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坊模式下的文学翻译教学研究

2022-05-30闫欣

文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高校MTI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文学翻译”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探讨如何在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教学中,依托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翻译任务,在交互式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自主建构意识、双语语言功底、翻译实践水平、翻译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从不同维度有效彰显文学翻译工作坊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文学翻译 工作坊模式 教學研究

翻译作为我国高校翻译专业研究生(MTI)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现状和对策研究引起学界的积极关注和深入探讨(柴明颎,2010;王克非、秦洪武,2015;张文鹤、文军,2017;王华树等,2018;王华树,2021)。教学的根基和实施起源于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通过翻译理论普及和技巧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练习翻译,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落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翻译人才既需要成为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完善的“通才”,也需要成为能够深耕某些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领域 的“专才”。(贾文键,2021)因而,翻译教学强调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预期成果。

作为MTI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应当以国家、行业和社会需求为依托,制定符合新时代的核心学习目标,明确课程的重难点是什么?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遴选什么翻译内容和素材能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思辨能力、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笔者认为在新文科教育理念下,学科之间的交融互补势在必得,翻译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引导,自主、合作、互动的工作坊模式,并依托具体不同文学材料翻译任务,在交互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翻译技术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功底、翻译实践能力、翻译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将翻译知识的传授、翻译技能的培养和育人教育有效融合。将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入到翻译教育的各层面,促使翻译专业课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专业学习与育人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真正体现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查明建,2021)

一.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

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是“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Gentzler,1993),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构建者(姜雪,2014),教学应该关注师生互动和教学情境,运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同伴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来进行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建构。

翻译工作坊不是对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听课,而是学生会按照翻译任务被分成不同合作小组,每组所有的人员会分配到不同任务,在教师的统筹下,小组成员模拟真实的翻译过程,通过小组各成员之间及各小组间的相互探讨与协作,合作完成教师指定的翻译实践任务。其核心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合作互助型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团队小组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任务的讲解和分析。

2.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作为新型课堂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应从课前、课堂和课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工作坊的实践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小组成员通过前期准备、搜寻资料、讨论分析、撰写拟稿、修改润色和确定终稿来完成一项翻译任务,整个过程锻炼了成员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翻译的流程和基本的职业素养。

3.课堂教学中贯穿着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综合点评。展开评价就是提升学生分析和评估译文质量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明确翻译过程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翻译实践和自主进行实践探究的能力。这种合作式的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个体探索和互动分享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育人功能在翻译工作坊中的体现

革新MTI研究生翻译类课程传统的“灌输式”、“重理论轻实践”和“重教学轻育人”的教学理念,需要将“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结果导向”的新理念融入课程建设,教学要与翻译行业的发展积极互动,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时俱进。在课程内容方面,紧跟时代步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让学生有效传播本土智慧,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教学设计

为进一步将工作坊教学模式与育人教育有效结合,应用于实际翻译课堂,笔者对“文学翻译”进行了如下的基本教学设计。

1.课程内容

本课程全部是在工作坊模式下进行实训实践+译文讲解,不再从上而下进行翻译理论和练习的讲授。课堂现场翻译,译前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文本背景知识和文本特点查询,译中翻译形式多样化,译后小组形式自由讨论和修改译文,最后师生探讨确定终稿。

“文学翻译”课程在建设中,将选取最新的中英文文章素材,注重遴选蕴含思政理念、体现正能量、积极上进和有助于学生思政教育的材料,来构成教材中的翻译案例。教学内容主要选取不同体裁文学文本材料,篇幅适中,两个课时内能完成初稿,内容包括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儿童文学和新闻文学等模块。不同的模块内容中都蕴含有不同的思政元素。

譬如,散文翻译主题模块,摘选的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将本文转化为英语文本之前,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原文的语言、查询作者生平、了解写作背景、探讨文章思想、确定译文文体风格。在这些翻译前的准备中,学生重温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事件,体会了作者抒发的情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思想,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育人教育,尤其是作者通过父亲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做人要像花生一样朴实有用,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潜移默化的教导。

又如,小说翻译主题模块,摘选的是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回的著名选段“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吸纳了中国文学的各种形式,像诗、词、赋,调动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像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因此,学生在进行此次翻译任务完成之中,需要认真阅读第四回的前后内容,摸清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和原文语言特点,注意小说的人物特点和艺术风格,翻译中遣词造句要各具特色,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身份等,这样的翻译任务,不仅仅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是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再如,新闻文学翻译属于广义范畴内的文学翻译。在这个模块翻译实践训练中,会让学生翻译近期我国领导人在国内外重要场合的大会主旨演讲内容,让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心时事,关注国家的发展。比如,曾经让学生团队合作,在课堂上翻译了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主旨发言“携手抗疫,共克时艰”(Working Together to Defeat the COVID-19 Outbreak),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认真阅读和学习原文、提炼要点和翻译难点、合作完成最终译文。这次翻译实践活动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中,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国情国策和原则方针,提高学生关心时政,学习并贯彻国家领导人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2.学生情况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MTI)一年级学生,以一个班级20人为例,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组4人,指定一位组长。学生们经过本科阶段语言基础夯实和翻译理论类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翻译理论与技巧,能够更迅速、更科学地进入这门课程的学习。

