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婺源明清建筑艺术设计研究

2022-05-30晓青孙仲萍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明清婺源造型

晓青 孙仲萍

摘 要: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徽派建筑作为明清时期江南建筑的重要代表性建筑,取得的成就灿烂而辉煌。婺源明清建筑属于徽派建筑的一部分,研究婺源明清建筑艺术设计的美学很有价值。故此,从总体布局设计、室外造型设计、室内造型设计三个方面对婺源明清建筑艺术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其对称式布局、“天人合一”哲学观、内外空间设计等整体布局上的巧思。

关键词:建筑;造型;装饰;婺源;明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婺源明清建筑艺术美学研究”(YS161005)研究成果。

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最早起源于古代西方欧洲国家,主要建立在传统建筑学观念和古典美学基础上。它注重从经济实用学和生活审美艺术的各个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建筑美学的要素、设计原理、空间组合、文化内涵、地域民俗等内容。

明朝中期,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那些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徽商见多识广,受不同地域特色文化的滋养、感染、启发,融会贯通,成为儒商。

徽州地区是程朱理学的桑梓之地,当地人恪守儒教理法,将其视为一切行为的准则,把君臣、父子之道视为社会道德和宗法伦理的根本,村落构成形态则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支柱[1]。集财富与见识于一身的徽商们为了光宗耀祖在家乡大兴土木,建筑中注入了他们对村落布局规划、建筑的造型设计、内外装饰的见解,使得徽派建筑逐渐成为风格独特的江南代表性建筑。徽商是成就徽派建筑的重要因素。明清时期,婺源隶属于徽州地区,它的建筑在徽派建筑中很有代表性。

一、婺源明清建筑的总体布局设计

历史上,徽州本土人口其实很少,后来人口的增加,大部分是由于战争导致北方有识人士迁至于此,使其成为中原文化的集聚地。中原文化与当地山越文化融合形成了徽文化,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称式布局

自从周秦以来,凡住宅、祠堂、村落规制等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婺源明清建筑造型以北方的官式建筑为基础,有着严明的等级划分。建筑规模的大小上也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有严格的标准,体现了一种伦理关系准则。

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体现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婺源明清传统民居无论是在总体布局上,还是在单一居室的摆放位置上,都有一条中轴线,围绕其对称布置。

婺源明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十分类似,在规划秩序上,都体现出了礼制文化,重点强调了尊卑、主次的观念,虽然没有四合院严格的中轴对称,但在单间的布局上,呈现对称感,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2]。

(二)“天人合一”哲学观

传统村落建筑会根据地形地势和风水学知识来确定整体布局,让人能够融入环境之中,给人一种自然的舒适感。“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是婺源明清建筑在选址上的主要特征,它随地势的走向来灵活安排村落的布局,不破坏生态环境,与周邊山、水、树木相融。

有山必有水乃江南的特色,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景色。婺源在村落布局的总规划形式上主要是强调依山傍水,利用最自然原始的山水空间环境,如根据山谷、山坡等多种不同自然地形因势而筑造,临水则依山傍水而栖居,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令人感到宛若置身于一幅清新自然的中国水墨风景画中[3]。

以婺源篁岭村遗留的明清风格建筑群落为例,它因为受到自然地形高低与起伏变化的影响,建筑布局拥有较为丰富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参差不齐的建筑规划又让整个村落民居建筑结构显得更加错落有致,整体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达到一种和谐、变化之美。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在相互连接中达到空间要素平衡,在对建筑空间的组织布局设计上,力求能做到建筑之间的主次分明。

温婉自如、清静幽远是篁岭村呈现出来的整体建筑意境之美。建筑意境之美是由建筑及其内在的某些特定的精神与审美意义等共同表现出来的,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篁岭建筑是在徽文化、地域文化和程朱理学等综合作用下产生的,表现出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生态哲学观[4]。

婺源传统村落建筑布局围而不合、封而不闭的景观形态,在群山环绕中,别有洞天,犹如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这与中国道家的返璞归真、回归原始和自然的思想相契合,强调人与环境的融合,突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也与道家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合了陶渊明崇尚自然、平淡达观、抱朴归真的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美学思想,以及士大夫中那种归于桑田、退隐、出世而无为的隐逸思想[5]。

