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加快发展地区共同富裕的衢州实践与探索

2022-05-30罗丽君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罗丽君

摘要:村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加快发展地区实现强村富民,任务重,需求尤为迫切。文章以衢州为例,探析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研究村集体经济从低水平的“维持型”向可持续的“发展型”跨越内在规律,以期对我国中西部发展地区做好低成本、有实效的扶贫文章,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路子。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共同富裕;衢州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当前,在共同富裕缩小“三个差距”(地区、城乡、收入)背景下,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實现强村富民,已成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目标的题中之义。

研究衢州农村集体经济从低水平的“维持型”向可持续的“发展型”跨越,具有现实需求和实践使然。从浙江看,衢州属于发达地区中的加快发展地区,6个县(市、区)均属山区26县范畴,实现共同富裕任务最重、需求最为迫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对全省加快发展县构建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实现山区共同富裕具有示范意义。从全国看,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衢州实践,可为当下中西部加快发展地区做好低成本、有实效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路子,具有样板意义。

一、衢州市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及基础分析

村集体经济发展诞生于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个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常话常新的话题。衢州市和全国同步经历了巨大历史变迁,从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1952年)、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7年)、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集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衢州在全省较早对发展集体经济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如1980年常山县五里公社五里大队就率先在全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誉为浙江的“小岗村”,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成效显著的发展路子,村集体经济综合实力取得较快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党中央又赋予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新使命,衢州村集体经济在摸索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使命、新内涵。当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衢州实践,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村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在统分结合上,部分地区只“分”不“统”,或者“分”有余而“统”不足,造成了农户经济发展与集体经济发展不协调。2008年之前,经历过集体资产迅速减少、资产管理混乱两个阶段,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等问题日益突出,侵蚀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趋于萎缩、边缘化甚至空心化,以至于出现了部分村集体经济微量收入或零收入。不少地方村级运转经费一度靠“补”,公益事业发展靠“捐”,基础设施建设靠“要”,用于一个村级组织维持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开门费”也难以保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化缘式维持运转导致部分村级党组织被边缘化。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涣散,“两委”缺乏凝聚力,村支书和主任换了一任又一任也不见起色,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村级集体经济,没钱办事,办不好事,得不到群众信任和支持。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集体承担了村庄道路、文化设施、居家养老、保洁绿化、社会治安等大量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开支,农村社会福利和管理费用等经常性支出呈现刚性增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诸多困难。当前,虽然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很大,但各种工程项目一般仍需村里自筹部分资金予以配套,如省扶持经济薄弱村专项资金政策要求省县村三级按2:2:1分担,而且项目前期政策处理及后期运营主要由村级承担,增加了村级负担。同时,滞后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现实需求极为不匹配,比如,农民拥有承包地,仅靠单干,一部分农民生活依然达不到“富裕”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能力有限,对于帮助低水平“维持型”的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显得有心无力。解决上述问题,唯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源源不断提供“造血功能”。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化解村级债务、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从衢州近年的村级债务情况看,2018~2020年全市村级债务总额逐年呈上涨趋势,但增速放缓。2019年较2018年增长13.78%,2020年较2019年增长9.31%。到2020年底,全市1482个村中涉及村级债务的村有1086个、占73.28%,村级债务涉及面较广,全市涉及债务村村均负债70多万元。按照2020年底全市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138.54亿元计算,资产负债率为5.96%,债务整体可控,债务风险较低。这些主要得益于衢州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集体具备较强偿债能力。从近年来全市村集体货币资金总额看,2018~2020年货币资金总额逐年增加、增幅逐年扩大。2020年增长超10%以上,现金债务总额比达到4.32:1,还有2亿元未收回债权;而全市所有行政村村均总收入达82万元,经营性收入达31万元,显示村级集体经济总体上具备较强承担债务能力。

目前,衢州市情具备加快发展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代表性:从发展规模看,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市域面积884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6.9万(占全省人口总数5.1%)①,所辖6个县(市)全域都属于省内加快发展县区,资源禀赋并不强;从城乡一体看,衢州农村户籍人口占42.43%,是农业农村大市,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1.875,低于全省1.96、低于全国2.56,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倍,与中西部区域差异不大。为此,衢州市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加快发展地区共同富裕的经验值得借鉴。

二、衢州壮大村集体经济初步成效和发展模式

“十三五”期间,是衢州集体经济发展取得大幅跃升的转折期、关键期。2017年以来,衢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先后制定《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2020年度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和《衢州市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并出台《关于开展“百个部门百家企业百名乡贤结百村助消薄”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重要部署深入开展“消薄”攻坚提升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得到提升:

