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安全研究

2022-05-30刘日龙郝国强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字金融资本市场风险评估

刘日龙 郝国强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發展,数字金融成为新的金融业态已被人们认可。同时,依数据安全托起美好数字生活也迫在眉睫。数字金融摆脱了实体金融网点的束缚、发挥了长尾效应、降低了风险评估难度,对未来金融业发展和资本市场安全带来了重大变革。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的构成有区别又相互交织,同时又具有共通的价值内核。要重视数字金融发展和资本市场安全,健全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实现数字金融监管全覆盖、实现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双赢、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加强数字金融诚信建设,树立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发展中国特色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以有效配置资源为目标、发展法定数字货币、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完善数字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推动数字金融会计基本准则建设、提升会计处理透明度、发挥会计信息在监管中的作用;培养数字金融人才,做好总体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数字金融;资本市场;安全;监督管理;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94(2022)13-0152-9

一、引言

金融是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人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数字金融是指将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平台型互联网科技企业或金融服务,包括互联网支付、手机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信贷等诸多金融服务。数字金融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对金融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资金在短缺方和盈余方流通,提高了金融生产力,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缺陷,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年)》报告显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在2011?2020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各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中位值为33.6,2015年增长到214.6,2020年进一步增长到334.8。2020年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中位值是2011年的10倍,指数值平均每年增长29.1%,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趋势[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在2022年3月23日召开的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科技(Fm-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简称《规划》)的落地实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的最大优点是普惠性,比如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

随着湛江基金案、郑州集资炒股票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等的发生,资本市场安全问题成为重要话题。资本市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缘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风险意识缺乏,再加上监管滞后等因素影响,资本市场的安全问题必须提上日程。

明斯克是最早系统性地提出金融脆弱性的学者之一,他的《金融不稳定说》指出,银行系统波动所导致的不稳定是金融系统脆弱性的主要来源,信贷市场中银行现金流不足以偿还债券时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2]。金德柏格提出的太阳黑子观认为,银行恐慌提升了金融脆弱性,造成了金融危机。基亚雷拉认为,导致金融市场波动的原因之一是负债累积导致的银行系统不稳定[3]。国内有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论述,比如林毅夫等[4]、黄益平和黄卓[5]等认为,数字金融给我国的金融环境带来很大变化,数字技术必将在未来的金融业发展中起到助推作用,但同时要注意其安全性保障等问题。总的来看,对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安全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数字金融的优势,论述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为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字金融的优势

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随之而来的产业驱动让信息共享、价值互连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数字金融摆脱了实体金融网点的束缚,发挥了长尾效应,降低了风险评估难度,对未来金融业发展和资本市场安全带来了重大变革。

(一)摆脱了实体金融网点的束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数字金融使传统的金融实体网点虚拟化,人们可以通过数字金融平台轻松办理金融业务。近年来,数字金融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同步推进,城乡都得到发展,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中小微民营企业还是低收入人群,都受益于数字金融。

传统金融服务企业受地面网点、设备以及人员等方面的制约,其“要服务企业和居民,就必须通过线下网点触达用户”[6]。过去获客难是金融业普遍面临的难题,而如今使用互联网支付的用户越来越多,获客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这些客户不用再像过去一样跑到金融网点去办理金融业务,而是通过数字平台就能实现理财、支付等金融业务的办理,随着平台服务的多元化,风险控制得越来越好,客户对数字金融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比如,一家互联网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实行“310”模式,即:3分钟在线申请贷款,1秒钟资金到账,人工干预,不需要面对面签约,流程更加便捷。并且,小微企业更倾向于向新型互联网银行申请贷款,使得传统商业银行也都开始运用数字技术来支持信贷。《缴出新生活——2020年中国便民缴费产业白皮书》研究表明,我国个人、企业及政务数字便民缴费市场规模不断创造新高,线上化缴费成为主流。同时,数字便民缴费产业在助力打造智慧城市、利企便民、支持复工复产、促进民生等各方面也体现了重大价值[7]。