婺源明清建筑是融文化性、功能性、审美性于一体的立体雕塑艺术品。梁思成在其《凝动的音乐》一书中说过,“建筑虽然是一门技术科学,但它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科学,而往往又是带有或多或少(有时极高度的)艺术性的综合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创作。也正如宗白华所说:“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生命之表现离不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所以建筑的表象是物,其实反映的是人及时代。

(三)内外空间设计上

婺源明清建筑空间设计具有规划性、统一性、整体性三大特征。建筑空间造型设计涉及建筑物内部与外部空间,其中包括地面、屋顶、山墙等围合而成的建筑内部空间,也包括交通用的街道、广场及水系构成的建筑外部空间。婺源明清民居单体建筑空间的核心为高宅、天井、敞厅,除开风水理论,其实这也有它科学的一面。由于婺源地处山区,气候湿润,为防瘴疠之气,采用高宅,以利于空气的流通和室内湿气的散发。天井是房屋和房屋或围墙围合而成的露天空地,是以徽派建筑为代表的江南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天井的设计使室内有较充足的光线和良好的通风效果,四面建筑屋面雨水往天井里面排,再排出去,做到“四水归堂”。天井的设计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做到了室内与室外浑然一体的完美融合,打破了建筑外墙的封闭之感,室内与室外既分又合,分分合合,使人在室内就能享受自然中的空气、风和雨水的滋润,阳光的照耀。民居建筑天井虽小,却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和春夏秋冬引入高墙之内,做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敞厅指厅堂,正面一般没有砌墙,而是敞开与室外天井相连,更利于室内外通风和换气,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民居内部根据天井位置和布局的不同可以分为:凹型、口型、H型、曰型。

婺源民居建筑不与邻共墙,这就形成了狭窄的、曲曲弯弯的小巷,纵横交错,相互连通,有利于居民的出入,有利于村落建筑中水的排放,有利于迷惑偷盗者,有利于空气的流通,还有通风、避火、防盗等多种优点,既符合风水的要求,又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以上这些反映了婺源地区明清时代的建筑特色,表现出了古人在造物时的灵活性,既遵循制度,又大胆追求科学、实用、艺术美,使其闪耀在中外建筑的文化长河中。

二、婺源明清建筑的室外造型设计

徽派建筑的房屋都由台基、房身、房顶三部分组成。

“粉墙瓦黛马头墙,飞檐翘角美人靠”这是对传统徽派建筑形式的精准概括。建筑通过点、线、面的搭配、组合,构成了一个极富韵律感的立体艺术品。婺源明清建筑在总体造型上以五岳朝天、粉墙黛瓦、四水归堂为特点。

五岳朝天:它的民居建筑对外以高墙为主,开很小的窗口,连绵的建筑之间有封火山墙即马头墙。若民居进深数量多,马头墙的叠数也会多至五叠甚至七叠。五叠的马头墙像耸起的五个山峰,所以叫“五岳”,俗称“五岳朝天”。

粉墙黛瓦:婺源的明清建筑从不给人以华丽之感,如徽商一般低调、内敛,徽州民宅以青砖垒砌高墙,用小青瓦铺成鱼鳞状的坡面屋顶,门楼和屋内的石、砖、木绝少用五色勾画。徽派建筑选用黑白,是出于环境的需要。南方四季均有各色植物,自然环境中的色彩元素十分丰富,且春夏秋冬均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徽派建筑被丰富的自然色彩环绕,需要黑白二色与复杂的环境色相调和,从而形成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风景画。

四水归堂:根据建筑屋面的设计,屋顶内侧坡雨水往天井里面排,这个水排到天井里面,然后再排出去。按照风水学说法,水是财之源,财水不能外流,所以又叫作肥水不外流。这明显是受风水学说的影响。

