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理念下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2022-05-30沈森晨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项目化

沈森晨

摘要: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可在项目化学习的理念下,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的编写和实施,从“全局架構”“多方协作”“持续评价”三个方面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在劳动中成长、蜕变。

关键词:项目化;生活劳动;劳动课程;持续评价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门以活动为主的课程,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其需要。而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核心概念、驱动性问题等展开自主的、深入的、有意义的、系统的学习方式。在项目化学习理念下,引导学生在劳动项目学习中掌握技能、体验劳动、收获成长是一种有效途径。我校始终重视劳动教育,开展了劳动问卷调查活动。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的劳动能力普遍薄弱。基于此,学校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模式,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进行了课程的编写和实施。

一、全局架构,让课程建构有抓手

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劳动知识、提高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一套完整的课程离不开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等要素。因此,在课程建构前,教师先就课程的主题制定配套、适切的课程目标,再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课程内容,最后架构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

(一)定标有依据,立课程之“本”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预期达到的效果,即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达到的程度。课程目标的确立是课程开发的基石,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内容,才能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选择和评价方式确定提供参考。

课程目标的确立要参考相对应的学科课程目标,单一学科的课程可以只参考本学科的目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课程就要参考所有涉及的课程目标,整合并制订符合课程特点的目标。我校在项目化学习目标前置的理念下,参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后,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总目标对接《课标》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生活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生活劳动观念;分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层层递进(见表1)。

(二)筛选有维度,选课程之“材”

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课程内容应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传授知识和方法、交流学习理念为主要任务。学校开发的课程是为了辅助国家基础性课程,提高学生能力或拓展学科知识。因此,校本课程应是对基础性课程的拓展与补充。

《课标》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内容,浙江省也推出了劳动教育教材,但指向日常生活劳动的内容不多,且集中在小学低年段。因此,我校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时,首先在《课标》的引领下列出了小学各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劳动能力,再结合学校制定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劳动教育内容从“整理收纳”“服务他人”“清洗打扫”“生活技能”四个维度进行了细化,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设计(见表2)。

(三)建框有主线,建课程之“形”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真学习的体现,在核心概念和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从而掌握技能、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而劳动教育作为一门活动性课程,重视学生劳动工具的认识与使用、劳动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因此,学校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时应减少知识性内容的设计,强化劳动工具的了解和劳动实践的学习。

我校的课程建构框架在项目化学习的引领下,以驱动性问题作为每一课的导引,让学生在活动前便明确本次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学校以劳动工具的认识和使用作为每一课的重点,让学生在使用劳动工具时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劳动实践的学习和体验作为每一课的难点,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反复练习中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也在不断发展。因此,不同学段的课程在建构时应有所区别,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我校在确定了导入、工具学习、劳动体验、评价四个版块后,设置了三个学段的板块:低年段以趣味性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简单的步骤图学会劳动技能,分设“缤纷主播台”“技能大讲堂”“实战练兵场”“趣味评价苑”四个板块;中年段在目标导向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并能拓展使用劳动工具解决问题,在低年段的基础上增设行动筹备板块;高年段引导学生在学会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做得又快又好,在中年段的基础上增设“比武小擂台”板块。课程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步一步地制定目标、选定内容、搭建框架,才能设置真正服务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课程。

二、多方协作,让课程实施分阶段

课程实施是课程的有效落实,可以检验课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切性。以往,学校大多数课程的实施是以校内为主,辅以家庭配合;但劳动教育更注重实践与体验,需要为学生的劳动活动提供场地和机会。基于劳动素养的培育和学生生活劳动能力的提升,学校按照项目化学习的要求,摸索出“校内开展,学习劳动技能”“家庭实施,巩固劳动技能”“室外服务,运用劳动技能”分阶段实施策略。

(一)学生在校内学习劳动技能

我校按照《课标》的要求,每周安排了一节劳动教育课,以省编教材《劳动》为主,自主开发了“智动·让生活更美好”劳动课程作为补充,由各班的班主任集中授课。“实践出真知”,学生无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因此,学校创设了“四每”劳动实践形式,即每天有劳动、每周有任务、每月有评比、每年有展示。每个班级根据需要,设置了劳动岗,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劳动岗”的设立确保学生每天都有劳动锻炼的机会。

