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

2022-05-30沈佳辉

新校园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浪费行为习惯

沈佳辉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然而现如今,有不少学生存在虚荣、享乐、攀比、浪费等现象。怎样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当担负起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的重任,把勤俭节约的观念融入日常教育,把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为子女提供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在家把孩子捧为“小王子”“小公主”,孩子的需求家长也都会尽力去满足。正是由于此,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均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勤儉节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浪费现象,教师要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促进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谈话引导,启迪心灵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养成好习惯同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贵在持之以恒。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的契机,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在谈话引导的过程中跟学生谈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教育,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例如,如果发现学生有随意倾倒饭菜或其他浪费粮食的行为时,教师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交流,通过给他们播放小视频、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农民伯伯劳作时的辛苦以及秋收时的喜悦,使他们懂得衣食无忧的生活来之不易;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我国的粮食现状,让他们明白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粮食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他们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

二、榜样引领,言传身教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及理解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有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模仿教师或者同学。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可能会被学生模仿。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性格和品德的养成及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带头作用,从每件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勤俭节约、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白天教室没人时,及时将教室的灯关闭,粉笔用到捏不住时再扔等;吃饭时,根据自己的饭量盛饭菜,避免出现铺张浪费的情况。教师要时刻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光盘行动”,以光盘为荣,以浪费为耻,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说“不”。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家校共育,让“小手拉上大手”,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分子,背后关联的是整个家庭,学生在学校养成的爱惜粮食的好习惯可影响整个家庭。

三、故事启迪,感同身受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喜欢听教师讲历史、说故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给他们讲一讲大家所熟知的有关节俭的名人名言或者名人故事。如战国时期墨子曾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三国时期诸葛亮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赞美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历史名人名言是教育学生最好的资源。又比如通过《朱元璋“四菜一汤”》《司马光教子》《周总理的睡衣》《雷锋的旧袜子》等有关勤俭节约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从而树立节约意识。教师也可讲讲学生身边的例子,用身边真实的节俭故事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比自己平时的行为,查找自己身上有无铺张浪费的陋习,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不乱花钱、爱惜学习用品、节约粮食等良好行为习惯。

四、活动体验,感知艰辛

教师可结合课程,引导学生在社团等活动课上进行力所能及的实践劳动,让学生动手参与实践,体验劳动过程,感知劳动辛苦。如在农民伯伯麦收的时候,让学生去捡麦穗,从生活中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搜集废品,进行垃圾回收处理,把卖废品的钱攒起来,进行爱心捐款,培养学生的爱心;指导学生“变废为宝”,教学生将废旧的饮料瓶做成花瓶,旧毛巾用来当抹布擦地等。教师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节俭氛围,如开展“珍惜粮食从我做起”“节约在我身边”等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勤俭节约相关主题的演讲、表演,制作手抄报等活动。环境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劳动课布置勤俭节约的主题板报作业,在教室里张贴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等标语,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随手关灯、节约粮食等图示或标语,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要节约水电和粮食。这样的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家校通力,共同教育

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第一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前,他们的言行举止大多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及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中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寻求家长的配合和支持,通过家访、电访等方式积极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对家长灌输勤俭节约意识,利用家长与孩子特有的亲密关系及家长的权威性,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监督,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共同做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好习惯的工作。

在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有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家长要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打扮要适度,教育孩子要朴素、节俭,引导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食物、随意丢弃物品。如在外面用餐时点菜要适量,不能铺张浪费,不能摆阔气、讲排场,要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千万不能因为疼爱孩子而对孩子百依百顺,没有原则地一味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只有在勤俭节约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才能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将来能造就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家长还要给孩子树立勤劳的榜样,如每次吃完饭就将碗筷收拾好洗干净并放置整齐,衣服脏了及时清洗晾晒,这些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培养他们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浪费行为习惯
身边的传统美德
不浪费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浪费等于扔钱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