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2-05-30陆美辰侯爱萍

学理论·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

陆美辰 侯爱萍

摘 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是当今的世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的提出,契合国情世情与新时代发展需要,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以悠久的历史逻辑及严密的 理论逻辑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谱系,再以清晰的现实逻辑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进而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团结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谱系;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7-0005-04

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格局”[1]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围绕“中华 民族”这一集体认同和象征符号,构建各民族团结一心、全 体人民凝聚一体的社会秩序。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内蕴历史性、文化性、国家性和民族性,指明了奠定中华民族共同 体思想基础的历史使命依据、文化精神内核、国家制度基 石以及民族团结重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认同,  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谱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

只有知来路才能明去处,只有晓历史才能启新程。中 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以血缘、文化和共同情感构成的自在民 族时期与数百年以领土、法制和国家意识构成的自觉民族 时期,在风雨同舟的历史长河中锻造出坚强的内聚力和明 确的认同感,早已铸炼成名副其实的实体民族。

在古代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典型的体现就是   “大一统”思想,这个表述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春秋公羊   传》中,证明早在春秋时期各民族已在多个层面上进行融   合[2]。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将“大 一统”思想具体化为政治实践。秦汉时期创建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国家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典范,形成了包容民族多元与维系一统的政治体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历朝历代都把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转化为政治理念引导政治实践。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形成了只有统治权力顺位没有边界区划的“天下国家”模式,中华民族只是作为自在的实体存在,与之相应的中 华民族意识是“天下”观所指引的“华”“夷”之辨,而没有国 族之别。

近代以来的中国受到西方现代化的猛烈冲击,中华民 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每个国民自身的安危与国家民 族安危紧密结合在一起,当时的政治先驱们面临亡国灭种 的民族灾难,在西方理性化观念下和现代化实践中寻求出 路。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一词, 提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 而成”[3],摒弃了大汉族主义思想,承认中国历史形成的多 民族的事实。孙中山先生长期以来受到西方现代民族国家 建构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熏陶,深刻认识到民族主义对于 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民族平等这一观念。十 月革命发生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 而生。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主义,避免不同民族之间 产生矛盾,力图建立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中 国共产党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纲领如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等,  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力量,团 结中国人民一致对外、救亡图存,使中国人民炼铸了强烈 的国族意识,推翻了“三座大山”,国家和民族得以自 由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牢牢把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一基本国情,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社会秩序来容纳中 华民族的集体认同。通过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民 族区域自治,使各民族成员必须接受国家统一的领导和约 束,对内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对外反对强权政 治和单边主义,同时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害各民族成员的合 法权利,各族群众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阐述 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党的十九大将深化民族团 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至战略举措, 并写入党章之中。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 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使之成为新时代下国家发展必不可少 的要素,推动各民族坚决遵循“五个认同”,鲜明地指出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基础[4]。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是传统儒家族类观。中华民族是泛血缘和共享文化的多族聚合体,  是赓续数千年的文明体所组成的社会范 畴。古代中国最初以自然形成的血缘、地缘等因素作为族 群的区别标志,后来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为界 定核心,为朴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 力。在当时的“天下”,居于中心位置的是作为统治代表的 天子,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是“华”,其余则是需要被施以教 化的“夷”,只有通过文化教化才能够实现大一统的目的。 传统儒家族类观以仁爱为核心,主张有教无类,在强调民 族差别的同时,以臣民身份为纽带将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 家政治共同体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以儒家文化中的主权为君为核心所塑造出的共同体观念具有被动性和包容性, 确保了多民族共存的“天下”自秦汉到明清始终保持着相 对完整的大一统格局,从而为中华民族以文化和政治的复 合共同体走向自觉提供了关键的历史资源依托。

二是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 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  任何人类个体都归属于民 族之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都是由各民族群 体聚合而成的共同体[5]。西方学者认为,如果将领土主权国家和民族解放分开讨论,  那么民族国家就失去了实际意 义。民族复兴离不开民族国家的实体,同样当民族国家脱 离了民族,那么和蜗牛失去了外壳没有什么区别,将会站 不起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各民族达成共识所形成的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支撑,就很容易陷入分裂和动荡,只有各民 族形成共同体意识团结起来,才能够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力 强盛。西方在解释民族这一概念的时候,极力倡导“人民权利”,我国逐渐将“人民权利”转化为中国语境中“56 个民族 构成的人民权利”,最后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发展理念, 这种转变内在体现了族类群体承认与政治权利享有的价 值意蕴,  我国在建立多民族国家和整合多民族政治时,和 西方国家相比已经实现了大超越,形成了更加规范的“民 族—国家”模式。

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在于不管民族规模大小、文化水平高低、发展状况如何, 各民族之间都是相互平等的,“直到现在每个民族同另一 个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种优点”[6],“每一个民族都应当是自 己命运的主宰”[7]。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类主体”以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为根基,使人的个性和社会性获得了统一,要求 从顺应人类主体性发展导向的哲学高度出发,将超越个体 本体的类本位作为理论支撑来包容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 张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能够解释不同民族之间的关 系,找出民族存在的实际问题,是维持民族国家稳定和健 康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科学理论依据和系统指导 原则,  是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重要构成要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理论,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執政合法性和各民族 成员的中华民族认同。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过自在 、  自觉再到自信的发展,  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共同体的认同基因 中,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把握战略全局、积极应对大 变局,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 标前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内是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现实需要;对外是应对全球化下复杂多变国际局势的 重要举措,是为世界各民族共生共荣提供的中国方案。