3.实践场地

本课程设计中,授课场地是语言实训实验室,配备安装了翻译软件的计算机、多媒体设施、互联网、展示大屏等,可以满足师生探讨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信息资料检索、实践报告与演示的需要,能够储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成果。

(二)教学实施

根据基本教学设计,本课程实施内容如下:

1.翻译任务

翻译内容共计5个模块,模块主题内容包括经典散文,古典小说,中外戏剧,中西诗歌,儿童文学和新闻文学等模块。每个模块前两个课时是实践环节,教师当堂布置一篇文本的翻译任务,学生拿到原文并进行阅读之后,根据文章主旨内容和文体特点,利用互联网工具,查看文本的背景特点、专业知识和翻译方法。

2.课堂实践

学生在教室现场开始翻译,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查词、翻译、润色和审校,整个过程允许使用手机、计算机等各类翻译工具来搜索和查询资料。在词汇查询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翻译习惯,多方位从知名英汉双解词典中查询和确认词义,也可以通过网络上权威的术语数据库,来确定专业词汇。在长难句翻译之中,可以运用百度翻译、谷歌翻译和必应翻译等,协助自己进行前期的计算机辅助预翻译,接着进行人工修改和润色,或是利用译后编辑工具(MTPE),进行译文的改善。

3.团队协作

每两周完成一个主题模块的任务,各小组从组员分工、前期准备、查找资料、问题讨论、翻译初稿、译稿分析、译稿修改、译稿润色到最后的反馈总结,必须分工明确,团队合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翻译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4.展示点评

每个模块的后两个课时是工作坊交流讲解环节,各主题模块的代表小组通过课下准备PPT来进行课堂展示讨论,主要围绕本团队小组的译文终稿、翻译步骤、翻译问题、解决方案、经验体会以及悬而未决的问题等方面来投屏展示。其他小组参与探讨交流和评论代表小组的翻译作品。在翻译工作坊教学中,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是学生对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是翻译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指标。

5.考核侧重

在教学的考核阶段,教师会把平时表现成绩比重大幅度提高,按照小组团队给分,而非个人。小组平时课堂的积极参与,翻译练习训练和PPT讲评展示要占取50%的比例,甚至更高,旨在鼓励每个学生和自己团队小组重视过程学习,重视合作学习,在团队互助的翻译实践中练就出真本事,掌握真技巧,提升真能力。

(三)教学评估

根据工作坊教学模式与优秀文学内容结合的课堂设计,笔者一直关注每个小组学生的表现,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座谈,了解他们的翻译过程、翻译速度、译稿质量、收获感悟以及团队配合等。在每次工作坊的译文讲解之前,通过座谈的形式,要求每个小组的代表成员,谈谈自己小组翻译中的体会感触。

座谈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在翻译阶段,面对不同的文学文本,学生在深度阅读学习之后,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分工,包括查询文学文本的作者生平、了解写作背景、探讨文章寓意、确定译文文体风格、进行翻译实践、译文同行互评和提出修改建议。

在课堂观察中,能够看出学生的翻译实践分为修改阶段和考核展示阶段。修改阶段,学生互相切磋交流,展开讨论,查阅网络和文献方法来查询和验证,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搜商能力,也从文本的深度学习中的体会到了家国情怀、历史事件、国情国策。展示阶段,工作坊的模式使每个小组翻译团队在翻译实践中和翻译展示讲评中,配合默契,形成团队精神。

最后,在翻译期末考试当中,学生面对篇幅长的文本材料,不再紧张,其翻译速度明显提升,翻译质量稳中提高。学生得益这种工作坊教学模式中的“自主翻译、自由讨论、借助网络、同伴互评、共同修改”的合作方式,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效果,提高翻译职业素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社会对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对策研究需要不断地深入进行。作为一门传统但对语言文化要求很高的课程,文学翻译课需要积极采用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摈弃形式主义和照本宣科的授课方法,翻译内容遴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典文学作品,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让学生在训练语言素养之外,感悟文学文本中体现的精神。同时,在翻译实践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帮助,更是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懂得团队互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翻译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升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 1993.

[2]Quahck.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6.

[3]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 2010(1):54-56.

[4]贾文键.发挥翻译专业特色,谋划翻译课程思政——翻译本硕专业课程思政的北外实践[J].中国翻译,2021(5):65-69.

[5]姜雪.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全新内涵和更新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32-136.

[6]王华树、李德凤、李丽青.翻译专业硕士(MTI)翻译技术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18(3):76-82.

[7]王华树.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育技术研究: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21(3):84-88

[8]王克非,秦洪武.论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763-772,801.

[9]查明建.以课程思政引领翻译专业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中国翻译,2021(5):77-80

[10]张文鹤、文军.国外翻译教学研究:热点、趋势与启示[J].外语界,2017(1):46-54.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JK0360);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學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ND0641)部分成果;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B202115)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闫欣,西安邮电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浅议许渊冲之文学翻译理论
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问题与对策
文学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流失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