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2-05-30吴德兴

文理导航 2022年33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双减政策

吴德兴

【摘  要】“双减”政策的提出,关系教育改革,更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现社会之需和教育目的相匹配的重大决策。本文从“双减”政策的提出背景和精神内涵出发,分析了“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并就问题一一提出了减负增效提质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语文阅读;减负增效提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减负提质增效的重要性,及时更新观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保持理性头脑,追求教学中学生深度学习,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双减”政策提出的背景及其精神内涵

(一)“双减”政策的提出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综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倒逼着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但是教育改革进行中仍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一方面,学校、家长、学生都在强调智力发展,重视学科成绩,短视化、功利化情形严重,而且为了追求学科成绩理想化,一些学校的作业管理不完善,学生承担着巨大的作业负担和学业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学生唯成绩论,催生了社会培训机构的疯狂生长,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为了自身利益,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制造教育焦虑,“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教育生态让“内卷”成为了学生的常态化学习方式,背离了义务教育的本质,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全方位“双减”政策,旨在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引导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双减”政策的精神内涵

首先,“双减”的首要任务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作业总量、作业时长双双缩减,从表面上看减的是学生负担,但从深层次看,是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生态纠偏和生态改革。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精准发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学好。在课下时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确立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其次,“双减”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打破“教育内卷”,让社会、家庭的教育观念回归理性。校外培训的降温,从表面看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让校外培训真正成为校内教育的生态互补,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从深层次看,规范校外培训让家长能够理智看待和思考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公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体现出了义务教育的普适性和独特性,有助于每一个学生追逐自己的梦想,推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問题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未能统一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依照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但由于语文教师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割裂三维目标,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完篇章内容后,要对文章的感情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态度,学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重点放到阅读知识点掌握上,就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成绩有一个大的提升。虽然在教学的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进行升华,但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把阅读文本的情感内涵直接告知学生,没有让学生去思考、表达、讨论。而且感情升华也多见套路,如秋天一定是悲秋思乡,动物一定是喜爱,梅兰竹菊一定是高尚。这样的套路升华感情,学生没有读懂文章,却从经验中简单猜知文章表达的情绪,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人文性的体验、审美教育的发展都无法有效保证。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不大,对话教学流于表面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虽有认识,但由于教学任务、教学进度的观念太固执,教师害怕放手,害怕学生不能解读文本,于是虽然采用了对话教学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但仍然没有脱离满堂灌的范畴,于是出现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情景。一般情况下,教师按照自身的阅读理解,把能想到的问题一个个罗列出来,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一步步阅读然后进入预设的答案中,学生忙于在阅读文本内找到“标准答案”,缺少了思考和理解,更谈不上教学生成。

(三)新型学习方式没有成为普遍行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学生的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的。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不能单靠教师的单方面讲授,更多地要依靠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不断感受、不断体验、不断积累,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新型学习方式,推动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道路上前进。但实际情况却是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长期影响下,也开始使用相同的套路来完成学习任务。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教师创新不足,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单纯地跟随教师的思路来掌握必要的文本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不足,从而让阅读学习内驱力不足,缺少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因素,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赶着教学进度,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力差

阅读需要大量的关联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所阅读的文本内容,感受所阅读的文本情感,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自制力差,需要教师和家长及时监督。但实际情况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不能达成一致。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做到学习效率高,不过在家庭中学习效率会急速下降。语文学科的积累只靠在校期间是不能完成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而小学生学习能力差,又反过来制约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五)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良好的专业素养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观念更新也要追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师也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思考、去创造,学生的思维越活对教师的要求越高,但部分教师每天忙于教学、改作业和一些其他教学事务,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去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淀文化,到最后也只能逐渐放弃新型教学方式,重新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行为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既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也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减负增效提质策略

(一)首抓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首先,学校要提供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良好平台,建立校本研讨和培训制度,聘请教育前沿理论思想专家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重视网络的力量,打造开放式交流平台,加强个体教师、群体教师之间的学习,为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提供更多的方案。其次,学校要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制定进步目标,力求目标详实,可操作性强。引导教师把目标细化,利用年度奖励激励教师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最后,教师自身要养成勤于反思,坚持学习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到那些可以提高的地方,客观评价并记录下来,及时修补自己的教学短处。找到教学短处后,教师要坚持学习,获得新知识、新理论,弥补自身的教学短板。

(二)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

首先,要填充知识空缺,打下知识体系构建基础。教师要借助适当的语言环境,唤起学生的旧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旧知展现出来;其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让不同的观点在学生之间产生碰撞,让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经验更加充足。学生观点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整理到旧知思维导图中;最后,实践出真知,当学生的新观点整理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借助阅读实践的机会检验自己的观点。

(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多提问题,多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打开教材,激发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求知点,这些求知点的设置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需要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探究,這需要教师既了解学生的认知,又吃准吃透教材。再次,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展现阅读文本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熏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进行迁移,通过学习到的句式、文字来抓住生活中的内容进行仿写。最后,教师在备课中要多准备几种阅读方法,小学生更喜欢直观形象的阅读方法,但他们的兴趣持久性差,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看视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

(四)开展有效的、多元的对话

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既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还包含了学生与阅读文本的对话,更应该有学生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对话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发展学生的高阶阅读思维。

教师要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挑战性。一堂提质增效的阅读教学课,意味着教师要整体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明确问题的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准备中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还需要进行预估预设生成,只有在详细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阅读教学中的预设生成,才能有把握去应对突发生成的情况。当然,问题设计得简单易懂、方向明确,才能引导学生的阅读探究方向,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既要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又要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觉到问题具有挑战性,需要充分思考才能得到答案。教师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及时鼓励学生回答,让学生有勇气、有动力进行下一次思考和回答。

(五)创设环境,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固然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但更应该去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人文的感悟,特别要去揣摩分析文本作者如何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只有如此才能还原阅读课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关注内容的同时关注形式。关注内容,就要拓展内容,通过课文去拓展人物形象、故事背景等;关注形式就要把人文教育融合于教学中,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四、结束语

“双减”是形式,是教育改革的外在表现,减负增效提质才是教育改革的本质。语文阅读在“双减”政策下的教学更应该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阅读方法,更应该学会阅读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双减”的目的和意义[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8):3.

[2]吴浩.“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后进生阅读素养提升探究[J].教育界,2021(49):3.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