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30王婧璟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生活化

王婧璟

摘要:美术隶属于艺术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观察、体验生活,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提高美术鉴赏与创造创新水平,成为全面性的美术人才。美术是小学教育学科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步骤地授课,围绕生活,鼓励学生搜集素材,绘制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美术成为基础“美育”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要精细化设计统筹,组织作品鉴赏、图画绘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鼓励学生感受生活之美,从生活中取材。基于生活化视角,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美术融于其他学科,帮助学生掌握完备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美术核心素养。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调整教学计划,重置美术活动,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1    生活化教学实质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习知识的另一途径。通过系统化的美术学习,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文化色彩的多元性,认识美术的艺术特征,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近年来,小学美术课程内容朝着系统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艺术教育的重点规划板块,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根本途径。美术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以情感为基点,组织各类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为艺术体系的组成之一,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学工作必须从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学会观察周边人、物、事,深刻地体会感悟,将生活经验与审美有机结合,从而进行“美”的二次创造,这也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质,符合新课程改革目标。

2    小学生活化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生活是教育教学的基础,生活化是小学美术教学未来发展的根本走向。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准确把握生活元素,抓住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进行美术创作,将现实素材带入作品当中,增添美术作品的生活色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考虑到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可以主动将美术课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创建丰富多彩的美术情境,开展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依托生活,大胆发挥想象力,根据生活背景,将美术生活化、艺术化,真正实现现代化教育。目前,很多学校、教师、家长都不重视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甚至禁止孩子学习基础学科之外的科目,严重阻碍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积极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课堂情境,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优势,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最大化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基于此,采取生活化教学手段,能够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化教育背景下,成绩并不是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将美术学科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评定维度,为学生创办个人展示平台,发挥其创造性。小学是学生思想性格塑造的关键期,生活化教学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从而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积极主动探寻新知识,强化综合素质。

3    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作用

美术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具有辅助作用。美术学科涵盖多个板块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规划,遵循新课改原则,优化传统授课模式,改良课程形式,创建具有个性化的美术课堂。美术教学如果没有紧密联系生活,那么美术创作会变得生硬,缺乏美感。因此,教师要找到连接美术与生活的点,引领学生观察、分析、表现生活,锻炼想象力、创作力、审美力,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生活是美术创作素材的来源,中小学生应当学会调动全身感官,主动探寻周边的人、事、物,从而为美术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小学生身心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自我认知还是以行动为主,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发展,积累经验,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的探究。在环境的刺激带动下,以生活为主题,将熟悉的事物以美术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身心特征。在新时期,传统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合时宜,如果单纯傳授绘画技法,进行基本功训练,不能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美术知识点,因为缺乏生活体验,很难创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所以,教师要从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联合兴趣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最大化发挥美育的作用,这也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关键。

4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美术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基本途径;同时,对锻炼学生动手制作、树立良好品德、实现全面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近年来,伴随教育体制的进一步革新,小学美术教学方式有很大改进;然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美术活动的推进,下面逐一分析。第一,美术教学授课模式固化,形式单一。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临摹作画、理论讲解、作品展览鉴赏,以及示范性教学,长期引用这一教学结构,学生的参与兴趣会逐渐下降。美术课程是一个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学科,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满足学生需求,拓展授课内容,增加野外写生,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素材;或者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接触多种类型的作品,丰富美术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尽管每个小学都开设了美术课,但形式化严重,师生没有全身心投入,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案缺乏针对性,没有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基础能力,当内容难度不断增加时,部分学生很难跟上进度,继而渐行渐远,感到疲惫,最终失去自主性。第三,美术教材知识内容少,只有水彩、作品欣赏,有很大局限性,很难刺激学生感官,脱离了现实生活,教学质量也直线下降。基于此,教师要多增添新鲜元素,如色彩美学、油画、素描等,着重训练学生基本功和审美能力,改变教学路径,打破束缚,形成新型教学体系。第四,过度追求技法和真实性,缺少鲜明的个性化色彩。美术是一个双向创作的过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的情感、想象,尊重学生的成果。但是,现在部分教师都将重点放在绘画技法和真实性表达层面,以“相似性”评判学生作品的优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偏离了美育教学目标。第五,教学评价不够合理,教师经常以自身感受对学生作品内容做出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使其失去信心和动力。加之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没有进行严格要求,学生会产生懈怠心理,进而影响学习的有效性。第六,美术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贴合,导致教学成效降低。总之,小学美术教师要深层次探究潜在的教学问题,从实际出发,以生活化视角来组织活动,强化学生兴趣,促进艺术表达与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5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具体措施