(二)发挥了长尾效应

数字金融平台通过高科技手段,能够在个性化服务、服务客户数量、小利润大市场等方面有所突破,发挥长尾效应,为更多客户进行服务,且可以有效控制边际成本。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数字金融通过数字技术链接数以亿计的企业与个人,虽然每单的利润可能不大,但若量大,最终的利润是比较可观的,数字金融平台将这种数量累积带来的长尾效应发挥到了极致。比如,传统金融机构在为客户办理融资服务时要进行尽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成本相对当前的数字金融服务要高得多,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到客户的家里和企业,期间会产生差旅费等成本;而在数字金融平台下,运用科技手段能够有效控制边际成本,不但实现了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还实现了盈利的目的,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8]的潜在优势。在数字金融的推动下,全国个体经营户的营业额在全国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逐年增加,及时跟进掌握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到全面、精准服务。

(三)降低了风险评估难度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数字金融可以用其擁有的大数据来替代抵押实物资产,用其权威数据来进行风险评估。尽管这些技术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这个努力方向是对的。在传统模式下,数字金融很难得到发展,除客户地理位置分散、数据少、规模不大、不易联系等导致获客难之外,最大的问题还是风控难。对于银行,风控通常以历史数据、抵押资产、财务数据和政府担保等为基础,但规模较小的客户及低收入人群通常不具备这些条件。数字技术的发展则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金融可以利用其拥有的有关客户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国际清算银行联合研究分析了我国网络借贷数据,结果显示三家新型互联网银行每年分别可以发放约1000万笔的小微企业或者个人贷款,其平均不良率保持在1.5%上下[9]。

三、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等领域,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数字经济模式创新。

(一)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的构成既有区别又相互交织

数字技术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一种新媒介,资本市场供应者和需求者均得益其中。数字金融所形成的金融市场是通过金融工具交易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与行为的总和,通常包括以货币资金、有价证券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按交易工具的不同期限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一国金融的发达程度。当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竞争力与货币市场竞争力时,也为最终提升国家金融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0]。资本市场属于金融市场的范畴,通常是指进行中长期(一年以上)资金(或资产)借贷融通活动的市场。资本市场由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有价证券市场构成,从这一构成可以看出,资金主要从储蓄存款、股权投资两个渠道进人资本市场。在数字金融发展的浪潮中人们似乎更加重视金融体系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而忽略了与投资者关系最为密切的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安全。当前,随着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活跃度不断提高,传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低效率及高成本等问题得以解决,金融资源配置也得到优化。资本市场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资本市场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二)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具有共通的价值内核

在全球化背景下,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金融,数字金融面临着各种冲击和对抗,陷入资本市场安全危机。在数字货币还没有完全推广的情况下,各种金融交易平台和虚拟货币乱象横出,给资本市场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数字金融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安全离不开数字金融的规范运营,二者在理论逻辑上的共生共存从根本上决定了彼此的可通约性。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这些市场凭借数字化技术形成了数字金融市场,共同维护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正是这种共同的意义维系着资本市场安全。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资本市场安全,资本市场安全保障了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要寻求安全的最大公约数。资本市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金融主体,各资本市场主体承担起资本市场安全的重要责任,数字金融为资本市场安全提供了数据技术支持,二者的价值内核都指向共同的意义和价值。数字金融已然成为资本市场中金融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11]。要通过数字金融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融合来强化数字金融市场资本配置的功能,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安全对策

