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福建开放两个口岸——厦门篇

2022-05-30江华

百科知识 2022年19期
关键词:炮台清廷租界

江华

今年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0周年。作为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除割地、赔款等内容外,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五口通商”,即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为通商口岸。时至今日,这五座城市依旧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五口通商,不仅见证了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也成为古老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的一扇窗。

在碧波荡漾的福建沿海,有一座美丽的海滨之城,名曰厦门。缘于厦门形似展翅翱翔的白鹭,又别称“鹭岛”“鹭屿”“鹭门”等。这样一座万年无飞雪、四季花常开的“海上花园”之城,被英国殖民者觊觎已久。1842年,英国强迫战败的清廷开放厦门作为通商口岸,这个小城由此开始频繁登上历史舞台。相较于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既不是省城,亦不是府城,更不是县城,为何英国殖民者选择厦门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呢?

物阜民丰的嘉禾屿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是东南沿海优渥的良港之一。早在周秦时期,厦门就聚居有不少渔村,是沿海渔民避风之处。汉代时,厦门隶属侯官县管辖。晋太康三年(282年),厦门隶属同安县。隋唐时期,因毗邻泉州港,厦门日渐兴盛起来。据说,岛上曾生长过一茎数穗的水稻,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于是称此地为“嘉禾”。唐中叶,朝廷在厦门置嘉禾里。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易名“嘉禾屿”,隶属同安县绥德乡。元代,朝廷在厦门设立四个都,人口愈发稠密。明代时,为了加强海防,朝廷在每个都下又设置两个图。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永宁卫的中、左两个千户所移驻嘉禾屿,并筑中左所城,大致位于今天厦门思明区南端一带。因嘉禾屿地理位置险要,“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素有“大厦之门”的美誉,故易名“厦门”。

明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犯闽浙沿海,厦门一度成为抗倭军事要地。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为抗击清军,将厦门和金门两地打造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并称之为“思明州”,意指思念明朝,所辖境域包括厦门岛、鼓浪屿、浯洲屿(大金门)、烈屿(小金门)等岛。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万余名将士,乘坐战船百余艘,从厦门沿海一带出发,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占思明州。由于厦门为“海疆要隘,渡台正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移驻厦门。清廷为了统一台湾,在厦门增派兵丁,同时将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厦门的军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收复台湾及澎湖列岛,完成了祖国统一事业。至此,作为东南沿海咽喉的厦门,物阜民丰、港口优良,成为福建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

猖獗的走私贸易

康熙皇帝收复台湾后,“海禁”遂开。清廷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漳州设立闽海关,厦门则成为闽海关的正口,贸易十分兴盛。据史料记载,鼓浪屿在康雍年间就遗留有不少西洋人所修建筑及坟茔等,可见外国人往来厦门进行贸易是十分频繁的。乾隆中期,清廷关闭闽海关,仅限广州“一口通商”,但仍有不少西洋商船来厦门进行走私贸易。

事实上,最早来厦门进行贸易的是葡萄牙人。据记载,早在明代中期,葡萄牙人就陆续来厦门购买茶叶、瓷器等物品。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葡萄牙人在厦门的贸易持续了50年。此后,随着倭寇之乱渐起,明廷严禁西洋人与本地人进行互市贸易。

尽管明廷三令五申严禁走私,但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西班牙人组建了一支货运船队,从菲律宾马尼拉出发偷渡至厦门贸易。不久,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从印度尼西亚涉险远渡至厦门。起初,他们希望在厦门寻找落脚点,但遭到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人韦麻郎率军突袭厦门,兵败后退至澎湖一带。崇祯六年(1633年),趁明廷镇压农民起义无暇东顾之际,荷兰人再度突袭厦门,烧毁明军水师战舰十余艘之后扬长而去。

荷兰人走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潜入厦门。清康熙九年(1670年),英国商船“万丹”号开始频繁在厦门进行走私贸易。不久,他们又在厦门设立商馆。清廷公布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后,英国人才不情愿地离开厦门。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人急于敲开中国门户,曾数次派遣船只刺探厦门军情。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船只从厦门出发,一路北上抵达上海,震惊清廷朝野。此后,随着鸦片走私贸易的日益猖獗,英国人开始觊觎厦门,并频繁出现在厦门港外。

