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志新:将手机游戏变害为利

2022-05-30陶继新

新校园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刚手机游戏班主任

陶继新

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一旦迷恋上手机,成绩下降几乎成了一个铁律。这个时候家长也多心急如焚,有的还会大动肝火,情绪失控,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如此一来,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衍生出更多问题。

而广西百色高级中学班主任黎志新老师,针对这一棘手难题,为焦虑不安的家长送去锦囊妙计的同时,也让孩子走上正途。

黎老师班内一个原本非常乖巧、学习成绩很好的男孩小刚(化名),春节期间用压岁钱买了一部手机,开学后学习成绩便持续下滑。小刚的妈妈焦虑不安,在探寻原因的时候发现,小刚常在夜间玩手机游戏,有时玩到深夜还“乐此不疲”。一气之下,这位妈妈对儿子痛斥一番,并将其手机没收。原本和谐的母子关系骤然恶化,矛盾升级,小刚不但不再主动与父母交流,甚至对父母的问话都爱搭不理。平时写完作业,他便独自发呆,神思恍惚。

暑假刚开始,小刚就向父母提出要求,让他们将手机交还给他,如不答应他就辍学。父母无奈,只好屈服。手机“完璧归赵”后,小刚从早到晚关在自己房间里玩游戏,父母敲他房门,他脸色难看,甚至暴怒;叫他吃饭,也多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匆匆吃过饭后,他看都不看父母一眼,便快速返回房间,继续他的“游戏王国之旅”。

这期间,小刚的父母几乎想尽了所有的办法,也没能奏效,亲子关系愈发紧张。儿子对游戏的热情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小刚妈妈无计可施,突然想到了小刚的班主任黎老师,她可是儿子崇拜的偶像、家长们信服的好班主任啊!她马上赶到学校,见到黎老師,倾诉了儿子迷恋手机及自己备受困扰的情况。

此前,黎老师就高度关注高中生迷恋手机的问题,她不但搜集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而且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了不少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黎老师听完小刚妈妈的倾诉,安抚她尽快平复心情,和她交谈起来。

黎老师先是举了两个因孩子迷恋手机家长处理不当而矛盾激化酿成悲剧的例子,说明越是在这个时候,父母越要冷静。对孩子所有的“制裁”,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父母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会让孩子心服口服,最终回归常态。

黎老师告诉这位妈妈,当务之急是重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此,父母绝对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要从自身寻找原因。黎老师直言不讳而又充满善意地说道:“一个没有自制力的男孩一旦有了手机,迷恋上游戏几乎已成定势。所以,孩子买手机的第一天,家长就应循循善诱,告诉他玩手机不是为学之道,告诉他手机可先由父母保管,以后‘物归原主,甚至可以这样对儿子说:‘父母给你把手机买下来,让你的压岁钱分文不少。这样,孩子还没真正体会到手机游戏的‘迷人魅力,也多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感动于父母的通情达理。”

可是,小刚妈妈没有“禁于未发”地预防于先,却在孩子失去自控、无力自拔的时候,采取了“没收手机”这一简单甚至有点粗暴的手段,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升级,让亲子关系接近冰点。从这个角度说,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黎老师的谈话不急不缓,每句话都说到了小刚妈妈的心坎上。对于如何重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小刚妈妈已经有点儿迫不及待了。于是,黎老师为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条策略。

一、“两步走”策略

第一步,父母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可以从餐桌开始。一家人围桌而坐,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恰是亲子沟通的最佳时机。沟通既需要真诚,也需要掌握原则,即不能“有错评判”,要尽可能谈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对于与手机游戏有关的话题,则要暂时搁置。即使孩子反唇相讥,父母也不要勃然大怒,而应冷静对待,用温和的语言为孩子的情绪“降温”。这样,不用太长时间,亲子关系的 “冰层”就会逐渐融化,此后,父母的肺腑之言孩子方能听得进去。

第二步,丰富家庭娱乐生活,让孩子的假期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同龄人,如果父母不能与之和谐交流,他会感到十分孤独,而网络游戏就会乘虚而入。所以,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多来自生活比较单调的家庭。因此,家长就要做有心人,多安排一些可以与孩子共同娱乐的活动,而且在活动之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投其所好”。比如孩子喜欢游泳和篮球运动,家长也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即使是“门外汉”,也尽可能地跟着孩子一同前去,做不断鼓掌与欣赏的观众。有些孩子喜欢看电影,家长要尽可能抽出时间与之结伴而行,而且,不要从中年人的角度去评判电影,应多听听孩子的感受,从中选出值得肯定的内容并对孩子予以称赞。暑假时间较长,最好安排与孩子一起外出旅游,而行程安排、饮食住宿等细节,也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他说得不太合适,也要循循善诱,加以引导,共同设计出让孩子满意的最佳出行方案。这样,孩子会感到父母尊重自己,自己也应当尊重父母。朝夕相处,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孩子和父母说的话就会多起来,亲子关系也会愈加和谐。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父母再进行引导说服,孩子才不会逆反,并愿意尝试按照父母的意愿有节制地使用手机。

二、了解孩子所玩游戏的特点

其实,电子游戏也并非一无是处。适当玩电子游戏,可以增加视觉空间能力;可以让孩子与同龄人有共同话题,促进孩子的社交互动;可以获得信息,带来愉悦,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由电子游戏发展而来的电子竞技早在2003年就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为正式竞赛项目;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已将电子竞技纳为表演项目。

听着黎老师的介绍,小刚妈妈瞪大眼睛:“还有这回事?!”