(一)健全数字金融监管体系

要减少数字金融对资本市场安全的冲击,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监管体系。通过实行统一的数字金融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正如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Ruggiero所说:“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①”过去,我国传统金融监管体系包括对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监管。数字金融实现了对多领域的混业经营,跨界特征较明显,传统金融监管作用发挥有限,数字金融的“去中心化、自我管理、共同维护”[12]等特点,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目前,由于监管不到位,致使“数字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的重灾区”[8]。加上监管技术手段落后,导致监管有效性不强。不成熟的监管体系给资本市场安全带来隐患,我国几次资本市场安全风险爆发以及多项现实冲突,都凸显了健全数字金融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1.健全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就要实现数字金融监管全覆盖。“金融科技的核心是以技术带动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13],要对数字金融发展过程进行监管。为实现数字金融业态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防止一些金融企业利用金融新产品或者金融创新服务规避监管,如针对互联网信贷、互联网理财等新业务的监管。通过实现数字金融监管全覆盖,“加强数字金融交易安全、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投资者和借款人的权益保护”[14]。要对一些超出业务范围的企业加强监管,尤其是对于一些企业凭借业务优势掌握大量数据形成“赢者通吃”,并投资掌握几十家媒体的现象要督促整改;在一些大型数字金融企业中,混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较高,征信业务、信贷业务等相互交叉,电商平台与信贷支付业务高度融合,这些都不符合国际惯例,要对其加强监管并督促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应该坚持开放融通,拓展互利合作空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5]。跨境支付对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提出挑战,要加强数字金融跨境交易监管。数字金融环境下出现的数字美元、数字人民币等交易过程中,既要彰显我国改革开放的一贯政策,也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开放程度相匹配,尤其要加强对国际货币体系、跨国数字金融企业等跨国金融业务的监管,坚决打击借数字金融给我国资本市场安全带来隐患的跨国犯罪数字金融企业和个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通过不断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提前干预机制,使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跟上数字技术发展的要求,确保各方面能够互联互通,使金融业数据统计更加科学、准确,推动监管信息共享,最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数字金融风险防控格局。

2.健全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就要实现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双赢。要提升监管技术,实现有效监督,发挥数字金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要深刻认识到数字金融涉及领域的广泛性、不受行业和地域限制的特点,努力在数字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差异化监管、强化监管主导性和以维护市场稳定为主要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要常态化披露金融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点,确保金融企业公开透明运行。监管部门在推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要强化自身能力建设,积极发挥专业团队的作用,尤其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监管部门可以与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主体加强数据方面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要将人工智能、区块链、自动化学习、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风险管控、合规管理等场景中,实现个人金融数据在生命周期内的全流程监管[16]。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1年12月印发《规划》,指出要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因此,监管部门要优化监管模式,对监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动态预警,及时发现打着数字金融的旗号从事高风险甚至违法活动的企业。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穿透式监管过程中大力发展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效能。数字金融业务活动频率高、速度快,金融监管信息要顺应数字时代监管需求,在实时性、准确性与可追溯性上下功夫。监管部门要运用数字技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等的金融监管平台或工具,运用系统嵌人和应用对接等嵌人数字化监管协议,使监管协议前置化,实现对新金融业态的穿透式监管,有效识别金融风险,将金融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推动区块链在数字金融中的运用,区块链可以有效推动数字金融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大大提升数字金融征信质量和水平,使数字金融监管效果更佳以及数字金融信息安全更有保障,进而有效降低数字技术导致的数字金融风险。201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为百行征信下发了个人征信牌照,其主要目的是把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客户信用数据纳人,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区块链+征信”在个人生活数据化的基础上,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个人信用的资本化,并在保证数据的真实安全、建立信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

所以,要结合区块链与数字金融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区块链数字金融法律制度、强化区块链数字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区块链数字金融行业自律、提升区块链数字金融技术水平、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建设进程,要积极探索“区块链+金融”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通过不断完善数字金融产品供给,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最终促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17]。

3.健全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就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我国数字金融走在世界前列,但法律规范和资本市场安全监管还要完善,要提升数字金融法治化水平,对各类数字金融活动及行为依法实施全面监管。“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使不法分子容易钻法律的漏洞,进行不正当获利,却难以得到应有的惩罚”18],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数字金融准人制度,健全数字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保障就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行业准人标准来限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将资本市场安全风险防范前置,对照准人门槛的标准以及业务牌照的制度规定对申请数字金融服务的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筛选,选出符合条件的数字金融企业,并支持对其颁发牌照。

