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音乐剧教学设计路径探微

2022-05-30王丽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乐剧教学设计

王丽

[摘 要]音乐剧不同于其他的音乐表现形式,因为有情节、有人物,具有艺术性、创造性等特点,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音乐触动,能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要精选音乐剧内容、优化音乐剧组织、更新音乐剧形式、创新音乐剧训练、丰富音乐剧应用,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

[关键词]音乐剧;教学设计;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8-0035-03

小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行为举止也追求灵动性,富有极大的艺术潜力。音乐剧涵盖了各类艺术形式,教师可利用音乐剧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契机。音乐学科教学中引入音乐剧内容,教师需要展开创新探索,利用音乐剧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一、精选音乐剧内容,启动学生的音樂情结

音乐剧的表演是基于实际体验的,单单凭借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渗透。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生动且真实的情境,深化学生的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把音乐剧的内容渗入游戏活动中,这样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能让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音乐感知创造条件。

精选音乐剧内容,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优质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刺激。教师要做好内容筛选,从不同的渠道获取音乐剧素材,让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从而形成更多的音乐感知。如教学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的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了有关高山族的民歌知识。高山族的民歌分为四类,分别是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和叙事歌,而叙事歌是以故事和传说为基础来创作的。高山族的民歌大都欢快活泼,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基于高山族的传说,进行音乐剧的改编,撰写了简易的剧本。剧本是关于高山族和植物之间的故事:矮人和赛夏人两族人因为争夺山棕而引发激烈的斗争,赛夏人被矮人设下诅咒而险些灭族;剧情此时反转,赛夏人通过不断的努力,险胜矮人;但是他们担心矮人的灵魂会作祟,于是为了慰藉矮人,他们将传统的“丰收祭”改为“矮灵祭”。这样新颖的故事学生十分感兴趣,他们看过剧本后都纷纷举手想要获得表演机会。

教师创编的音乐剧内容十分精彩,台词不算很多,以歌曲演唱为主,包括合唱和独唱部分,结合部分对白、舞蹈,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获得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自然对表演投入了更强烈的情感。而音乐剧难度中等偏上,比较考验表演者的音乐表现能力,这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进步空间。可见,在音乐教学中精选音乐剧的内容,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触动学生的音乐情结。

二、优化音乐剧组织,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尚处于未定型的稚嫩时期,所以他们的思想可塑性较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音乐剧的影响下,学生会有强烈的代入感,与音乐剧中塑造的人物、环境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优化音乐剧的组织,做好情节编排、角色分配。教师首先要对情节进行适当优化,在不脱离原本剧情的基础上使其更加贴合学情,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然后在表演音乐剧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进行音乐剧的编排,让学生深刻感知音乐剧的核心思想,理解音乐剧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优化音乐剧组织,教师要从音乐剧的彩排训练角度展开,让学生自然进入音乐剧的创编演绎环节,在真切体验和感知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如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收之歌”的内容时,为了体现出农民伯伯劳作的不易,教师利用叶圣陶先生所创作的《稻草人》作为音乐剧的剧本。故事本身比较长,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音乐剧内容,教师缩短了故事的长度,保留重要的几个情节。和本课所学的《丰收之歌》不同,《稻草人》剧本的氛围完全相反,是比较深沉而苦闷的。教师选择了几段风格一致的歌曲,有学生唱的片段,也有作为背景音乐的片段。教师逐字逐句地为学生讲解剧本,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学生看起来一知半解,教师便更换视角,从剧中每个关键角色的角度出发,剖析角色的背景、性格、经历,并不断地渲染故事背景,把故事讲述得生动形象,让学生沉浸其中,对角色产生共情。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渐渐入戏,情绪也随之迸发出来。在表演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一起讨论剧情和角色,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询问对方的建议。在音乐剧的最后,所有角色进行合唱之时,有学生情到深处甚至抽泣起来,音乐剧的整体完成度非常高,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为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情感的角度进行教学切入更为合适。教师特意选择内容深刻、剧情深沉的剧本,通过渲染氛围、创设情境的组织形式,给予学生沉浸式的音乐剧体验,让学生产生共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得学生在音乐表演中倾注更多的感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更新音乐剧形式,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剧为音乐教学增添了乐趣,能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教师应创新音乐剧的形式,让音乐剧焕发新的活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失去新鲜感,不同形式的音乐剧能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激发其产生更多的音乐灵感。教师可以在音乐剧表演过程中加入即兴表演,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从音乐剧的各个环节出发,进行延伸表演;还可以模拟音乐剧剧场的演出形式,把教室变为舞台,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感。

