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云教育”办学主张的探究与实践

2022-05-30谢世莲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谢世莲

摘   要:泰宁县朱口镇第一中心小学以青云教育为办学主张,依托泰宁深厚的文化资源,创建以“青云文化”为主题的品牌校园文化。学校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创建温馨的“青云之家”,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成立“青云名优培养工作室”,采用“名师+”“骨干+”的模式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青云少年宫”为实验基地,构建科学、多样、有个性的课程体系,大胆探索“青云教育”办学模式,激发师生潜能,实现了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和师生全体的多元成长。

关键词:青云教育;办学主张;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8-0031-03

一、“青云教育”的提出背景

泰宁——一个皇帝赐名的地方,一方原生野性的山水,一脉厚重辉煌的历史,一座古韵犹存的名城。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称,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历史名人杨时、李纲、朱熹等都曾在这里讲学著述。泰宁也是闽西北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中央苏区21个县之一。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革命先辈曾在此战斗过,带领淳朴的泰宁人民谱写下豪迈的红色文化。朱口镇位于泰宁县东北部,明代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朱口镇先贤在南山云峰上建有一座青云塔,迄今已有389年的历史,是泰宁县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三座古塔之一。“青云塔”得名于“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语,寓意人要有高远的志向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朱口镇第一中心小学坐落在青云塔下,1912年建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于2016年开始创建以“青云文化”为主题的品牌校园文化。学校65%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其家长多数外出经商或务工,家长与孩子聚少离多,缺少沟通,对孩子教育不够重视,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给学校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学校立足实际,为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了“青云教育”办学主张。

二、“青云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教师节前夕与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上要求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要自觉加强道德养成,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注重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

(二)培养学生核心精神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给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深刻变化,也对青少年的理想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报道,北京市针对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观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在父母对子女未来成人的期待中,有坚定的信念被排在了所有12项指标中的第十位,家长和子女如此冷落信念着实让人忧虑和不安。理想信念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奋斗的方向,历来被视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其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既是“当务之急”,又具有“百年大计”的特殊意义。

三、“青云教育”的理念体系

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重塑校园文化,为学生立志筑梦加油。

办学目标: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为每个人搭建成功的阶梯,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区域名校。

育人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筑就美好的“青云之梦”。

三风一训:校训,即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校风,即立志、励志、力智;教风,即启心、啟善、启智;学风,即尚志、尚学、尚进。

理念架构:青云之家,是亲巢的归宿,是师爱的苗圃,是幸福童年的摇篮,是人生永远品尝不完的一卷长书;青云之志,即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青云之梦,即敞开胸怀拥抱自然,点点滴滴播撒阳光,经年累月铸就美好,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

四、“青云教育”的践行策略

(一)青云德育正身心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学校依托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青云”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青云德育”旨在引导师生做一个志存高远、品德高尚的人。

1.树青云典范。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泰宁县和朱口镇人文地理方面的史籍典册,学校精选出泰宁两大状元和一定数量的从古至今朱口籍的青云名士、青云烈士、青云博(硕)士,编撰开发出《青云人物》《青云故事》《青云经典诗文》等德育校本课程,利用走廊、楼道向学生展示,让每个青云少年知晓泰宁的名人志士所取得的青云成就,激发学生从小以“青云名士”为榜样,树立“青云之志”,使学生自觉产生强烈的爱国、爱家、爱校和感恩社会的情怀,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校园“青云”精神。

2.铸青云师魂。学校支部开展了“青云党员先锋五争五创”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即争当服务先锋,创三力组织;争当师德先锋,创一流队伍;争当德育先锋,创特色学校;争当教学先锋,创教育佳绩;争当维稳先锋,创和谐校园,要求广大党员教师树立优良教风,争当师德先锋、教学先锋。每年开展师德先锋评选,举行师德报告会,让先锋精神辐射全体教职员工。

3.砺青云之志。学校以“十个青云行动”为抓手来践行青云精神。“十个青云行动”,即爱国守法我先行,诚实笃信我先行;自理自护我能行,创新发明我能行;文明礼貌自觉行,勤俭节约自觉行;团结友爱模范行,护绿环保模范行;尊老爱幼我践行,和谐社会我践行。通过广播、板报、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社会实践、青云红领巾监督岗、青云红领巾讲坛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在校园内营造文明向上的青云氛围。设立校园、班级“青云榜”,评选表彰“青云班级”“青云宿舍”和各类“青云榜样少年”,树立良好的校风与班风。

4.筑温暖亲巢。学校每年的留守儿童数量占比均在65%以上,为积极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支部实施了关爱留守儿童“亲巢工程”,探索“1+2+3+N”工作机制,即“1”是建立一本台账,记录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2”是党员教师结对两位留守儿童,担任孩子的“爱心家长”;“3”是在学习、生活和评优评先三个方面优先关爱;“N”是携手多个社会力量共同帮扶关爱,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实事、解难题。

(二)青云智育润桃李

1.青云名优重培养。为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新型名优教师队伍,学校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组建了一支14人的名师+骨干队伍,成立了“青云名优培养工作室”,进一步实施了“青蓝工程”,采用“名师+”“骨干+”的模式开展了“传帮带”工作,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社团,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等,大力支持、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2.课程设置显特色。学校提出了青云课程“1+6+X”模式,“1”是国家课程,是规定动作,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性课程;“6”是地方课程的六项专题,是学校的规定动作,是研究和体现办学目标的特色课程;“X”是学校课程,是自选动作,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型课程。近年来,学校逐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开發出27门校本课程,打造出8~10门精品课程,彰显特色课程,提升办学品位,使学校发展更具教育内涵。

3.建章立制促提升。在用足用好泰宁县教育正向激励措施的前提下,学校还根据校情制定出《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年终绩效优化分配方案》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青云美育吐馨香

1.社团活动异彩纷呈。学校以青云少年宫为载体,科学合理地设置了文学、艺术、体育、科普等常规项目课程,组建了27个社团,学生择趣选组,张扬个性,在每年的青云艺术节和六一文艺汇演中尽情展示,为广大农村学子提供了筑梦舞台。

2.文化传承独树一帜。青云少年宫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开设了特色社团。在县文明办、文化馆和朱口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学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林戏引进校园,开设了2个“梅林戏艺术传承班”,让非遗之声响彻校园。2017年学校又开设了“花灯研艺班”,传承朱口特色花灯制作技艺,组建舞狮队、舞龙队,连续举办三届“庆六一校园民俗花灯节”,狮舞龙腾,花灯漾漾,充分展示了青云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吕谋文.泰宁县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

[2]黄宁道.朱口镇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

[3]凌蔚然.中国梦与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3,(10).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