英军侵略厦门

清廷素知厦门险要,很早就在厦门筑有炮台,并设有水师。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当时有三大炮台,分别是虎门炮台、镇江炮台、石壁炮台。其中,石壁炮台就位于厦门岛的南端。

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战争打响,接任闽浙总督的颜伯焘来到厦门巡视海防。他细致勘查后认为,厦门扼守东南要地,必将有一场大战。当时厦门海防只用沙袋,颜伯焘认为不足以抵御英国战舰,他力排众议,提出与其给英国侵略者奉上600万两白银作为议和之用,不如拨200万两白银修筑厦门海防工事。这一主张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允准,颜伯焘先后建造厦门石壁炮台、白石炮台以及金门、大担、二担等圆堡,并在厦门置办两个造船厂,建立多个红夷铸炮所,同时招募兵勇,训练水师。

在众多的炮台中,数石壁炮台最为坚固。石壁炮台全用花岗岩砌成,每隔16米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100门,故又称长列炮台。1840年7月3日,英国“布朗迪”号军舰驶抵厦门港,对厦门进行武装示威。他们向守军水师递交一封信函,要求厦门守军即刻投降,并允许英军入城。水师守备陈光福和兵丁击中英军数人,英军见厦门水师顽强抵抗,便退出外洋。

1841年夏天,英军再度来到厦门,这次英国人组建了舰船远征军,其军力数倍于清军。8月26日,石壁海战拉开帷幕,战斗异常惨烈。据当时厦门士绅记载,英国人的大炮“轰声如雷,黑烟满海”。清军将士顽强抵抗,英军无法正面攻破,于是改从背后袭击炮台,这才轰开缺口,偷袭登陆。不久,英军占领了厦门及鼓浪屿等地,进城烧杀劫掠。直至中英谈判后,英军才撤出厦门,但却始终窃据鼓浪屿。英军声言将鼓浪屿作为抵押地,直至清廷偿付赔款后才能撤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清廷全数交清赔款后,英军才从鼓浪屿撤离。

厦门开埠通商

根据中英双方签订的《南京条约》及《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厦门作为通商口岸,于1843年11月2日正式开埠。英国人之所以选择厦门作为通商口岸,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尽管厦门不是府县之城,但素来为海防要地,优良的港口是英国人觊觎已久的。况且,厦门处于南海与东海的中间位置,是北上中国的必经之地。倘若英国人能够驻守厦门,便可自由出入东南沿海各地。其次,厦门是中国茶叶贸易中心,每年出口数十万吨茶叶到欧美各地,同时还出口瓷器、纸张、糖、大米、棉花等商品,商业价值巨大。再次,尽管厦门港行政地位不高,但是福建水师提督、海防同知、道台等纷纷驻跸厦门,其行政职能远胜于管辖地同安县。与此同时,各地商旅、渔民纷纷登岛居住,使厦门逐渐成为人烟稠密之地,颇具商业前景。

1843年10月26日,英国领事记里布抵达厦门。经与地方政府商议,11月2日正式开埠。厦门开埠后,除了英国政府的外交官员及商人外,在厦门居住最多的就是传教士。他们学习闽南语,开设诊所,走街串巷,逐渐融入本地民众之中,厦门也成为外国传教士在华传教中心之一。

由于福建山多地少,福建人素来有移民海外的传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有不少人纷纷下南洋谋生。厦门开埠后,勤劳敢拼的闽南人更是远渡欧美谋生,厦门成为输出华工数量最多的地方之一。进入19世纪下半叶,美国、巴西等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开发浪潮。由于黑奴贸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于是西方殖民者瞄准华工以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臭名昭著的“契约华工”贸易在厦门猖獗起来。当时,作为全国五大洋行之一的厦门德记洋行,就是一个“人贩子”集团,他们包揽了福建沿海一带的苦力买卖。所谓“契约华工”,指的是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签订契约,然后承诺若干年内在海外赚取报酬,以偿还向中间人赊购的船票和日常开支等。事实上,西方殖民者与中国掮客、拐匪等暗中勾结,采取诱骗、绑架等手段掳掠华工,以严刑逼迫他们签订契约,绝大部分人就此客死异乡。