第一,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连续倍增。2017~2019年,通过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全市148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年总收入达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全覆盖,其中,775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完成“脱帽”任务;2020年,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倍增计划行动,全市148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年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全覆盖,其中,新认定236个省定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中,有220个村实现年总收入达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占93.22%;2021年,开始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全市148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年经营性收入达20万以上全覆盖。

第二,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幅连续高于农民收入。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09亿元、经营性收入3.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55%、29.7%,总收入增幅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9.49个百分点。2020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1.72亿元、经营性收入4.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8%、25.07%,总收入增幅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8.89个百分点。(见图1)

第三,村集体经济实现从低水平的“维持型”向可持续的“发展型”跨越。截至2021年底,全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占比最高的3条路径分别是物业项目(占33.37%)、山水林田湖路沟渠等流转发包收入(占12.62%)和跨村跨镇园区山海协作等飞地物业(占11.89%),占全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的57.88%;而增收最快的三条路径则是山水林田湖路沟渠等流转发包收入(增68.81%)、建立强村公司开展农旅融合、混合经营等品牌化经营(增58.8%)和融入衢州“3+X”特色产业发展增收(增52.05%)。

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自身“造血”能力明显增强,并在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创新下,形成了一批具有衢州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具体做法是:

(一)资源盘活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以土地为例,盘活“死资产”变红利,把土地整治、“水田”改造、“闲地”盘活变为村集体增收新途径。通过土地合作社,分散土地实现集中,引导农民要素入股,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分红;用活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新增部分,参与经营。针对发达地区缺土地指标、加快发展地区项目效益低情况,通过整理和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①指標用于调剂交易,全市累计落实土地指标1709亩。如衢江区富里万亩水田垦造项目,将廿里镇、后溪镇6个村1.1万亩“荒山”改造成“水田”,200余亩集体土地每年收租20余万元。又以水资源为例,如开化霞川村“变废为宝”,重建废弃多年的大石龙水电站项目,当年投入运行并网发电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物业经济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推广“县乡统筹、联建联购”模式,采取财政资金投入、结对企业捐赠、统筹扶贫资金、村级自有资金入股等方式筹集村集体发展资金,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写字楼等物业项目,物业租金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通过资产清理重签(补签)合同等,促进保值增值。2021年全市43个飞地“抱团”项目总投资额13.69亿元、收益1.02亿元、惠及794个行政村;新发展49个物业项目,总投资5.06亿元、收益1.05亿元、惠及373个行政村。如,q区扶持59个水库移民村在衢州新农都农贸城购置店铺55间,并全部返租给衢州新农都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每年每村可获得租金收入5~6万元;J市在市级层面建设“红色物业”经济园,一期36个村每年增收7万元;K县组织16个中央和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抱团购买工业园区宿舍公寓楼,总投资1280万元,每年村均增加租金收益5万元。

(三)产业增收型

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项目,走“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之路,推动村集体融入地域产业链发展。如光伏小康项目,按照“统一建设、主体运营、收益归村”的模式,收益折股量化到经济薄弱村,衢州全市6个县(市、区)均被省里列入光伏小康试点县(市、区),是唯一全覆盖的地市。2019年,各县(市、区)累计发放光伏发电收益3031万元,涉及583个村,平均每村增收5.20万元。C县新昌乡由浙能集团投资1892万元的屋顶光伏项目,为4个薄弱村产生电费收入160万元。又如,衢州在全国率先发展“淘宝村播”,通过淘宝直播将农产品买遍全国,实现农民当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全市1.12万余人次接受了村播培训计划,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6.8亿元,助集体增收3000万元以上。又如,K县作为中国清水鱼之乡,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在全县85个行政村推广清水鱼养殖,全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60万元。

(四)村庄经营型

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村庄,培育强村公司,探索以强村公司引领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广资源入股、现金入股、技术入股、乡贤入股、村村联合、资本合作等股份合作模式。如K县音坑乡下淤村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发展“马金溪”水上休闲、烧烤和当地民宿等,节假日期间日均客流量超过5000人,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达到近200万元;J市廿八都镇浮盖山村以山水资源入股浮盖山景区、浮盖山峡谷漂流,将“山头”承包给太极湾江山驿项目,每年以收益分红及土地承包款等方式增收20余万元;K区石梁镇双溪村张西村实施了山海协作“智多张西”项目,推行“公司运营+集体自营+农户植入”的“张西模式”,发展乡村旅居产业,近三年累计接待参观者和游览者10余万人次,累计收入达到50万。目前,衢州市共有89个村实施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使之成为集体经济新动能。