2019年12月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暨中国版“监管沙盒”,引导持牌的金融企业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提质增效,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该“监管沙盒”机制更加科学,使金融监管由过去的静态监管逐步向动态监管与静态监管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我国数字金融创新类型多,可参考我国香港的沙盒监管模式,可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牵头、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协调银保监会与证监会具体执行分业沙盒监管框架。要逐步放开对进人沙盒测试的机构限制,允许非持牌机构进人沙盒测试。对“监管沙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后,要向成功通过测试的项目颁发业务运营牌照,纳人常规监管框架进行管理。

(二)加强数字金融诚信建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资本市场的本质要求,是交易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伦理原则。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19]。可见,资本市场的诚信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数字金融属新生事物,各项机制尚未健全,更需诚信予以保障,可以说诚信是资本市场的基础、生命,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安全需要加强诚信建设,若诚信缺失、欺诈盛行,就会影响数字金融的发展,进而破坏资本市场的“土壤”。

1.加强数字金融诚信建设,就要树立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对企业来说,诚信是立业之基、成功之本,是企业之魂。数字金融企业要始终将诚信置于首位,牢固树立起诚信理念。数字金融优化了我国的金融结构,有效提高了数字金融交易的效率。同时,使金融交易涉及的范围日益扩大,交易风险急剧增加,这就要求数字金融交易主体更要恪守诚实守信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数字金融企业的负责人是企业发展的主导者,是数字金融行业“上行下效”的标杆,唯有数字金融企业负責人率先垂范,将诚信理念转化为数字金融企业各大主体的自觉行动,才能推动数字金融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要强化数字金融企业诚信教育和风险预警的宣传。数字金融企业诚信建设不能仅依靠法律制度的约束,仅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并不能使企业认识到危害程度,失信行为还可能继续。诚信是通过思想影响行为的,所以诚信教育要努力转化数字金融企业及其负责人的思想,使数字金融企业负责人深刻认识到诚信是维系资本市场安全的内在需求,使数字金融企业认识到诚信实际上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发展资本。在未来数字技术大发展中,假如一个数字金融企业的信用度越高,那么该数字金融企业所承载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也会越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转化为金融资本。要通过对数字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教育,使数字金融企业学会防范信用风险。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信用度较高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防止与失信企业合作,给资本市场安全带来风险。

2.加强数字金融诚信建设,就要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数字金融企业诚信建设向前发展,除了数字金融负责人的诚信理念,更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在当前数字金融大格局下,我国数字金融企业诚信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对数字金融企业进行规范和监督,堵住法律制度缺位的漏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金融领域的法律目前主要有《证券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保险法》等,对不适应当前资本市场安全需求的法律制度,要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从现有情况来看,数字金融相关立法并没有实时跟进,原有的法律对数字金融约束力不强,要在出台《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安全性、流动性、普惠性等原则,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对数字金融市场准人、行业竞争、业务监管作出规定,避免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致使一些企业借数字金融之名在资本市场进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非法行为的发生,由此带来的资本市场不安全将使数字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夯实资本市场法治和诚信基础,健全资本市场诚信档案;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打造诚实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些都为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要对市场化进行规制,防止“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只有根据数字金融发展遇到的新情况制定新的资本市场安全措施,以维护诚信数字金融企业的名誉、声望和利益,并通过法律制度对失信的数字金融企业进行惩处,才能让诚信成为数字金融企业的自觉实际行动,让数字金融企业在权衡诚信与利益时更加理性地选择守信,进而防范失信的投机性,使数字金融负责人和企业不能为、不敢为。要在司法过程中落实法律责任,为了给数字金融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法治环境,必须严格落实相关法律制度,杜绝“以言代法”“徇私枉法”等有法不依现象;对于因数字金融企业不讲诚信给相关利益者的财产、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带来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要处理好法律和政策的关系,确保政策和法律的一致性。

