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惩戒在左,鼓励在右

2022-05-30黄健文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3期
关键词:正面管教鼓励惩戒

黄健文

[摘要] 近年来,“正面管教”在中国传播广泛,它所倡导的“和善而坚定”的教育理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惩戒是否应该取消、教师的惩戒权谁来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2021年,由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把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然而,无论是惩戒,还是鼓励,都只是教育的手段之一,最终都应服务于学生的终生成长。

[关键词] 正面管教;惩戒;鼓励;师生关系

一、问题的由来

一位要求严厉、资历颇深的班主任实行重典治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班级规章制度,不论任何学生,不管任何情况,不听取任何理由,凡是学生违反班规,一律惩戒,而且惩戒力度不小。例如,迟到一次罚清洁一周,迟到两次罚清洁一个月,迟到三次约谈家长等;除此之外,不仅不许学生解释,还会对学生予以训斥。效果是明显的,整个班级的出勤、卫生等班级常务相当出色。

不久,A学生的问题给这位班主任造成极大的困扰,而A学生便是“重典治班”的成效之一。A学生性格敏感、多疑,一次在教室里,偶尔间听到同宿舍的两位女生在讨论自己,怀疑她们在说自己坏话,晚自修结束回到宿舍后,她辗转反侧,未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便向班主任投诉,宣称同宿舍的两位女生在背后中伤自己,引起宿舍矛盾,要求老师执行先前定下的规定:“谁在宿舍引起矛盾的,一律停宿回家,并且第二天早上必须按时回到学校上课!”事后经班主任了解,这两位女生并非在中伤A学生,而是在谈论其他问题。为了化解三位舍友之间的矛盾,班主任便组织他们三人面对面地把问题说清楚,然而A同学一口咬定这两位女同学就是在背后中伤自己,引起宿舍矛盾,还导致自己失眠,要求班主任执行班规。班主任没办法,只能约谈这两位女同学的家长,通知他们停宿的事情。家长强烈反对这一决定,认为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做错,而且认为家距离学校比较远,每天往返相当麻烦,况且现在是冬天!这时候班主任把问题解决的希望聚焦于A学生的家长身上,希望通过她来说服A学生。最后,一切都是徒然。家长虽然对于A学生的表现相当不满,然而又没办法把她说服。A学生仍然要求班主任执行自己当初制定的规定。最终,班主任只能让这两位女生借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为期两天。

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但是,很快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而这次的主角仍然是A学生。这次班主任便直接约谈A学生家长,要求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治愈后才可回学校。当然,A学生家长相当不满,坚称自己的孩子已经经过专业的心理诊断,并没有任何异常,于是便与班主任争吵起来……

二、问题的分析

过往,行为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领域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棍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便是实证。在行为主义理论者看来,“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强调惩戒作为一种强化手段,用以降低某一行为反应概率的作用。但是,在正面管教理论者看来,“惩戒或许能在当时解决问题,但它无法像坚持到底那样教给孩子这些技能,而且是对孩子的侮辱和不尊重。当孩子受到惩戒时,他们会感到愤怒或内疚。当感到内疚时,他们会相信‘我不好。当感到愤怒时,他们会产生‘等着瞧的想法。”

正面管教理论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而来。人本主义是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正如其所宣称的那样,正面管教专注于问题解决,而且是以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

分析以上案例,我认为A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舍友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问题。班主任一再通过严厉的措施对她的迟到进行惩戒(行为主义教育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班规面前,A学生并没有任何天然成立的理由,所以只能逼迫自己遵守,否则一系列“麻烦”会尾随。然而,“不再迟到”并不代表A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因为学生迟到的原因,表面上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时间意识薄弱或者懒惰,但若深入到具体个人,情况可能会相当复杂。家庭因素、个人成长经历中重大事件的影响和班级氛围等,都可能是原因,又或者是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若不深入了解原因,而是简单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实行严厉惩戒,后续问题可能会比較多,正如正面管教理论认为“惩戒的长期效果是孩子往往采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在A学生看来,班规既然成为班主任惩戒我的原因,那我也可以用它来惩戒其他人,乃至班主任。而且其他同学,乃至班主任应当跟自己一样,在班规面前,没有天然成立的可以逃避的理由。如此看来,在面对“惩戒”时,A学生做出的回应方式是“报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班主任继续采取“惩戒”的方式对待A学生,无论对班主任还是对A学生,乃至是对家长而言,都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三、问题的解决

很多人认为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功课,而各种纪律规定应该以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为目的。因为老师们普遍实行的是以奖励和惩戒为基础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控制学生。然而,研究表明,除非教给孩子们社会和情感技能,否则他们学习起来就会很艰难,并且纪律问题会越来越多。