屋顶的斜坡造型与雨水的走向有关,这是中外建筑的一个共性和基本特征。徽派建筑飞檐翘角的设计改变了雨水的直流而下,形成了一个回环向外流,起到缓冲作用,使雨水不至于落在屋脚破坏屋脚的地基,这样的设计既有科学性,又在造型上形成一个小曲线与众多直线造型对比的美感。

马头墙根据屋顶斜坡的不同高度而砌,每一叠都要高于屋顶的坡面。婺源民居一般也都是坐北朝南,马头墙位于民居的东西两边,除了阻止明火烧到屋顶外,它还有阻挡风雨对屋面的侵蚀、阻隔夏天傍晚的西晒等实用功能。此外,马头墙的造型还蕴含吉祥之意和诗意的美学构成之妙,在构成上有面与线的组合、对比之美。很多马头墙造型精美,富有装饰性,其线条的起伏接续,富有韵律美感,可以起到以线衬面的作用,同时构成虚实对比。墙面大面积的空白,谓之“虚”,墙顶用青瓦制成精美的马头形象,谓之“实”,如嘶吼的战马高仰着头颅,守护整个民居村落,所有马头有如千军万马般奔腾、跃动。在古代,马是吉祥的象征,寓意人当有奋进、拼搏之势,预示着家族兴旺发达,寄予了家族的厚望。美好的寓意成真,此地孕育的徽商,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经济发展,成为中外商业史上一束耀眼的光芒。诗一般的火热与激情,建筑的“静”与马头墙造型的“动”完美结合[6]。

三、婺源明清建筑的室内造型设计

婺源明清民居建筑內部框架以穿斗式、抬梁式木构架为主,这种构架优点是内部木框架能承重,大大减轻了建筑外墙的承重压力,有“墙倒屋不倒”这一说法。这也是婺源明清建筑为何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婺源明清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可雕饰多种图案,有一种独特的造型美感,圆润饱满,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冬瓜梁起着重要的支撑和连接的作用,下接二立柱。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立柱放在石材做的柱磴上,上方通过斗拱等受力梁承托起屋顶。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婺源明清建筑部件上广泛采用砖、木、石三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7]。

除民居外,婺源明清建筑还包括村民集聚中心——祠堂、书院等公共建筑。封建社会有严谨的宗法礼制,祠堂是体现宗法礼制的主要建筑。徽派建筑中,祠堂以三进居多,也有二进、四进或五进的。 首进称为“仪门”,或“大门”“门厅”“过厅”,次进称为“享堂”,或“正堂”“正厅”“大堂”,再进称为“寝堂”,或“寝殿”“正寝”“寝室”,中间供奉祖宗牌位。祠堂外观庄严肃穆,装饰精美,门厅大多数为五凤楼建筑,两侧门楼饰以精致唯美的砖雕。内部结构与民居建筑类似,多是穿斗式木构架[8]。

四、结语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认识到婺源明清建筑的布局设计、美学依据、室内外造型特征。婺源明清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丰富,造型设计精美、实用,装饰典雅,一方面反映了住所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反映了明清时期婺源当地经济的富裕、文化的繁荣、徽商的乡土观念等。婺源明清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是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物质文明,我们有责任守护它、研究它、宣传它,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学习它的设计理念,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朱永春.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6-81.

[2]胡志锋,周雨烟.浅析婺源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特征[J].江西建材,2018(14):61,63.

[3]刘艳阳,刘纬.中国传统花瓶造型及其设计思想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3):38-39.

[4]周其蓁.传统村落建筑美学研究:以婺源县篁岭村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7(6):126-128.

[5]李群根.徽派建筑的美学艺术[J].四川建材,2018(3):26,28.

[6]徐超.徽派“马头墙”的传承与发展[J].新型建筑材料,2019(12):166-167.

[7]冯卓茹.试论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0(16):209-210.

[8]申玉洁,方帅,李天豪,等.徽派建筑的美学特色[J].黄山学院学报,2017(6):10-13.

作者简介:

丁晓青,硕士,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学、文化遗产。

孙仲萍,硕士,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工艺美术。

猜你喜欢

明清婺源造型
婺源美
乡愁里的婺源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画中婺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