(五)结对帮扶型

加强与杭州、绍兴等地对接合作,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全市共有367家企业与354个村结对,谋划项目363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3.8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9亿元,结对企业落实帮扶资金2.04亿元。如K区创新推出“一村万树”绿色期权模式,累计实施106个村,种植100余万株珍贵彩色树种,共有155家企业、500多位个人认购“一村万树”绿色期权资产包1478个,认购总金额逾1000余万元;农产品“消薄卡”项目,将村集体企业等生产和提供的农特产品纳入“消费帮扶”超市,由山海协作地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认购“消薄卡”进行分期消费,首批消费余杭区良渚商会等单位就认购“消薄卡”农产品90余万元。同时,通过政银合作,整合农口“消薄”扶贫资金,委托当地农商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管理,产生收益用于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如K县财政整合资金5300万元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红色”基金,通过基金产生的收益作为薄弱村集体收入,扶持72个经济薄弱村;C县筹措2200万元“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专项资金,委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管理运作,按年利率5.5%收取固定收益用于扶持薄弱村。2020年,市委组织部和省农信联社衢州办事处开展“红色互动”,全市农信系统全年新增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项贷款100亿元,实施倾斜性的信贷扶贫政策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衢州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思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村庄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虽然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但是各地村集体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于农村人口脱贫增收的步伐。为此,在全国范围内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必须要成为下步做好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衢州的实践,打赢这场攻坚战,具体要分五步走:

第一步,摸清家底,“一村一策”。要全面盘点农村荒地、山林、水面、矿产等自然资源,摸清村办企业、文化(遗产)、房产设施等闲置资产;全面掌握本村资金、资产、资源状况,建立未承包到户的集体资产台账,查实存量、结构、分布和运行情况,界定村集体的资产产权;全面弄清楚人才资源结构,如农村能人、返乡人员、返乡大学生、村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开发公司等实施项目的主体底数。要制定薄弱村消除“一村一策”,充分利用数字化改革手段,建立完善消除薄弱村信息数据库,强化薄弱村转化指标动态监测,做到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村、消薄成效逐一精准,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并随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目标“水涨船高”,进一步明晰政策目标,逐一破解用地指标难以落实,一些项目补助资金有限,村配套筹资困难等问题,以政策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筹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库”,按照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及配套、物业经济、企业生产经营实体、生产或中介服务、新经济等条分缕析,精心謀划项目管理运行、项目收益、利益联结机制、资产保值增值实施前景。

第二步,规范管理,盘活存量。依托集体房屋、山林土地、山塘水库等现有家底,以“三资”规范化管理为目标,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创新,实现存量村级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结合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长“一肩挑”,全面修订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等,如针对村级合同管理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租赁最低价、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合同期限等,对存在低价、长期、不规范等合同进行修订、完善,收缴拖欠承包款项,对承包合同到期的按要求重新签订承包合同。2021年,衢州通过开展不规范合同管理专项治理行动促进村集体增收156.11万元。要加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农村产权公共交易做大做强。过去,不少村集体资产资源租赁价格较大,一个大水库年承包费用甚至低至千元之内,合同一签50年以上。若将集体资产资源变成产品,放置农村产权公共交易平台,增资效果明显。如K区衢化街道将上祝村闲置的29.6亩土地租赁权上挂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以1.5万元/亩起拍,经过27轮竞价,最终以2.7万元/亩成交,溢价率达180%,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3.8万元。2021年1~4月衢化街道的产权平台交易额达1474.38万元。又如,k县27个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的村中有7个村主要依赖宅基地选位费,占比达25.93%。通过公开竞价,提高资源效益,中村乡曹门村4块宅基地,底价40万元,成交价86.7万元;其中1号地块40.1万元,溢价率达301%;长虹乡芳村村5块宅基地,底价81万元,成交价95.42万元,溢价率达17.81%。要借助“两山银行”实现生态价值转化。C县“两山银行”成立并实体化运作以来,累计转化资源总量超3.5亿元,发放生态贷2.1亿元,撬动投资资金19.6亿元,带动176个行政村增收1700余万元。