音乐剧有很强的助学功能,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对其呈现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以提升教学适配性,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如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雨中交响”时,屋外天气晴朗。为了将学生引入雨中的情景,教师拉上了教室的窗帘,组织学生吹玻璃瓶、摇响鼓,模仿电闪雷鸣的下雨天。教师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雨滂沱的视频,配合闪电的特效,十分有暴风雨的意境。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剧《暴风雨前夕》的表演。剧本讲述了在夏天下午的暴风雨前夕,海洋中的生物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故事。教师提前查阅了海洋生物的资料,在剧本中增加了关于大海及海洋生物的知识,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也能学到丰富的海洋知识。学生抽签决定角色,角色有各种鱼、水母、珊瑚礁、海草等。学生自己用彩色卡纸制作角色头饰,或者用彩色笔画下角色形象装饰在胸前。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唱的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把表情和情绪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童话的氛围。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布景,中途穿插的科普知识也在合适的时机展示出来。在暴风雨席卷之后,学生的表演欲望还没有冷却,此时可以增加即兴表演环节,让学生尽情施展歌喉,通过自编自演的形式将剧情延续下去。

教师选取生动有趣的音乐剧剧本,在音乐剧表演中加入众多创新元素,为学生模拟出真实的舞台效果,并通过增加道具、增设环节、即兴演出等创新的形式给予学生良好的音乐体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四、创新音乐剧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学训练的形式往往缺乏新意,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一般音乐教学的侧重点会放在歌曲上,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致使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需求,无法衡量学生对音乐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教师应创新音乐剧训练形式。学生在传统的训练过程中容易感到乏味,产生懈怠,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死板的训练形式。在此情况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当下的学习状态,灵活制订与调整训练的计划和方案,让每个学生在能力范围内都能得到最充分的训练。在实际训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组员之间可以分享经验、查验训练效果等,这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训练的时效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创新音乐剧训练形式,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学生的训练基础进行把握,借助生活认知推出训练任务,促使学生在不同训练环节建立音乐学科认知。如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浪花里的歌”时,学生学唱课本中的外国童谣,表现出对异域童话故事的兴趣。于是,教师在选择音乐剧剧本时,采用国外十分经典的音乐剧《青鸟》。它十分适合使用管弦乐的形式进行表演,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几个声部的练习,要求做好声部之间的配合,练习完毕后再开始音乐剧的表演。《青鸟》的剧本很长,歌曲演唱环节比较多,角色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多。教师担任旁白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指引,利用旁白和角色之間的单独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剧情更加连贯。而且,旁白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为演出增添了不少异域风情。考虑到《青鸟》中的多声部特点,教师还对音乐剧的训练形式进行优化,使音乐剧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教师十分注重音乐剧的训练,按照学生的喜好选择音乐剧本。该剧本是多声部形式,演唱环节十分密集,角色间互动较多,与小学音乐教学的适配度很高。教师采取了分组训练的形式,先对各组学生进行细致的训练,再集合各组进行整体的训练。而教师自己也参与到音乐剧的表演中,引导和推进学生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音乐技巧。

五、丰富音乐剧应用,促使学生内化音乐

学生对音乐剧有特殊情结,不仅喜欢参与创编和演绎,还会主动地进行延伸应用,在生活中展开自然对接,在生活化学习过程中完成认知内化。在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音乐剧的演出活动中。为此,教师鼓励学生展开网络信息搜集,让学生借助网络进行演绎展示,这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触动,产生丰富的应用效果。

网络中音乐演绎的内容有很多,教师不妨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自行创编一些音乐剧本,自行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剧,然后借助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做展示,让更多人观看和聆听,以形成广泛互动,这样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如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山谷回响”时,教师推出音乐剧创编演绎活动:“自行设计音乐剧内容,组建表演团队,利用视频形式呈现表演实况,将相关视频投放到微信群中,大家进行互动交流,展开评价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展开具体操作,在成果展示环节,微信群里的互动气氛十分热烈。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交流,评选出精彩的音乐剧。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评价,为网络互动注入丰富动力。为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教师还鼓励一些学生家长参与到互动交流中,对学生的表演做点评。家长的参与,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心理触动,使其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教师推出音乐剧创编演绎活动,让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网络交流活动中,其学习调动作用十分丰富。小学生对网络应用很有感觉,教师的设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当然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互动,相比课堂互动带有虚拟的特点,在虚拟世界中学生能够放开胆量进行交流,其组织优势更为显著。音乐剧表现形式众多,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创新设计,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学生进入网络展示环节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组织和调度,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助力。

总而言之,音乐剧是一种新颖的音乐教学形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音乐剧的教学形式十分灵活,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音乐水平,做好教学环节的把控,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爱上音乐,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小学生对音乐剧有特殊情结,教师借助音乐剧展开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龚熠.让音乐童话剧步入学生心灵[J].小学教学研究,2019(24):18-20.

[2] 陈敏慧.小学音乐课堂中儿童音乐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中华少年,2016(14):200.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音乐剧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