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重心南移对哈尔滨市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研究

2022-05-30何庆龙于占成

学理论·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哈尔滨

何庆龙 于占成

摘 要: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势头明显,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全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快速转移,北方城市经济位次逐步下滑,哈尔滨作为东北省会城市之一,研究分析这种趋势和成因,找准问题和症结,积极应对,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重心;哈尔滨;区域经济;振兴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7-0084-04

近年来,我国南北经济的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在2021年全国GDP排名前100的城市中,南方城市为62座,北方城市(含新疆)仅38座,前10强城市仅北京一座北方城市入围。北方的山西、陕西、甘肃、吉林、内蒙古等省区进入百强的城市均为1座,且排名靠后,宁夏、青海、西藏无城市入围;虽然山东、河南、河北北方三省入围城市26座,但主要原因是因为三省为人口和文化大省,且位于或临近长三角地区,具备历史发展积淀。作为全国最北的副省级城市,哈尔滨是黑龙江唯一入围的百强城市,经济重心南移影响首当其冲,在百强城市中排名仅41位,人均GDP更是跌出前100位。2003年到2021年,哈尔滨市GDP占全国比重由0.99%下降到0.47%。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找到振兴发展之路,抑或延缓下降步伐,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及原因

自古代至今,特别是两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大体保持着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趋势,从苏州、杭州、南京,再到上海,直到现在的深圳、广州、香港,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理原因

首先,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分界线。一是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显示东南地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中国几乎所有的一二线城市,都在胡焕庸线以东。胡焕庸线是边塞苦寒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也是农耕与游牧生产区的分界线。二是按长江沿线划分的经济区域更精确显示南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在计划经济时期,北方靠着国家投資,凭着一个个大项目,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的惯性仍在,在消费、科技与互联网尚未爆发式发展之前,北方依然可以用资源优势,与南方一争高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规律逐渐发挥作用,温州、东莞、佛山等一些原本的东南沿海小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深圳、广州、苏州、杭州等南方城市快速崛起。

其次,江海联运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全世界60%的经济总量都集中在各种湾区,比如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等,超级城市圈的地形都需要有海、有河、有湾。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促进会统计,按重量计算,海运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90%;按商品价值计算,则占贸易额的70%以上。海运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主要还是因为成本优势。而且,船舶可以运输超大、超重的物件,打破了尺寸、重量等方面的限制,汽车、火车和飞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加入世贸组织后,南方的城市因为航运便利,迅速融入了全球产业链。北方虽然也有沿海港口,但却不如南方。世界海运主航道分布里,主航道基本集中在南方港口,因为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能最快汇入全球主航道,距离更短,速度更快,成本也最低。借助海运,南方城市可以进行江海联运,目前长江干线已形成了三大航运中心、5个自由贸易区、22个主要港口和26个水运开放口岸。

(二)历史原因

历史上,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南方以农耕为主,北方以游牧、渔猎为主。自北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长江流域以南的商业文明逐步繁荣,经济重心开始不断朝南方转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曾将经济建设重心主要落在北方。特别是哈尔滨在中东铁路建设、苏联援建和国家统一布局等外力的推动下,经历过经济发展的辉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又回复到与历史发展相同的轨道,向南方迁移。

(三)气候原因

人类历史上,气候一直都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极热或极冷,都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在农耕时代,温带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在历史上,王朝也多定居于中原或北方。科技革命后,空调被发明出来,热反而比冷更易解决。南方一年四季,基础设施建设都可以开工运转,而北方冬季气候寒冷且夜晚漫长,即使是机器,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也难以稳定运行。极寒天气的负面作用较多,比如:建筑和交通能耗加大;降雪和冰冻时常导致交通通行效率降低,并易引发交通事故;由于冬季低温,户外空间景观环境单调,缺乏吸引力;大量住宅区建设密度较高导致户外空间环境较差,影响热舒适性;冬季长时间供暖成本高影响空气环境质量等。此外,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居民生活及行为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一定程度影响和限制了城市户外空间环境的使用。总之,寒冷天气对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消费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也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思想观念原因

在很多人眼里,南北的真正差距在于思想意识。“投资不过山海关”之类的话,成为许多人固有成见,认为南北经济的不同也是因为观念的差别。虽然在思想观念上、在开放意识上,北方确实与南方有差距,但实际情况是,在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南北方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远远达不到影响经济差距的程度。对思想观念差距的强调,只是经济差距表象下,被简单化地过度解读。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企业利润不够丰厚,才有了“投资不过山海关”,而不是因为“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思想原因,导致的经济发展滞后。

另外,生产要素成本偏高也是北方城市的短板之一。以成都市与哈尔滨市为例对比发现:土地成本方面,成都市工业用地出让指导价最高为100元/平方米、最低为16元/平方米,哈尔滨市最高为384元/平方米、最低为60元/平方米,分别比成都市高284%和275%。用电成本方面,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平均价格哈尔滨市比成都市高10.03%;大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比成都市高4.17%。天然气价格方面,哈尔滨市非居民气费价格比成都市高26.22%。