3.加强数字金融诚信建设,就要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完善的信用管理专门机构有利于健全数字金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确保企业信用的相关信息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要优化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常态化的信用监督及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开放的信用服务市场。数字金融企业信用管理专门机构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打造数字金融企业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供相关需求方依法查询,使数字金融企业档案和信用信息得到更加科学的管理,同时通过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使数字金融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外界对其的监督也更加方便。要运用数字技术对数字金融企业进行信用监督和评价,对其诚信行为和品质进行确认,同时有效地防范、降低其给资本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例如,在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时可以从两方面来展开:一是在国家层面建设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上链不可篡改,推进企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及时向全社会披露企业信用信息;二是区块链技术在某些行业和应用场景中的使用能够实现产品信息透明和公开,从而解决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问题[20]。

要优化信用数据标准与格式,使信息数据来源范围和收集范围更广,要在原来传统数据来源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对相关的数字进行收集和整合。要健全社会征信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逐渐形成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多元市场化的征信机构“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差异竞争、相辅相成”的征信市场组织结构,不断实现各征信机构数据资源共享。要加强征信监管,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征信机构要强化征信监管机制建设,确保数据质量达标、数据安全到位,建立科学的征信市场准人和退出机制,使征信行业更加健康规范地发展,通过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科学的数字金融企业管理体系下,要形成常态化的数字金融企业信用信息定期披露制度,使数字金融企业诚信行为和失信行为都能得到及时公布,以接受群众的监督,数字金融企业要建立员工诚信记录档案,为数字金融企业诚信的奖惩提供依据。要建立健全数字金融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要对数字金融企业所披露的信息进行分类,对守信数字金融企业予以奖励,对失信数字金融企业依据“市场禁人”制度责令退出并予以惩罚,有效发挥信用信息的作用,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要充分发挥数字金融行业协会在提高数字金融诚信建设中的作用,督促数字金融市场主体严守诚信底线,合规合法从事金融行业,实现行业自律。

(三)发展中国特色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安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数字金融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交易工具种类增多、规模扩大,资本市场安全受到影响。这与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有直接关系,单靠市场调节会产生资源浪费、不稳定、损害社会公平等危害,要坚持“优先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数字金融市场,培育理顺市场机制”的原则,努力发展中国特色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

1.发展中国特色数字金融與资本市场,就要以有效配置资源为目标。资源是相对有限的,为了更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争取更大的效益。数字金融使金融资本流动更加顺畅、直接,能够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所以数字金融的发展要以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产业结构有效调整和经济稳定增长为主要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数字金融牌照要尽量颁给基础雄厚、效益较佳、前景良好的企业,这对于促进资本市场需求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保障,同时为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对于国家发展的“瓶颈”产业,数字金融要利用其数字技术和金融资产配置优势,推动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和农业、交通、能源建设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数字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符合资本市场要求且有利于资本市场安全的运行机制,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国特色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2.发展中国特色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就要发展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是数字金融的基础[2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数字技术条件下,数字货币应运而生,数字货币是形式上对价值的数据表现,其价值存储、记账单位等功能的发挥是通过数据交易来实现的。相对于纸币而言,数字货币具备发行成本更低、交易成本更低、可追踪、造假成本更高等优势。法定数字货币的推行降低了纸币发行和流通过程中产生的高成本,提高了各经济主体在交易中的透明度,提升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增强货币的流动性,因此数字金融促进了交易市场的活跃度。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的行为开始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出现,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安全,这些“虚拟货币”显然不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虚拟货币”在我国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法定数字交易货币种类不多,致使投资者选择“虚拟货币”作为投机性产品。所以,我国应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民币和虚拟货币。

《规划》指出,要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但总体来看,我国数字金融市场法定交易币种仍然较为单一。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貨币,可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今后,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居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的需求,在确保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基础上,发展门类齐全的中国特色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交易工具,让数字人民币在各地、各场合都能得到使用,通过这种办法来解决其他移动支付公司大行其道的现象,确保资本市场安全。