在正面管教理论者看来,养育的艺术,一部分就在于知道何时放宽限制。通常,孩子们会帮你做出这种决定,既可能通过话语,也可能通过行为。当孩子出现极端行为时,我们便需思考自己的方式是否恰当。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学着改变自己,而不是尽量控制他人并让他们改变。如果你一直在试图控制自己的孩子,那么,你或许还没有考虑过你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努力让孩子去做什么来处理问题的可能性。

回到问题的解决上,引导预防才是班主任的头等大事。如果一味责骂当事人,认为当事人身上全是缺点,那么处理方法就全是处罚,没有引导教育,后果很难弥补!既然“惩戒”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正面管教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在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前,本着“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使孩子相信我们支持他们,而不是反对他们。具体方式如下:(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共情;(2)倾听并保持好奇心;(3)别再担心别人怎么想——要做对你的孩子最有利的事;(4)用鼓励代替羞辱;(5)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6)让你的孩子一起专注于解决问题;(7)与孩子达成相互尊重的约定。

班主任放下身段,走进学生内心,给予家长信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接着,把鼓励作为引导学生行为的重要方式。过去,我们容易将鼓励和赞扬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赞扬或奖励行为好的孩子很容易,但是,对于正在做出不当行为或自我感觉不好的孩子,要如何鼓励和赞扬呢?要知道,这正是他们最需要鼓励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而无法使用赞扬、奖励时,我们除了惩戒外,还可以采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经常赞扬和奖励孩子,会促使他们相信:“只有别人说我好,我才算好。”还会让孩子尽力避免犯错误,而不是从错误中学习。相反,鼓励则教会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做正确的事的能力。鼓励,本质是一种接纳,一种无条件的爱,是归属感的源泉。鼓励,是一个过程,是向孩子表明那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足够好的爱。鼓励,能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带任何偏见地重视自己,就因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通过鼓励,你能教会孩子犯错误只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应该感到羞耻的事情。受到鼓励的孩子会自爱并能感到归属感……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对于A学生的考勤问题、同学关系问题,乃至师生问题,鼓励应该会比惩戒更有效果。在考勤问题上,肯定A学生在学业上的努力,鼓励其追求学业上的卓越;宽容偶尔的迟到行为,协商迟到后在学业上的补习措施,让A学生感受到所谓的“惩戒”是鼓励自己在学业上追求卓越。在同学关系问题上,鼓励A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承担班级任务,为同学们服务,增加与同学们接触、交流的机会。在师生关系方面,班主任放下身段,偶尔主动走进A学生,在与A学生谈心的过程中、在听取A学生对自己评价的过程中,不加以任何评述,尽量不加入个人主观意见,鼓励A学生有问题时多与班主任沟通,以期通过多次沟通交流,重新建立互信,建立情感聯结。这也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一步。最后,最重要的一环便是给予家长信心。班主任主动与家长沟通问题解决的方案,同时为家长讲解“鼓励”的内涵和意义,希望对A学生的鼓励从学校延伸至家庭。或许如此,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美国的“虎妈”、中国的“狼爸”,先后见诸报端,并激起广泛的讨论。美国的“虎妈”、中国的“狼爸”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一方面,他们的“严”产生了积极可见的效果,如“虎妈”蔡美儿的女儿蔡思慧成功进入哈佛大学,“狼爸”萧百佑“一门三北大”,更是创造了传奇;另一方面,他们的“严”让人们感到难以接受,因为人们大多认为在充斥着“棍棒、专制”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即使在学业上取得一时成就,但并不能代表其在未来生活中的长期幸福。当然,这是人们对“虎妈”“狼爸”的误解,因为他们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行为的改变而适时地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当然,这些方面由于媒体的有意宣传而为人们所忽略。

其实,行为主义教育理论仍有其魅力。况且,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理论者不断纠正自己的理论,认为惩戒并不是学习的最好手段,并且惩戒应该满足一些条件,例如:(1)迅速而短暂;(2)在反应出现后立即执行;(3)在强度上要有限制;(4)是对特定的令人讨厌之行为的反应,而绝不能针对个人特点;(5)在反应发生的情境上要有限制;(6)包括罚款而不是给予皮肉之苦。

有人认为,如果凡事都从孩子角度出发,那么教育将无从谈起。这种说法是对的,但也陷入了非此即彼这一思维陷阱中。不能凡事都从孩子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但也不能凡事都不从孩子角度去考虑。非此即彼,或者包治百病的良药,都应该予以摒除。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这才是作为教师专业性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M].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美]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

[M].梁帅,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 [M].玉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4][美]尼尔森,洛特,格伦.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M].尹莉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5][美]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正面管教A-Z:日

常养育难题的1001个解决方案 [M].花莹莹,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猜你喜欢

正面管教鼓励惩戒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正面管教”教师培训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美国“正面管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如何在课堂中正确的培养教师角色的领导力
如何运用“正面管教”处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
语文课堂的鼓励艺术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