第三步,飞地抱团,做优增量。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村分田单干后,很多村子除去公共设施,几乎没有任何家底,村集体经济被称为“薄弱村”“空壳村”。物业经济作为最可靠的资产,要成为突破性抓手,大力发展。要全面推行“村村有物业”,鼓励县域内村集体开展组团、联盟、联合等“飞地”抱团发展模式,通过共建生产项目、优势资源互补等方式,破解山区、库区资源不足等问题。搭建县级优质发展平台,加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政策倾斜,对符合产值、税收等条件且运营情况较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享受与小微企业发展同等优惠的土地、贷款等相关政策。如K区通过谋划“1+15”强村带弱村抱团项目,在花园街道上洋村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打造村级物业联盟,通过整合政策资金资源,联合15个薄弱村共同建设“1+15”强村带弱村小微创业园,总投资3090万元,建成后可带动15个经营性收入薄弱村每年增收7.5万元,上洋村自身经营性收入年增长50万元。又如,C县“三塘”(黄塘、达塘、郭塘)联盟,以兴村治村共同体为载体,村村抱团协作,推进风景连片、资源联合、产业联盟、服务联动,村集体经济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实现“1+1>2”的效果。

第四步,村庄经营,多元发展。以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挖掘整合各村差异化资源要素,采取集体资金、村民以山水林田湖资源入股等方式,统一开发现代农业产业、休闲旅游等项目,共同发展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如,利用水电、矿产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或村企联建创办实体;利用旅游资源创办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度假村等实体;利用农林资源,带动农户、联合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办公用房、厂房(机器设备)、会堂、祠堂、废弃学校等闲置资产,可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公开招投标等形式盘活。要培育强村公司,鼓励乡贤成为“产业领头人”,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村庄。C县徐村乡贤与村集体合作成立盛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紫薇花海等产业项目,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推广乡贤引领、“资源+现金+技术”入股,村村联合、资本合作等股份合作模式。在公司兜底土地流转费的基础上,村集体享有40%的收益权,成为助推乡村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第五步,村企分开,资本运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村集体经济发展最终要走市场化,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村、企、村干部收益分配要剥离,尽快构建村级财政保障机制,便于村级组织运转和公共服务支出。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从行政推动向多元化市场经营转变。如C县金源村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通过面向社会招引运营商,将村落资源与专业的运营团队开展合作,从整村旅游运营的角度出发,让专业的人来经营村庄,实现乡村与市场的结合,将村落景區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美丽村庄化身美丽经济。通过引进腾云公司租下当地农户闲置空房和古民居,聘请当地村民担任民宿管家;村集体和村民(民房)作为原始资源入股,交给专门的旅游公司运营,实现村民互助、产业互利。金源村“腾云.旅游根据地”项目开创“品牌引领、联村联户、整村打造、管家服务、公司运营”新运营方式,政府、投资商、村集体、村民等各就各位,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定位”,村级组织在运营工作业务上不干涉、不参与经营管理,主要协助并保障客商在村落顺利开展运营工作;投资商是市场的主体,在美丽乡村领头孕育“美丽经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此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纲要》,明确各级政府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投入机制和目标任务,制定财政、项目、人才、金融等政策支持方案;在各级“一把手”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提高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分值比重。要加强市县乡各级政府农村经济合作社机构工作人员力量,尤其是乡镇要配备1~2名“消薄”专职指导员,行政村也要有专人负责,以帮扶项目为牵引,敦促职能部门抓落实、帮扶企业抓实施。要进一步完善“消薄”常态督导、全程跟踪机制,适时推动相关扶持政策渐进式有梯度,防范重新“返薄”风险,激励一部分村从“消薄”转向“强村”。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市场主体地位,完善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加快发展地区总体上还是面临着经济体量小、底子薄、财力弱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衢州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案例告诉我们:以产业发展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农村居民共同富裕,势在必行。村集体经济必须只有强了,才有实力更好地(治村兴村)为村里、为村民办实事,谋福利;加快发展地区必须要聚力共同富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使之真正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动能;村集体必须要在一个有情怀的村“领头雁”引领一个好的村级领导班子,加快把不足化为跨越赶超的动力,尽心尽力谋划集体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每年的大幅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用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

[2]高轶鹏.探索发展路径 壮大集体经济[N].平顶山日报,2022-04-12(003).

[3]白雪娇.有机聚合和均衡聚合: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要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40-45.

[4]董文静.乡村振兴视域下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以S省五个村庄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20.

[5]周玲娟,崔建华,赵豪清.浙江的“小岗村”[J].今日浙江,1998(Z2):22.

[6]王宝珠,王利云.聚合与控制:实现乡村振兴的要素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20(05):163-168.

(作者单位:中共常山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碳中和愿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