黎老师对小刚妈妈坦言,自己的孩子也玩手机游戏,不过,自己并没有只做旁观者或批判者,而是认真了解孩子所玩游戏的特点,甚至和孩子一起玩。比如黎老师的女儿小时候所玩的《奥比岛》《小花仙》等游戏,黎老师对其了如指掌,还与女儿用同一个账号玩。玩过之后,与女儿一起谈感受,让女儿对这个宽容的妈妈敬佩不已。黎老师发现,对某一款游戏,孩子玩过一段时间后就减少了兴趣,另找新的游戏。这个时候,黎老师也会紧随其后,了解新的游戏的特点。家长与孩子一起体味游戏的快乐,亲子关系格外融洽,而且,孩子也从妈妈的自律中懂得了什么叫节制,不至于玩物丧志,为物所役。

所以,黎老师告诉小刚妈妈,千万不要不经研究就一口否定孩子,而应研究之后再与孩子促膝长谈,甚至可以与之一起踏进游戏园地,体味游戏的乐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玩伴,如果父母愿意俯下身子,与之同乐,孩子也就会把父母当朋友般交心。父母与孩子有了共同的话题,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点拨,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制订规则

家长与孩子一起玩游戏,要行止有方,父母的自律正是孩子的榜样。因此,制订家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人们玩起电子游戏来多会沉浸其中,即使大人,也有不少走进去容易走出来难的例子,何况孩子呢?所以,黎老师告诉小刚妈妈,好在小刚玩手机游戏也只有半年时间,还没有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家长应明确告诉他,可以玩手机游戏,大人也喜欢,可以一起玩。不过,既然是一个学生,还要做到游戏学习两不误。为此,向孩子提出建议,共同商讨制订如下规则:

(1)什么时候可以玩;

(2)一次玩多长时间;

(3)晚上固定时间关网,全家人(包括父母)在休息时间内都不使用网络;

(4)休息时间(包括中午、晚上),把手机放在固定的地方(不是父母沒收,而是放在固定地方——比如书房或者客厅);

(5)开学之后,不带手机去学校。

小刚妈妈全神贯注地听着,不住地点头称是。她已经决定回家之后,着手制订家规。

四、及时鼓励

黎老师告诉小刚妈妈,孩子遵守家规,一定要及时表扬与鼓励。这种积极的肯定,会起到正向强化的作用,让孩子以后更加遵守规则。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了。

就表扬的方式来说,可以口头表扬,也可以书面表扬(写家书)。前者因亲临其境,孩子会有一种即时感受。后者则可以久存,今天看了,明天或者后天,甚至以后很长时间还可以看。这些家书还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珍藏品,让他长久地去感受家长的拳拳爱心与智慧之美。这样,孩子不但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家规,也会更亲近和爱戴自己的父母,深切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如果孩子没有遵守家规,也不能一味纵容,而是依照家规进行处罚。处罚时当遵循“温和而坚定”的原则:批评时,态度要温和,就事论事,不泛化;处罚时,态度要坚定,执行要果断。如此,既让孩子感到父母爱自己,同时也让孩子易于接受处罚,不产生抵触情绪,逐渐步入“不贰过”的境界。

五、引进推荐

当前,手机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手机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运动时,可借助手机计量步数、查看心率;休息时,可通过相关软件监测睡眠质量;出行时,可借助手机导航;用餐时,可借助手机订餐;不方便用眼阅读时,可借助听书软件,以另一种方式畅游“书海”……既然如此,与其让孩子为物所役,不如引导孩子学会如何让物为我所用。

黎老师告诉小刚妈妈,一定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抽出时间研究与其兴趣爱好相关的软件,在孩子成长路上积极助力。如果孩子喜欢语言艺术,可以下个配音类软件来玩;如果他喜欢唱歌,可以下个唱歌类软件来试试;如果他喜欢运动,可以下个运动软件跟着乐……网络世界确实丰富多彩,手机也确实便捷,如何帮助孩子科学地使用手机,应成为当今父母必须关注的问题。

黎老师告诉小刚妈妈,家长与孩子心灵相通又有共同爱好,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多能迎刃而解。当然,这需要家长付出时间和精力,耐心疏导,智慧引领。

黎老师娓娓道来,小刚妈妈听得入心。后来,小刚妈妈回到家里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亲子关系变得和谐而美好。尽管孩子还在玩游戏,但是,他有了自制力,按照与父母约定的规则来行事,除了游戏,他也关注一些学习类应用软件。

当然,黎老师引导的不只是这位母亲。这些年,在她的引领下,很多家庭重建亲子关系,很多孩子重新走上正途。同时,她开设了科学对待孩子玩手机游戏的讲座,让更多家长摆脱困扰,也让更多孩子不为物役,科学地使用手机,提高了自制力,培养了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责任编辑:刘卫红

黎志新,广西百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西第一届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从教二十七年,担任二十年班主任工作。出版专著《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和《做一个励志型的班主任》,曾为《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新班主任》等杂志的封面人物,2016年荣获广西三八红旗手称号,2017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称号。

猜你喜欢

小刚手机游戏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让手机游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渠道
手机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不足为奇
小刚的理想
班主任
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不一样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浅谈手机游戏业务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