二、经济重心南移对哈尔滨市的影响

总的看,经济重心南移是规律性的趋势,在北方各大城市中,天津毗邻北京,仍然具备发展潜力;河北、河南、山东人口、人文和地理优势相对优越;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新疆、西藏位于西部,享受15%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此外,新疆、西藏长期接受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内蒙古仍然具备资源优势;辽宁拥有海港,未来大连与北京深入对接将有效缓冲经济下滑趋势;相对比,经济重心南移对其他省市的影响相对有限,受到经济南移影响最大的是黑龙江、吉林两省。另外,山西虽然居于中部地区,但面对资源枯竭的现状,经济发展也不容乐观。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是党中央对东北地区提出的新战略定位。从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定位,主要是排在第一、第二位的国防安全、粮食安全,实际上,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的几轮东北振兴政策,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缺乏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调控下,哈尔滨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从主要表现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造业衰退

2021年,哈尔滨市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23.2%,其中工业不足18%。虽然第三产业占比较高,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标准,但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占比过高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严重下滑导致的结构失衡和产业空心化。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较慢,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是哈尔滨市振兴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一是工业总量过小,增长速度缓慢。从工业增加值看,除2016年哈尔滨市工业总量突破千亿外,2013年至2021年的其他年份始终在千亿元以内,在副省级城市中一直处于末位。“十三五”期间,除2018年增加值增速达到5.8%以外,其他年份均在5%以下的低位徘徊。虽然哈尔滨市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4.1%,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9位,但仍远远低于济南、南京等同类城市,比邻近的長春低了6个百分点。二是工业项目较少,有效支撑不够。缺少牵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性大项目,尤其是百亿级和带动产业链延伸发展的龙头项目。以2020年为例,174个重点工业项目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仅11个,超过50亿元以上大项目却没有;而东北其他3个城市沈阳、长春和大连市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均在50个左右,50亿元以上项目均在10个左右,百亿元以上项目至少1个。近年来,没有超过30亿元的工业大项目,引进建设的两个汽车产业项目,目前均处在停产状态。三是工业结构不优,缺乏增长动力。多年来,哈尔滨市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石化4个传统优势产业占规模工业总量一直保持在75%左右,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比重仅为25%,很难对全市工业形成有效支撑。多数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更大规模的研发成果,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为22 684件,其中,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为5 396件,仅占全市的23.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全市通过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 185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仅为1 180户,同期深圳市达到了1万户,是哈尔滨市的近10倍,长春市也超过了2 000户,可见高新技术企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需增强。四是工业产品低端,竞争能力偏弱。哈尔滨市工业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比重过大,且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导致工业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传统产业进入衰退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产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代际承接和转换,新老产业青黄不接。以总量最大的食品工业为例,目前还是以低附加值、初加工为主,2021年,农副产品加工占食品工业的比重将近60%,而产业链高端的食品制造所占比重仅为17.7%。五是配套良莠不齐,集群发展不够。目前,哈尔滨市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平均本地配套率为35.7%。其中,除航空产业企业平均本地配套率达68%、电站设备企业平均本地配套率达36%以外,汽车产业企业平均本地配套率仅为16.7%,尤其是汽车整车产业由于福特企业、通联新能源客车处于停产状态,具备龙头带动作用的“链主”企业缺失,汽车配套企业均倒闭或外迁,汽车产业链短时间很难恢复“元气”。除平房的国家级经开区以外,其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经济总量偏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不长、创新能力弱、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六是创新引领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虽然哈尔滨市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校院所,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渠道不畅、转化能力不足,产业化应用不到30%,在依托大学大所研发优势激活本土要素、吸引外来投资者、开展协同创新上效果还不明显,本地转化率更低。由于收入、住房、待遇、产业优惠政策等总体上明显低于东部和南部地区,高端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近年来,哈工大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不足5%,多数都选择到北上广深等地工作和发展,仅华为公司每年就吸纳哈工大毕业生400人以上。七是民营经济偏弱,发展活力不足。全市非公经济占GDP比重多年来徘徊在40%左右,与东南沿海70%以上的占比形成了巨大差距,比全国平均60%的占比差20个百分点。哈尔滨市的民营企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质量和产业效能不高,缺少像深圳华为、腾讯、平安等知名的高技术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还不大。2020年产值超10亿元的41户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仅为12户,安天科技、龙采科技在全国信息技术安全和互联网应用领域科技含量排名靠前,但产业单一、规模不大,对全市相关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作用还需提高。

当前,哈尔滨市以项目为核心全力推动招商引资、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预计到2025年,工业占比将达到20%,在经济重心转移、产业转移的趋势下,达到这样的目标难能可贵,但相较南方城市动辄30%、40%的占比,产业发展仍然是哈尔滨的最大短板。