厦门英租界的设立与收回

1844年,英国驻厦门领事金执尔与地方政府商定,将厦门南端的水操台、南校场等地划为英国人租地,此地正好与英国人占领的鼓浪屿隔海相望。1845年,英军交还鼓浪屿。英国领事和商人从鼓浪屿迁居厦门,但英国人并未入驻,也没做任何开发。

1852年,英国人选定海后滩为英商营业及其眷属驻地。最初的位置是从岛美码头(今厦门市海后路附近)到新路头(今厦门市中山路轮渡店附近),后英国人私自在海滩填土造地,并非法侵占临近地块,厦门英租界面积稍有扩大。同光年間,也就是1875年前后,厦门英租界的总面积达20余亩,大致位于今天的海后路至鹭江道一带。

厦门的英租界虽小,但商业异常繁荣,租界内设有船坞两所、洋行11家、船具商行两家。这些外国洋行从海外不断输入鸦片、棉纱、棉织品及五金,对外输出主要以茶叶为主。与其他城市的租界不同,清廷就厦门英租界的设立从未与英国方面签订任何协议,只有少量的租地合同而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在厦门设立的租界完全没有法理依据。1862年3月30日,被英国人掌控的厦门关税务司署成立。

进入民国以后,在全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浪潮中,国民政府开始有意收回厦门的英租界。1930年9月,经过中方多次的抗争,国民政府外交部王正廷与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在南京签署协议,同意无条件归还厦门英租界。至此,厦门英租界被正式收回。

“万国租界”鼓浪屿

1841年,英军就曾占领过鼓浪屿,但因英军在鼓浪屿感染了瘟疫,病死者众多,便放弃了长期占领鼓浪屿的念头。尽管如此,为了敦促清廷偿还赔款,英军直到1845年才完全撤离。

1853年5月,小刀会起义军占领厦门。在厦门聚居的英国人在英军的保护下跑到鼓浪屿避难。之后,部分英国人一直赖着不走。此时,位于厦门南端,与鼓浪屿隔海相望的英租界开始逐渐形成。由于英租界面积狭小,难以容纳越来越多的洋人,很多侨居厦门的洋人开始选择风光旖旎的鼓浪屿作为居留地。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13国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加上居住在此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鼓浪屿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国租界”。

随着居住在鼓浪屿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些人提议效仿上海公共租界的管理模式,在鼓浪屿设立“工部局”。1877年和1878年,英、德两国先后多次向厦门地方政府提出设立租界管理机构,并拟定10条章程,但遭到厦门地方官员的严词拒绝。尽管如此,清廷也无法对鼓浪屿进行有效管理,英、德等国领事遂以市政建设为由,在鼓浪屿上大兴土木,同时向各国侨民收取人头税,并设置墓地、教堂、医院等公共设施。

1897年,各国驻厦门领事又擅自订立了《鼓浪屿行政事务改善计划》,意在完全控制鼓浪屿的行政权。义和团运动期间,日本妄图将福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借机武力占领鼓浪屿,遭到清军强烈抵抗。英、美等国为维系自身利益,向日本示威,双方剑拔弩张,最终日本只得撤兵。《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认为吞并鼓浪屿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多轮讨价还价,1902年1月10日,清廷被迫与英、美、德、法、日、西、荷等10国领事签订了《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

1903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鼓浪屿公共租界设立后,在鼓浪屿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岛上建筑也兼具各国风格,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独占鼓浪屿。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正式收复鼓浪屿。可以说,鼓浪屿既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也承载着东西方交融的历程。

猜你喜欢

炮台清廷租界
故宫藏三册清代广州炮台图识读及其他
广州大黄滘炮台考论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虎门长洲要塞佚名炮台考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