每周,学校都会推出“小义工”岗位,招募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学生在“服务性劳动”体验中,既提高了劳动能力,又培养了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每个月,学校都会开展一次劳动评比活动,根据学生当月的劳动表现,包括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劳动锻炼的积极程度、劳动服务的参与情况、家庭劳动实践的表现情况等进行综合评比,选出“劳动小标兵”,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彰。每年五月,学校结合劳动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劳动月活动,每个年级都会有多个不同的劳动挑战项目。例如,一二年级的“垃圾分类我能行”、三四年级的“多种果皮我来削”、五六年级的“白色鞋子我会洗”等,学生在参与劳动小标兵的挑战中,检验劳动能力,最终评选出各年级的“劳动小能手”。同时,学校还结合阅读节、艺术节等推出“我的劳动故事”“劳动歌谣班班唱”“劳动小报我来画”等活动,以丰富的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劳动、感受劳动、爱上劳动。

(二)学生在家中巩固劳动技能

虽然学生在校内学习了基本的劳动技能,但仍不够熟练。因此,家长需要承担辅助指导的作用,帮助孩子在家掌握劳动技能,并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劳动情况,我校设计了家庭劳动清单与劳动评价表,学生每个月选择清单中的4个项目进行实践,每天至少完成1项。每一周家长都会反馈孩子劳动实践的成果,以阶段性评价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每个月,学生都要对自己本月的劳动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

(三)学生在校外活动中提升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服务自己,更是让他们运用劳动技能服务他人、帮助他人。学校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迈出家门,真正走进社会,将学到的劳动技能运用到生活中。我校与校外各类机构、基地、街道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劳动场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我校在课程实施中与福利院、养老院、街道、社区进行联系,定时、定点为学生的校外劳动实践创造机会。每个月,学校都会提前发布校外服务的时间、地点和任务,由学生自己进行申报,完成后会得到相应的服务积分,期末可以利用积分兑换礼物。学生在经历了校内学劳动、家里练劳动、校外用劳动三个阶段的体验后,不仅学会了劳动本领,更形成了良好的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

三、持续评价,让课程反馈有效果

课程评价是运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作为实践性活动课程,劳动教育的评价不能以考试的成绩或学生完成的作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多人评价与多元评价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持续性评价结合。我校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参考了项目化学习和劳动教育评价的要求,总结出了以下三大评价策略。

(一)目标前置,评价自定

目标前置操作是项目化学习的必要程序和保障。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学习的目的,乐于参与劳动活动,我校将学习目标前置,学生根据本次活动的内容参考课程的总目标和分年段目标自行设定课时目标。活动目标不仅是学生活动的导引,更是检验学生劳动实践的依据。活动目标分为既定目标与自定目标两方面:既定目标是劳动活动必须掌握的内容,可固定呈现在教材上;自定目标为个性化制订,学生可根据自己活动的兴趣完成。活动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行制定的目标完成评价内容。在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开展系列劳动体验活动。而在总结阶段,由学生自行根据前置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

(二)人人参与,评价多元

以往学科教学中,评价的主体是授课教师,偶尔会有学生参与,这样的评价相对不够客观。《课标》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评价要以自我评价为主,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等评价为辅,多人、多元开展评价。在评价人员的选择中,既有固定的,也有随机的。在每个项目中都有4个固定的评价人员,即自己、同伴、家长、老师,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就观察到的学生劳动表現进行打分,最终呈现较为全面的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可以收获多元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也是对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

(三)贯穿始终,评价全面

《课标》提出,劳动教育的评价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及时进行,并在学段结束后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定。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劳动评价要贯穿始终,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结果性评价。为了更好地让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的小学生涯,除了设计每一课的过程性评价表、总结性评价表和每一年段的综合评定表外,我校还为学生设计了劳动成长记录袋,里面有学生每一次活动的材料、写实记录、阶段性评价表、总结性评价表以及学段综合评定材料。这样既能看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劳动能力,还能看出学生在小学六年中如何经历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

劳动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我校通过项目化生活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摸索、总结出“全局架构,让课程建构有抓手”“多方协作,让课程实施分阶段”“持续评价,让课程反馈有效果”三大策略,为教师编写和实施劳动课程提供了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黄鹏,周彦佚.新时代如何加强德育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

[2]蒋雄超.项目化学习支持下的小学创造性劳动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

[3]贺静霞.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热点、趋向及启示[J].中小学德育,2022(5).

[4]范逸.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J].现代教学,2022(11).

[5]张丽虹,吕立杰.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03).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项目化
云端资源网站在《交互媒体制作》项目化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
《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
以项目化微课促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研究
中职物理学生分组实验项目化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项目化课改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浅谈项目化教学对中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项目化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