(二)人口不斷流失

2020年,哈尔滨市常住人口为1 000.98万(七普数据),虽然有所增加,但较六普时减少了约62万,是全国唯一人口减少的省会城市。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降至988.5万人,掉出千万人口城市行列。近年来,由于收入、住房政策、待遇等总体上明显低于东部和南部地区,哈尔滨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本地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多数都选择到南方,特别是北上广深等地工作和发展,与南方高校动辄80%、90%的本地就业率无法相比。人口转移一定是伴随着经济转移,随着南北方经济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人口流失速度会进一步加大,当前,哈尔滨市常住人口在省内其他地市补充的前提下,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流失,而全省以每年60万人的速度流失的情况下,哈尔滨市人口流失问题将会很严竣。

(三)发展信心不足

当前,一部分人对经济现状悲观、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在机关干部、企业界、学术界专家学者中切实存在,思想滑坡、精神不振已经影响了实际工作。部分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面对南方单位邀请和高薪,很多都选择南迁;部分企业无法招聘合适的人才,即便是工人等技能人才,虽然哈尔滨市有大量的技工学校,但本地企业招工难现象已经有加剧趋势;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家庭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家庭,对子女教育倾向于以学业为契机离开哈尔滨。

(四)创新能力趋弱

长期以来,哈尔滨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和国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由此形成的路径依赖使产业转型面临较大困难。尽管哈尔滨科技资源相对富集,但产学研用机制不畅,科技优势与偏重的产业结构不匹配,使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较低。加之创新生态不够优化,干部激励制度不健全,社会上没有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等,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导致创新能力提升受到较大制约。随着我国地区间的竞赛比拼势头加剧,区域创新的内涵和范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哈尔滨与其他先进地区差距越拉越大。

三、面向未来的哈尔滨市发展对策

北方经济的这种持续性的转移显然会造成南北地区经济不平衡,北方城市的贡献不可磨灭,在过去的时代,东北构建了共和国的工业体系躯干,西北是戍守边疆的咽喉,山西则为全国源源不断输送“工业粮食”,北方地区共同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边天。现在,北方因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市场机制和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承受了经济衰退的阵痛,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下,寻找出路,需要打破常规,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一)继续向上争取

2020年,新疆GDP完成13 79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55 484元,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已经全面超越黑龙江。同样作为北方地区,新疆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潜力,但其经济发展与国家的支持政策有直接关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人口的进一步流失,振兴东北决不能继续停留在纸面上,需要不断争取国家政策向东北倾斜,从税收政策、项目布局、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争取国家各部委将一系列振兴政策落到实处。

(二)当好国家安全的后盾

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正面临一场大变局。对中国来说,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战略装备等领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正好是北方的优势,也是哈尔滨的优势。一方面,哈尔滨要全力打造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建设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完成“十四五”期间新建400万亩高标准农田目标。同时,积极落实国家种业安全战略,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和本地育种企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围绕哈电、哈飞等能够对国家布局做出迅速回应的央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清洁能源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产业链,打造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三)加速布局四大产业

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四大产业,有效规避区位、气候、人文等不利条件制约,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寻找有力引擎。当前,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各地竞争激烈,尤其是湖北、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均针对优势领域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发展,需要省市配合共同发力。哈尔滨在冰雪经济、创意设计方面已具备相当先发优势,更应因势而为、乘势而上。在争先抢占四大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全市上下在工作精力、工作重点上的不断倾斜,将气候优势发展到极限,更需要在用电价格、财政政策、项目落地等方面有孤注一掷的魄力和勇气。

(四)强化与俄日韩区域发展合作

俄乌冲突加剧,哈尔滨在航空枢纽、对俄结算、贸易便利化等方面优势逐步彰显,如能把握机会哈尔滨在对俄能源、粮食、产业、人文等等领域合作可能获得突破,对俄整体合作水平将全面提升。同时,东北地区与日韩距离相对较近,与日韩沟通对接,以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科技产业化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与日韩在产业互融、市场互享、交通互联、人才互动、信息互通、政策互惠,吸引企业和项目落地,才有可能打破哈尔滨发展瓶颈。

(五)做好中长期发展滞后的应对

首要,稳定人口外流的趋势,积极落实国家人口政策,加大各项补贴力度,鼓励育龄妇女想生、愿生,力争跳出“低生育陷阱”。其次,通过各项民生托底政策,完善居民就业和保障,切实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再次,提升产业韧性,避免哈尔滨在中国和全世界的产业链中被边缘化,抓住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的时代特征,坚持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重,通过产业多元化和产业价值链优化,起到稳定就业、分散产业转移及萎缩风险作用。最后,要注重防范财政收入骤降和金融系统性风险,调整房地产业发展政策,鼓励采取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等方式改善人居环境,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明洪,黄平.南北差距中的结构效应及空间差异性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20(5).

[2]张超,王冬阳.我国创新红利分割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6).

[3]杨明洪,黄平.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协调、开放[J].中国图书评论,2019(1).

[4]盛来运,郑鑫,周平,李拓.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18(9).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哈尔滨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刘派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