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心大剧场”:实体剧场中衍生的德育理念

2022-05-30姚梅潘越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6期

姚梅 潘越

摘要: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依然面临困境,“童心大剧场”是顺势而为的产物:顺学校发展之势,顺儿童身心之势,顺儿童生活之势,顺校园空间之势。“童心大剧场”带来了德育理念之变:变“单一场景育人”为“全场景育人”,变“活动育人”为“沉浸式育人”,变“学校孤立育人”为“家校社协同育人”。

关键词:“童心大剧场”;实体剧场;德育理念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日益受到重视,德育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然而,时代的高速发展、生活环境的日新月异,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戰,使得当前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些困境。

(一)“浅参与”:学生行为与认知脱节

通过曰常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里、在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中,会表现出对道德教育理论的认同感。可是,当真的面临道德两难问题时,他们又会产生与认知相悖的行为。表面上看,学生在课堂和活动中受到了“教育”,但在具体行动中,这些所谓的“教育”又被抛诸脑后了。

(二)“远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分离

德育课上,学生的代入感并不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且不论教材提供的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作为中间桥梁的教师也未能结合学生实际,吸引他们完全投入,无法使其产生自发向上的道德情感,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德育工作,自然是低效的。

(三)“少联动”:德育工作与学科割裂

一些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就是班主任的事,只在班会课上进行,学科教师只需负责管理好学生的成绩。这样“重学业、轻育德”的观念在一些学校普遍存在,使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呈现泾渭分明之状。但显然,德育工作不可能与学科教学完全割裂,很多学科知识中含有非常宝贵的德育内容,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童心大剧场”是顺势而为的产物

“童心大剧场”前身是名为“学艺会”的戏剧社,旨在以戏剧表演的形式促进儿童教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童心大剧场”逐渐演化为德育工作的一种场域。如今,“童心大剧场”已不仅是一个实体剧场,更是我们为突破当前的德育困境提出的一种理念,其产生与发展是顺势而为的。

(一)顺学校发展之势

如何在“儿童在场”的情况下开展德育工作,是研究的重心。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南师大附小”)的百年校史中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德育经验?回望历史,我们发现,早在20世纪建校初期,在校长俞子夷先生的倡议下,就有了名为“学艺会”的戏剧社。《一个学校的十年努力纪》一书中再现了学生在“学艺会”中通过表演感悟生活、认识世界的景象。

这种“以戏剧的形式进行儿童教育”的方式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于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积累和增添经验,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其重点在于学生的,“全参与”,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了解所学知识,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顺儿童身心之势

基于戏剧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我们决定打造一个适切的,,平台”,让学生站在平台中央,通过喜闻乐见的戏剧活动提升品格。“童心大剧场”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先在校园内搭建了一个实体剧场,然后引导学生自主组建各级各类剧社,形成多维的剧社体系。一个剧社就是一个创作团队,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选择剧本编写、角色分担、舞台演绎、表演指导、道具制作、背景设计等,各展其能。各剧社在班级招募小演员,要求全员参与,并由教师和家长共同担任总导演,组织小演员排演儿童剧。最后,从三个层面开展剧社展演,分别是班级展演、级部展演和校级展演,教师、学生、家长、专业人士共同评选出人气剧目。

“童心大剧场”的打造,创造了有利于学生亲身实践、尝试选择和参与体验的机会,使其在身心自由的环境里,通过身体力行的劳作深化认知。在排剧、演剧、看剧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能够以认知反思行动,最终促进道德情感的丰富、道德意志的坚定和道德能力的提升。

(三)顺儿童生活之势

儿童的剧目,儿童出演、儿童创作。“童心大剧场”中的剧本大多来自原创,剧本内容的选择和创作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所不同:一、二年级,挑选教材中有开发价值的内容,鼓励艺术组教师、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创编课本剧、童话剧、音乐剧等;三、四年级,结合校园生活、传统节日、名人典故等,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创编反映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家庭小戏剧、校园生活剧,或者改编传统小话剧等;五、六年级,融合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英语等学科知识,由学生自主创编德育剧、科普剧、英语剧等。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特别重视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天地,体验社会生活,反省自我得失。此外,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将“红豆荚志愿者行动”“访学营实践活动”中的精彩场景搬上舞台;鼓励学生看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看左邻右舍的人生百态,看大街小巷的社会风情……

“童心大剧场”的打造,为学生投入生活、拓展认知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创编剧本的过程,融合多种元素,打破了德育与学科之间的壁垒,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注入活力。

(四)顺校园空间之势

为了营造适合学生道德行走的文化场景,我们基于学生生活的场域,坚持立足儿童的视野来布景,让校园内外都成为派生出来的“童心大剧场”。每个班级建设属于自己的“表演台”,成为“童心大剧场”衍生出来的“分支机构”。整个校园也是一个“大剧场”,每一面墙都呈现出学生的道德愿景,展示出学生的道德追求;每一处景点都见证着学生的道德发展,展现出学校的道德传统;每一条规则都反映出学生的心声,回应师生的道德关切。

“童心大剧场”,成为一道隐形的标杆。学生以真实的身份,本色出演生活的角色,在自我品格提升的过程中,促进道德问题的自我发现和道德教育的自我实现。

三、“童心大剧场”带来的德育理念之变

(一)变“单一场景育人”为“全场景育人”“童心大剧场”理念渗透学生生活、学习的多个方面。校园环境的建设,以看得见的形式规范学生的言行;“童心大剧场”中上演的德育儿童剧,给学生提供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隐形基础和平台;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视角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塑造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他们打开体验大门。学生的生活是塑造其人格最真实的场景,所有的育人形式都应以学生为基点,在真实的场景中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德育工作,可以使学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自主成长权,重构他们的角色意识,将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悄然融入学生的成长进步之中。

(二)变“活动育人”为“沉浸式育人”

“童心大剧场”的打造,变活动育人为沉浸式育人:创设的情境来源于真实生活,亲切可感,吸引学生主动投入;突出体验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道德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促发生生、师生等多方的互动,解决他们的“真困境”。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自身的体验,所以德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格外关注体验环节,让学生沉浸其中,通过多感官的刺激,真正实现知识“人脑”更“人心”。只有这样,学生的“知”才能和“行”保持统一。

(三)变“学校孤立育人”为“家校社协同育人”

“童心大剧场”促进了多维协同共育。学校与家长携手,与剧社、文联、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大学等组织机构紧密合作,让学生在校园之内也能看到校外之景,更重要的是,丰富德育情境,拓展道德认知,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宽容和接纳、纯真和创意、合作与共赢、热情与智慧,也会反过来推动教师等成年人的发展,促进他们品格的提升。可以说,这是一种互动、互惠、互构、共生的协同育人过程,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既有的德育方式和组织形式,为德育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童心大剧场”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在校园及其他生活场域间,留下更多“爱的教育”的美好印迹。

参考文献:

[1]万代红.具身认知理论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探[J].甘肃教育,2021(24).

[2]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

[3]楊秋枫.场景学习视域下德育工作的实践与突破[J].江苏教育研究,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