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

2022-05-30高巍曾芯怡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范院校课程思政

高巍 曾芯怡

摘要: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教师教育者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高水平师资的重任,因此其课程思政意识影响着教师教育课程以及师范生培养质量。本研究综合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教师教育者与师范生双主体视角探究某部属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分析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提出以兴趣激发为起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师范特色为支柱、以完善资源为保障的发展思路,以期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 课程思政;师范院校;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1-0066-07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强调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明确了方向[1]。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3],在新时代中更显其战略意义。教师教育者是教师教育知识的生产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以及教师教育文化的推动者,[4]是培养我国下一代教师的主要角色,在课程思政的推行以及持续贯彻中起着重要作用。《纲要》强调要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因此教师教育者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

为探究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意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为调查对象,发放共计50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96.2%;同时采用访谈法,抽取九大师范专业共25名教师教育者进行访谈;另运用观察法,抽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地理科学(以下简称语文、地理)两大文科师范专业和数学、生物两大理科师范专业, 每个专业抽取两个专业课程进行为期2个月的课堂观察,观察过程保证每门课堂至少有2位观察人员在场,以避免观察人员的主观性。观察内容经转码归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制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五个分析类目中,并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描述出当前教师教育课堂中思政教育实施的状况。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概况

课程思政是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的课堂中(包括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课堂教育理念和教育样式。[5]其實质是在不增开课程也不增设活动的情况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理念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达到立德树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6]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各大高校陆续成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机构,组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出台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强调发挥高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根据《纲要》部署,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因此,本研究也从上述五个方面对当前课程思政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二、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现状与困境

(一)实施意识强,但实践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教师教育者普遍对“课程思政”有一定了解,很多教师对“融合(入)”“人文思维”“科学素养”“育人”“立德树人”等概念尤为重视。绝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需和具体学科真正融合,和具体学科育人目标真正融合”“培养具有思政意识的下一代教师”等观念持积极态度。本研究抽取了八个教师教育课堂,并对其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其中有些教学目标就自觉融入了思政内涵,例如“了解气象气候学的发展历程,激励中国学生在气象气候学研究领域做出贡献和成就,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情愫”“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理论,深入理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为师范生素养内核”等。

虽然教师教育者在专业课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但在实践中因受专业类别、思政元素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些困难。在调查观摩课上我们发现,课程涉及思政方向的,多聚焦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其涉及频次显著多于其他分析类目;而受师范课堂讲授内容与特色的限制,法治教育的依托点较少,融入难度较大。文科专业4节课有2次涉及自身权利义务的法律知识内容,有8次涉及科学伦理或是从法律的角度审视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内容。理科课堂均未涉及宪法法制教育。同时,教授不同科目的教师对于不同类目的思政元素涉及程度存在差异,文科师范专业的教师能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而理科师范专业的教师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则困难一些(见表1)。

受科目内容、特点的限制,文科更多从优秀文化成果、伟大社会革命成果入手,在历史的熏陶和思想品质的维度上探索课程思政内涵;理科则更强调对师范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生物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表现比数学等纯逻辑、运算的教师要好,尤其在传统文化层面,生物专业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古籍知识、传统文化制度、古人优秀道德品质等内容,并以诗歌、民间音乐以及风俗民情等为载体,以丰富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

(二)实施频次较高,但融入需注重效果

教师教育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高校教师,也是“培养下一代教师”的育师者,因此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中有效进行思政教育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师范生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感知度较高(见表2)。

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教育者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存在偏差,授课重心偏移,至使专业课程讲授不足、时间不够,因此也有超25%的师范生认为,课程思政元素及环节大部分融入有些刻意,形式大于效果。这一现象使得部分师范生呼吁思政元素融入比例应以20%及以下为宜(见图1),避免忽视专业性知识,影响专业知识学习。也有少数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与“育人”属性存在偏差,导致部分师范生对课程思政持消极态度,以“侵占专业课时间”“对学习没有实质性帮助”“在思政课中已有涉及”“教师添加的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等为由而拒绝课程思政。师范生对课程思政的排斥将导致未来的教师在课程思政中产生距离感,影响课程思政的纵深化贯彻。