3.发展中国特色数字金融与资本市场,就要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在数字金融发展迅速的今天,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投资者结构、上市公司结构、法治诚信环境等方面都与成熟的资本市场有较大差距,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使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更具时代性与适应性,形成符合国际资本市场惯例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要努力朝着市场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扫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稳固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摒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可以说,数字金融在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色,要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和数字金融作用的发挥。

(四)完善数字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会计与资本市场之间是供需关系,中间的联系纽带是会计信息。过去资本市场中大型企业上市要审查前三年的业绩,而目前上市的数字技术型企业上市时间较为灵活,证监会在审核企业信息时难以把握,这就需要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的作用。资本市场既推动了会计准则的优化,也是会计准则的主要用户。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所呈现出来的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是投资者决定资金投向的重要参考。因此,会计信息在数字金融企业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资本市场越规范,越要求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1.完善数字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就要推动数字金融会计基本准则建设。数字金融会计基本准则建设有利于健全数字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大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精粹,努力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我国在设计会计准则时要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的会计准则接轨,让会计准则能够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已严重滞后于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比较权威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FASB)等机构虽然制定了相关会计准则,但也仅仅是提供原则性指引,并不适用于各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仍然没有明确对数字金融会计处理规则的具体实施意见,导致每个会计主体在进行数字金融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列报以及披露时自由裁量权较大,主观判断成分多了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给会计寻租留下操纵空间。所以,要积极推动数字金融会计基本准则建设,对数字金融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规则进行规范,对于增设的会计科目要努力做到科学、合理,进而规避数字货币受到价格波动和会计时滞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本市场安全需要会计基本准则的保障,数字基本准则必须适应数字金融的要求,及时建成。

2.完善数字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就要提升会计处理的透明度。完善数字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就要提升会计处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在数字金融环境下的金融业务与之前实体化条件下的不同,市场参与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数据以作为参考。比如,法定数字货币与传统的现金类属性的货币不同,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数字货币实则为以加密形式存在的新形态商品,要通过会计处理透明度的提升来缓解数字金融价格波动巨大带来的影响,利用充分的信息披露,减少数字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错误判断,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要规范数字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包括企业的项目构成、划分为相应科目的理由、涉及数字金融会计处理政策和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等。对于数字金融企业的财务报告,要增加适应数字金融市场特征的报告内容要求,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在数字金融企业财务报表的附注中详细披露其数字金融的初始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存在的有关风险等信息。

3.完善数字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就要发挥会计信息在监管中的作用。要提高金融监管、税务法规、会计准则等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努力发挥数字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在监管中的作用。会计准则作为数字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准则,一定要高质量、规范化。要解决数字金融监管、税法规则、会计准则等相互割裂的问题,确保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无缝衔接;要完善数字金融、税务、会计等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数字金融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常态化的管理措施,避免数字金融会计信息披露在监控中处于空白地带。在全面衡量风险的前提下,对数字金融企业实施持续、精准的监管,避免数字金融企业运用会计手段套利的情况发生,从而给资本安全带来威胁。要不断完善数字金融企业的会计管理体制,做好数字金融企业的会计财务制度、资金运行与风控体系、会计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建设,为数字金融业务有序开展提供坚实保障,提高资本市场的安全性。

(五)大力培养数字金融人才

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从事金融的人数为800多万人[22],我国培养的大批金融人才保障了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但在数字金融的环境下,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标准、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紧跟形势,才能精准发力,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保障。数字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安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数字金融发展创新能力越强,越要提高对资本市场风险的警惕。

1.培养数字金融人才,就要做好总体规划。要培养数字金融人才,就必须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尤其是高校招生计划中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要求,要根据数字金融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数字金融人才,从长远计划着眼,制定数字金融人才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传统业态和互联网业态交织的现实情况,同时考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数字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要鼓励和支持数字金融相关的行业协会,根据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规划符合我国金融行业特点与需求的专业人才职业资格水平类考试制度。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使其更科学、发展空间更大、合理流动更顺畅。要重视数字金融监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为数字金融监管人才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在编制上、待遇上给予保障,强化监管队伍人才建设,始终保持监管人才队伍的稳定。要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金融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使评价结果能够有效指导今后规划内容的制定。只有全方位地做好总体规划,才能培养出更好的数字金融人才,维护资本市场安全。

