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2022-05-30李倩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优化对策存在问题信息技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不可或缺,在当下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掌握信息技术更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如何提升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与素养,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综合型人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探究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信息技术;存在问题;优化对策

一、引言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高职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目前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在大一阶段系统的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在毕业阶段却无法胜任毕业论文排版任务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这是值得所有信息技术老师认真反思的问题,为何教过学生各种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学生在实践中却依然什么都不会。目前当代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素养。

二、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操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都是一些很简单的操作,认为自己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大学还有必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吗?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有什么可学的,计算机操作都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偏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教学难度也较大,学生在机房操作过程中较为松散,代课教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硬件质量不佳,经常出现电脑故障等问题,机房设备管理状态也不佳,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呈现出不想学习、不愿意学习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材的部分内容也有些滞后,和社会实际应用缺乏联系,并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包括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维护,Office办公软件应用,信息技术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病毒防治和多媒体技术等。其中有些教学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教师都是按照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进行教学,为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简单总结归纳后便开始新的章节的教学。学生跟随教师在当次课程中学会了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入下一章节学习后,之前学习的很多知识与技能已经出现遗忘问题,学生只是每次课堂中掌握了当前课堂的内容,一段时间过后学生便将知识与技能返还给教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并未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以至于毕业时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排版工作束手无策。

(三) 忽视学生差異性,教学中一味追求教学任务,学生未能真正掌握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是所有大一新生必备的一门课程,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城市中重点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差异,学生所受教育方式与程度由于地域差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学习能力呈现较大的差异,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程度也就不同,有些同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别强,可以很轻松地进行文档和表格的编辑等,有些同学只会上网和最基本的操作,有些同学由于当地的教育资源缺乏,很少接触计算机,基础的打字都成问题,更何谈熟练应用计算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性太大,教师授课难度增加,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的高职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为了按时完成每次的教学任务,往往会根据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来推进教学的内容,无形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础差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导致优秀的学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兴趣学习,信息技术技能掌握得越来越熟练,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越来越跟不上教学内容,越来越自卑,越来越缺乏兴趣,形成两极分化。

(四)课后实践能力巩固困难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素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现代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目的也正是如此。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以及教案、教材等资料,利用多媒体、智能平台、黑板等多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项目式教学。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操作练习,上机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与解答,有些学生敢于咨询教师,有些同学胆子小不敢咨询教师,问题就会积压。虽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后指导学生操作练习,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计算机基础差异性较大,难以做到所有同学同步掌握。基础差的同学想要依靠课后时间巩固加强所学技能,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在课后想要巩固实践能力存在很大的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智能

手机已经普遍存在于社会人中,包括在校大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智能手机,操作便利,方便生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个人电脑,所以教师没办法统一布置电脑操作性的课后作业,布置此类作业只能针对人人有电脑,对没有电脑的同学来说是很大的困扰,因为有些操作时手机无法完成或者很难完成的。这样无形中就导致学生只能在课堂上练习操作,课后很难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偏重实践操作,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但是学生课后未得到及时的巩固加强,很容易对此操作方法遗忘,单纯依靠理论作业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课后复习效果。

三、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的建议

(一)多种方式引导,提升学生重视程度

作为21世纪的人才,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这项基本技能也是必备的。在高职院校进行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保质也要保量,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和培养,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任务驱动”作为教学原则,让学生每次上机操作中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上机操作时保证确有事做、确有收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考虑学生未来知识发展的需求,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的优势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要通过案例、优秀的作品、视频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只有学生内心重视,端正态度,才会更用心地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二) 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掌握技能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来的遗忘规律,人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再遗忘了。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必备技能,作为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巩固旧知识+讲授新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旧知识,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序,经过多次强化复习后,旧知识已被学生完全掌握,以此类推,新知识变旧知识,旧知识变技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同时,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学生的协作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帮助学生,缩小学生之间的技能差异。每次上课都要求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整理、阐述操作心得,教师课堂中也要进行多次强调,学生经过多次巩固练习直至掌握知识与技能。正如熟能生巧这句成语,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不断地练习操作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采用讲授教学、演示指导、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启发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相融合,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点的掌握。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以学为主,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 正视学生差异性,缩小两极差异化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对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和技能水平能力高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差别进行因材施教,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采取激励手段,让学困生再“起跑”,让他们敢做、敢思考,努力掌握知识技能。对所有大一新生进行信息技术相关技能操作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划分A和B等级,对A等级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良好,对于B等级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对不同的等级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专业教师,最终目的是让优秀的人更优秀,让不优秀的人变得优秀。首先一定要正视学生差异性的问题,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贫富差距和教学水平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出现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乐于参与到课程中,积极获取新知识,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掌握信息技能。其次要通过各种方式缩小两极差异化,可以采用“鼓励与惩罚”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好则加勉,错则惩罚。一方面对课堂和上机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记录,任务驱动过程中记录前10名完成的同学,这对学生是莫大的认可,学生会有竞争意识和被赞赏的心态,无形中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会更加努力练习;另一方面,对不遵守课堂纪律、完成任务效率低的同学可通过打字、编辑文档等学习操作式的方式惩罚,既惩罚了学生又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最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学习,能力强者帮助能力弱者,能力弱者辅助能力强者,让学生认识到“1+1≥2”的深刻道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次上机课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学生打开Word文档练习一页大写字母A-Z,整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程结束后,学生的打字速度普遍得到了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对计算机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要多关注多指导,鼓励其课下多练习,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四) 采用混合式教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依托雨课堂、智慧树、智慧職教、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教学内容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课前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安排,通过学习平台发布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源,布置预习任务点,学生熟悉简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后,完成相关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内容已掌握并且掌握较好,哪些内容是需要课堂上重点讲解的,这样教师授课更加明确大家的需求点。课中教师可在线播放案例教学演示的视频,对操作内容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讲解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所侧重。教师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后鼓励学生动起手来,抓住课堂宝贵的时间,课堂教学中人人面前都有电脑,教导学生不会了可以根据教材和视频研究,不会了可以向同学请教学习,不会了可以请教老师,总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操作技能,能够独自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完成课程任务后将作业提交到学习平台,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其存在问题,勉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或班级微信群、QQ群等回放观看课堂所学内容的操作视频,通过多次观看后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加强巩固。课后教师还可通过班级群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操作问题,教师进行文档性的流程整理发布至交流群,并对操作视频进行剪辑,重点剪辑出学生的困难操作部分,要求学生多次观看,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要求学生下次课程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流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课后实践能力巩固困难的问题,对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与责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化平台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对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巩固知识技能的熟练度,努力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对策,已期待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信息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信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黄旭彬.微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0,(28): 172-173.

[2] 陈明忠.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之困境与对策[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0,10(05):90-94.

[3]惠晓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19):164-165.

[4]王仕勋,涂凯.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5):58-60.

[5]陈灿.“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0,4(07):152-153.

[6]侯海霞.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分析[J].科技资讯,2019,17(34):113-114.

作者单位:李倩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李倩(1988-),女,汉族,陕西宝鸡,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供应链物流,信息技术。

猜你喜欢

优化对策存在问题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