(三)教育性尚可,但师范性存在不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7],师范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必要手段。[3]高校教师教育者除了研究者的身份外,还存在着教育者的身份,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培养未来教师。因此,教师教育者对师范生的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师范生的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同时也要促进师范生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引导师范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7]近85%的师范生表示当前专业课对其思想政治观念有一定影响,提升了政治文化自信及职业素养,立德树人效果较好。然而由表1可知,教师教育者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的师范特色不强,对师范生职业道德上“师范性”的强调仍然不足。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方面,8个课堂总共涉及频次仅有31次,与其它元素(法治教育除外)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仅有生物师范专业课堂能够时刻提醒学生师范生的身份,讲述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成为优良的教师;语文师范专业课堂通过讲述优秀教师的事迹并告诫师范生“要有意识地追求完美的、有道德的言行”,或者让师范生预想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具备的品质,倒逼师范生培养优良教师品德。其余课堂在授课时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在督促师范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培养师范生的道德、理想、责任感等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习惯、责任感,以及作为教师“行为世范”的担当的强调,对自身“教师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

(四)互动性缺乏,且师生兴趣点有偏差

师范生群体是课程思政的对象和中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缺乏师范生课堂主体性的彰显。授课时,讲授仍是课程思政的首选形式,较少进行互动式教学,绝大多数师生在课后处于零沟通状态。由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依靠学科具体知识以及学科逻辑进行融入,因此各科教师引入课程思政时呈多样化特点,例如利用课本专业知识、国家政策时事、名人故事、使用影像资料等,但总体以教师讲述为主,资料观看为輔(见图2)。

教师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名人故事、科技发明,对专业课内容进行正向解读,积极融入身边的案例实事加深学生的价值理解,并综合运用多媒体放映进行课程思政。除讲授外,组织课堂讨论、进行课堂提问、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也是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师范生的喜爱方式与教师教育者实施途径的频率大致对应(见图3)。评价最高的“结合社会时事热点”也是最常使用的途径。但学生喜爱的“使用影像动画资料”仍使用较少、评分较低的“结合相关国家政策”却使用较多。师生兴趣的偏差与其互动上的缺乏存在部分联系。单一的讲授法使得教师教育者未能与师范生进行充分交流,难以把握师范生对课堂思政教学形式的偏好和需求,信息的不对称性也损害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困境突破

(一)提升课程思政的趣味性与针对性

1.尊重师范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学习

教师教育者应结合学情,明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师范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根据专业背景、认知发展水平和思想动态等特点,依托大数据、知识图谱、学习分析、数据画像等技术,使思政元素符合师范生兴趣与偏好,贴近学生生活与需要,紧跟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贴近日常生活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热点,以此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将专业特点、思政元素、生活实践三者在课程思政中有机结合。

2.引导师范生兴趣表达,共同创设思政方案

教师教育者要让师范生明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创设课程思政情境、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并建立师生协作共同体,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思政元素,安排其承担适当的教学任务,通过给予更大的表现和发展空间让师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程内容安排。教师教育者在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创新过程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发现者和成果鉴赏者,大力鼓励学生表达观点,通过自由活动、深度对话等互动式教学[8],引导其在主动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过程中塑造正确价值观。师范生在自主发现、创设的过程中,一定会增强主体性,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

(二)增强自主思政与为国育人意识

1.树立思政意识,以正确方向引导未来教师

教师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的主体之一[9],教师教育者本身必须先接受教育,提升推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教师教育者需要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积极学习国家重要政策与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10],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革命性、斗争性、政治性、时代性、民族性以及世界性。[11]可以通过参加国家、学校、学院开办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讲座或者研修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以正确的导向影响师范生,设计出衔接流畅并且方向正确的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

2.坚定育人意识,以师德师风涵养未来教师

课程思政是一种以“育人”为导向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者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的人格魅力、积极情绪、对教学的热爱等教风师风将直接影响师范生的价值观与教育观。 因此,教师教育者更应时刻传递“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引导学生做“四有”好老师的内容,并坚持以实际行动向师范生展示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与担当,以自身的德、才、情涵养师范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出能够“立德树人”的未来教师。