2.培养数字金融人才,就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数字金融人才的培養离不开金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数字金融给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需要更多复合型的金融人才一既需要学校的专业培养,也需要在岗的继续教育。

在学校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再按照之前的培养方式,只培养其会计知识或经济学知识,而是要将其与计算机、金融等知识融为一体,加强对复合型知识的培养。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把好学校培养这一重要关口,在专业设置与培养过程中将金融与科技相结合;要探索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院校要根据数字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调整优化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面向数字金融主体的需求,培养与数字金融发展相匹配的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数字金融市场主体要与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做到按需培养、订单培养、精准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加强互动,在互动中研发和创新课程内容,通过协同推进,培养出更多的数字金融人才。

对于走出校园的在职数字金融人才,要重视其在岗期间的继续教育,要根据数字金融对金融人才素质的新需求,按需培养,菜单化管理在岗人才的数字化培训需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再锻炼”“再培养”等多种方式方法,为在职数字金融人才提供更多的研修培训、更全面的系统培训以及学术交流、岗位培训、实践锻炼、技术考察等,力求实现培训形式和实效的双赢。要发挥好行业协会在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数字金融有关的行业协会开展多元化培训,提升数字金融人才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维护资本市场安全做出贡献。

3.培养数字金融人才,就要培养国际化人才。金融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字金融人才,重点培养其服务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专业化能力,使数字金融人才适应未来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入推进,金融业的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更加广泛和深入,国外的数字金融企业已经到我国开展业务,我国也有不少数字金融企业开始把业务范围拓展到其他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国际化数字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更受各国金融企业的欢迎,数字金融企业更愿意接收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在国外金融企业工作过的金融人才。国际化数字金融人才的增多,对我国资本市场安全至关重要,要根据数字金融人才国际化需求,花大力气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注释】

①鲁杰罗(Ruggiero):《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1996年5月10日斯德哥尔摩演讲。路透社1997年2月18日英文电。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EB/OL].https://idf.pku.edu.cn/docs/20210421101507614920.pdf,2021—04—21.

[2]乔洪武,梁向东.马克思的经济周期论研究一兼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比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45~50.

[3]范洪波.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J].金融论坛,2004(7):3~9+62.

[4]林毅夫,沈艳,孙昂.中国政府消费券政策的经济效应[J].经济研究,2020(7):4~20.

[5]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8(4):1489?1502.

[6]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数字金融的力量:为实体经济赋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7]中国光大银行云缴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缴出新生活2020年中国便民缴费产业白皮书[EB/OL].https://idf.pku.edu.cn/yjcg/zxsx/508862.htm,2020—11—23.

[8]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9]黄益平.数字金融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N].人民日报,2020—03—25.

[10]胡滨,程雪军.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与国家金融竞争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30~141.

[11]李小玲,崔淑琳,赖晓冰.数字金融能否提升上市企业价值?——理论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9):83~95.

[12]赵增奎.以区块链技术推动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7(11):112?117.

[13]尹海员.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沙盒”模式探析与启示[J].兰州学刊,2017(9):167~175.

[14]马玲.数字金融要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为发展方向[N].金融时报,2017-11-06.

[15]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6]郑岩.数字金融背景下个人金融数据风险监管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8~45.

[17]何宏庆.区块链驱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优势、困境与进路[J].兰州学刊,2021(1):25~35.

[18]唐明月.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的发展案例研究——以蚂蚁金服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1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9/con-tenl_5682283.htm,2022—03—29.

[20]郝国强.从人格信任到算法信任:区块链技术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0(1):126?136.

[21]宝山,文武.法定数字货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

[2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校对:陈晶喻晨)

猜你喜欢

数字金融资本市场风险评估
普惠金融视角下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研究
区块链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影响
中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从“魏则西事件”看“细胞免疫疗法”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评估
资本市场对证券分析的影响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局限性及其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