常依赖于对具体物象的观察、体验与再现,体现出含蓄蕴藉的独特美感。《周易·系辞下》所说的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6],以及钟嵘《诗品序》所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实际上都特别强调作为环境的外物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7]。因而笔者认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通过模拟情境,带领学生回到古典诗歌诞生的历史语境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倾注了诗人对国家命运与百姓生活的热切关注,是诗圣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时过境迁,生活在今天这个和平时代的学生对这些佳作的理解总有一种历史的隔膜。如何戳破这层隔膜也就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考验。其实,对杜甫的这六首诗进行分析,会发现这些诗中都有情节要素,作者的抒情是夹在情节中展开的。另外,这些诗富有细部描写,作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展开画面,把读者引入到其氛围和境界中去。

以《新安吏》为例,诗云:“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8]”如果此诗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模拟,只需要五位学生充当演员:杜甫、新安吏、肥男、瘦男、肥男母。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感受,主动打开口腔,从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等多方面全方位表现出来,深入浅出,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情景剧对话基本依照诗歌原文,也可以适当改编。在经过短期排练过后,学生在课堂上生动展示这一送别的场景应该并无难度。通过展示吏役抓丁与骨肉分离的情境,烘托出诗歌所蕴含的浓郁情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杜甫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深切关心。

三、古典诗歌教学应有理性精神的高度

通过诗歌教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在高校的文学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提升理性精神的高度。因为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往往在情绪的鼓动下容易冲动,因此,教师要把爱国的道理讲好,把爱国的方式指引好,引导学生理性爱国。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特别提到: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倡导知行合一,推动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人们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反对极端行为[9]。理性平和地爱国正是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当弘扬和倡导的。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诞生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应先作好正确的历史分析,避免在史观上误导学生。例如在表现爱国主义的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古代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群体的战争题材。岳飞的《满江红》就很有代表性,其中的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显然都是特定历史情境下产生的。如果不加辨别,很有可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民族主义的情绪,从而对民族团结造成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引导,向学生作出充分的解释。在今天,我们既要肯定岳飞守护国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充分说明中国统一大民族大家庭形成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古典诗歌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今天所讲的爱国主义精神,既不要大汉族主义,也不要地方民族主义,更不要历史虚无主义。这样才能做到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也给学生以理性平和的爱国主义教育。

除了涉及历史民族问题的古典诗歌之外,在面对特别富有激情的古典诗歌教学时,教师也应注意用理性精神给这样的激情“降降温”,以免学生沉浸在冲动的情绪中。例如,在表现爱国主义的古典诗歌中,屈原《离骚》里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未免太决绝,王翰《凉州词》里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未免太悲凉,秋瑾《对酒》里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未免太血气方刚……总而言之,爱国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浓烈的情感,然而越是浓烈的情感也恰恰越需要理性的节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严肃对待、认真思考、用心教育。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的洗礼、精神的熏陶。在高校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目标导向,久久为功,在深化教学上下功夫,在形象性、情感性、理性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0-12-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3:21.

[3][瑞士]参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刘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9-81.

[4]陆机.陆机集[M].金涛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2.

[5]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6]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8.

[7]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47.

[8]杜甫.杜诗详注[M].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523-524.

[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1-05-09].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