5.1明确美术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根据新课改要求,中小学要重视美育的重要作用,这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主要方式。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美术只是一门艺术课程,让孩子学习纯粹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只有提高学科成绩才是重中之重。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还需结合其他艺术类课程,打破固化的教学理念,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块,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美术与生活是一个有机体,两者相互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指引学生从生活出发,主动探寻美、发现美,这也是美术创作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一些中小学并没有明确美术教学的目标,具有盲目性。在课堂上,教师只会传授基础性的绘画技巧,实践活动方面的安排很少,导致学生的学习面较窄,社会适应能力差。因此,教师要明确授课目标,确立生活化视角,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艺术美。

例如,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教师要最大化还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感知,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小学二年级“茂密的花”章节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中搜集不同品种的花,以图片和短视频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欣赏绽放的花朵。在直观化的观察下,学生了解了各种花朵的特点,并进行现场绘制;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辅助学生创作。在教授“太阳”篇章时,则可以组织学生在户外观察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状态,如初升的太阳和傍晚的太阳都呈火红色。或者,教师可以搜集不同季节“太阳”的纪录片视频,激发学生的表现和描述热情,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大胆创作。将生活引入美术课堂,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了自我潜能,达到了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

5.2举办创作活动,进行小组比拼

近年来,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美术逐渐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性人才的关键。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精细化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形式、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增强课堂灵动性。基于美育教学环境,中小学校要正确认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从艺术领域来说,艺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活,否则艺术创作将没有思想和灵魂,无法引起观者共鸣。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理解美育的内涵,勇于创新、巧妙设计,推出个性化的授课模式,搭建展示平台,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意识以及欣赏美的能力,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

5.3提供学习平台,丰富生活体验

美术源于现实生活,又通过生活来表现。美术创作是对生活的探索和思考。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艺术审美能力,就要从生活化视角出发,设置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創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在课外活动中感受美术的独特魅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将教材理论融入社会生活,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有步骤地教学,深化理解,提高创新能力。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现在有很多教师、家长都不重视美术教育,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班级名次,长期沉浸在语、数、外等学科,使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逐渐削弱,审美能力培养受阻。此外,部分中小学美术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完善,没有专门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不利于对学生审美思维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校要把握这些问题要点,不断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引领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美,制定生活化教学机制,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5.4创新教学方式,摒弃滞后教学

美术是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与生活密切相连,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艺术、体育类学科是副科,没有作用。为了避免美术教学工作形式化,教师要加强教学实践,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活为媒介展开教学,实现美术学科的生活化。同时,要向学生展示生活素材,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感受生活之美,实现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理念滞后、教师因循守旧、不懂得创新教学方式等。这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创新想法和欲望,继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改变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促使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创作出精彩的美术作品。

例如,在教授“剪窗花”一课时,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访问一些民间手工艺者,去搜集各种类型的窗花,如“喜字、福字、玫瑰、兔子、老虎”等,当然,学生也可以从“网络视频”中学习一些剪窗花的技法,一步步练习,最终做到熟能生巧。又如,在学习“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时,在翻阅完课本后,按照要求搜集材料,如包装纸、纽扣、图钉、塑料袋、卷纸筒等。而后,教师布置作业,利用这些材料,发挥想象,制作一个“家庭装饰品”。或者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美术日记,将每天的生活经历绘制在日记本中,可以是校园、朋友、家人等,利用这些元素再现生活情境,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6    结语

美术创作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要取材于生活,以自身为基础,将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来表现。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家长都要重视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我探究、体验,努力成为一个艺术人才。

基于新课改背景,美术课程逐渐成为重点学科。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创造与感受力,教师要将美术生活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挖掘自身潜能。传统美术教学是“板书绘画、图册讲解”,这一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美术与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可组织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事物的变化,深入体验感悟,提高美术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华英.聚焦核心素养 发现生活之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 女人坊,2021(11):7.

[2]吴景晖.聚焦核心素养 发现生活之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新智慧,2021(13):59-60.

[3]章晓丹.打开生活之窗,徜徉多彩课堂——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J].读与写,2021(6):226.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