(三)按师范特色要求拓展多元化思政场域

1.切合师范专业特色,推动思政与学科衔接

教师教育者不仅需要精准挖掘各学科独特的思政元素,根据学科特点与内容将其真正根植于专业知识体系之中,[8]更需要根据培养未来教师的特点,在选取思政案例和故事的过程中体现师范特色。师范专业的特点体现在国家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角色要求等方面,必须依照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明晰师范专业思政教育的特殊切入点,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10]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通过列举优秀教师如张桂梅、龚全珍等优秀教师事迹,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师德观念,最终形成师范特色鲜明的全方位思政育人模式。

2.创新思政教学途径,扩展思政形式与场域

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方法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直接导入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引导法等。也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具体情境中的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相关思政意境。教师教育者还可跳出传统课堂 的局限,扩展教学场域,打通课内外育人壁垒,根据本专业特点,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中[9],选择并利用课堂外的思政资源,如实习学校、博物馆、实践基地等教育场所,在教学中嵌入体验式教学,在实践教学场域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

(四)分专业课程构建全覆盖式思政资料库

1.依托人工智能,建设思政教学资源库

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教学手段拓展思政内容来源范围,充分运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平台以及论坛、公众号等传媒积累充分的专业前沿、案例素材、新闻热点等思政内容,运用语义网络、知识图谱等技术[12]探索课程思政要素,构建完善、充足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料库。同时,教师教育者内部可以构建思政案例共享网络,将其探索挖掘的思政元素以及构建的思政体系分门别类地纳入网站中,通过不断积累与更新确保思政探索成果的完善与更新,构成丰富且与时俱进的思政教学资料库,推动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

2.重新构建师范课程,促进思政与专业同向

完整且连贯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求教师教育者对教材和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与重构,通过系统梳理各门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学科发展史、杰出人物代表等内容[13]构建一套能贯穿于课程全阶段的思政体系。在内容、技术、关系和时空等维度上,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连接点,主动、科学并灵活地进行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教师教育者也可以从细节上挖掘思政元素,探索性地与教学内容本身带有的教育因素融合,多角度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通过结合课程思政逻辑与专业内容逻辑创造性地将课程进行重构,适当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推动二者在讲授过程中实现逻辑互通,促进思政与专业课内容同向发力,实现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1] 俞福丽.推进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现状与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39-41.

[2]教育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EB/OL].[2020-06-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06/t20200609_464012.html.

[3] 洪早清.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认知与师范教育实践的价值自觉[J].华中师范大学学報(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01):146-153.

[4] 康晓伟.教师教育者:内涵、身份认同及其角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1):13-17.

[5] 金亚红.课程变革中的课程概念取向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 (12):31-32.

[6] 孟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新区,2018(11):51.

[7] 谢倩,黄瑾.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1).

[8] 高巍.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J].教育研究,2012,33(03):100-106.

[9] 高巍,刘瑞.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高师院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发展研究,2018,2(04):51-56.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11] 教育部.做教育系统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排头兵、领头雁、桥头堡——教育部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EB/OL].[2018-01-3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1/t20180130_326034.html.

[12] 高巍,周嘉腾,经湛.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技术转向:实践反思与未来图景——《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要点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03):63-72.

[13] 王宝军.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 (10).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edicament and Path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eacher Education

——Take a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ao Wei,Zeng Xin-y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79)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ask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Teacher education is the machine of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or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cultivating high-level teachers for education, as a result, their awareness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ects the curriculum and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The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uses observation, investigation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a normal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educators and normal students. It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four suggestions to advance the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ake interest stimulation as starting point, take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 as the core, 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training as the pillar, take improvement of resources as the guarantee.

Keywords: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ormal universities; teacher education

基金項目: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教师研训标准体系研制(CCNUTEIII2021-02);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青年团队项目:基于数字化视频课例分析的课堂教学行为智能诊断研究(CCNU19TD015);湖北省教研项目:研究生评教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2020122).

作者简介:1. 高巍,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华中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2.曾芯怡,女,江西赣州人,华中师大教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比较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师范院校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