(一)国内治理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 祖国统一。我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将香港和澳 门划为特别行政区进行管理,这是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加强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台湾作为我国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都属于我国领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也表明了我国早日统一的信 心与决心,跨越了政治分歧与地区差异,为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有利于凝聚两岸政治共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早日实现国家统一。与此同时,海外侨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吸纳海外侨胞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认同,发挥其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力量的独特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心中的梦,是56个民族的梦,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民 族内部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了国家—民族有机整合的民族工作目标,代表和印证了政治主体与社会民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努力构建一种新秩序和新认同的民族工作范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任务,所有的民族政策方针、民族工作实践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目标, 优化提升了将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相关国家制度设 计,有效动员了全体人民参与大变局时代的国家治理。“十四五”规划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最新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使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旨在巩固与强化民族意识,为国家治理提供认同感和向心力的支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证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从而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全球治理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应对全球化下复杂 多变的国际局势。“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 荡。”[8]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主张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加剧国际秩序冲突趋向,人 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遭受排他性民族利益的威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集体认同建构的实践,能够在全球化 时代及时有效稳固个体对于“本体安全”的心理诉求,坚持 伸张自身的国家特性实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互联 互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意识更高层次的认同整合,强调了国家民族的情感价值与精神意义,为各民族的 生存发展提供了共有的精神家园,巩固和筑牢了我们国家 的安全屏障,因此无论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抑或是地方性 民族主义的兴起,都没有改变中华民族实现和保障个体利 益的性质与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世界各民族共生共荣 提供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 谋和平与发展。”[9]随着全球经济变革,各个国家和地区人 民的命运被紧紧地拴在一起,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立足于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和负 责任文明大国的身份认同定位,  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担负起全球治理的重要任务,凭借着中国智慧和中国 经验,贡献中国方案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新时代我们 党和国家特别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建设,建立起 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治理制度体系,落实了民族 平等的价值原则,完善了民族地区的治理结构,保障了人 民物质利益和思想观念的主体性,有效构建了中华民族的 整体性。各族人民不断响应党和国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号召,人民群众的心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团结和联合 的方向继续前行,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共同推进我国国家 治理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鲜明而突出的实践成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十分宝 贵的实践经验,为世界各民族共生共荣贡献出了强劲的中 国力量,呈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意蕴。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 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理念。”[10]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夯实经济基础,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繁荣;强化政治功能,提升各族群众国民意识和公民素养;坚持文化引领,推进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凝聚思想共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一)夯实经济基础: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繁荣

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是身份和情感的认同,是全国人民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民族传 统活动区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因此要统筹考虑各地 区的改革开放深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依托特殊政策促进民 族地区经济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相应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交通和 信息网络的建设扶持,在大流动的社会态势和大融聚的社 会结构中保障就业,缩小城乡、地区之间差距,增进民族地 区人民群众福祉,形成中国各民族之间牢不可破的利益共 同体。同时要吸纳所需科学技术人才,利用先进地区“互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 革新经验,改善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链结构,合理分配 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与当地 相适应的文化特色产业,有力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边 疆地区、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和服务能够参与到国内国际 循环中。此外,还要遵循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进行生产活动、科技研发等活动时,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 更加科学和稳定的经济发展体系,使各族人民共享时代发 展机遇和绿色发展成果。

(二)强化政治功能:提升各族群众国民意识和公民素养

中华民族的概念兼具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政治法律共 同体双重意蕴,但在传统意义上往往着重强调其历史文化 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被限定在文化民族关系协调与 权益保障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性没有得到充分凸 显。新时代中华民族逐渐由功能单一的民族共同体转向多维度的政治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 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现实中要使“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 身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一方面要加强制度供给,超越 以历史文化为基本意蕴的狭窄范畴,为中华民族整体性提 供强有力的政治合法性支撑。要对当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改进,结合各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在维护国家与 民族立场的基础上,  对民族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与完善,严 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切实 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充分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的安全 感。另一方面要推进实践创新,为各族人民参与公共生活 提供广阔的平台。要使秉承先进理念的政治主体与社会大众形成良好互动,促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借助“民族”符号和象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优化政 治社会秩序和凝聚集体认同,使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抱团 取暖,加强民族團结“融情实践”[11],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获 得感与幸福感。

(三)坚持文化引领:推进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合 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 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2]。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引导着我们党和人民寻求更加先进的文化,在此过程中中华儿女形成了一股独有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坚持文化引领要讲求个性,充分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尊重差异而不固化差异[13],虽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  但是这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孕育而出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和纽带。当地政府充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同时对优秀的民族文化加以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更高品质走向世界的舞台。其次,坚持文化引领要服从共性,重视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树立并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使不同民族对中华文化形成统一 的认可,才能逐渐凝聚为坚固的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发展,将汉字普及到各地区和各民族,完善民族地区的公共 教育系统,加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教育联系,着力提高 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

(四)凝聚思想共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心理 认同

情感和心理因素在民族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 关联是民族共同体的显著特征,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民族共 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对族际交流交往交融心理机制的挖 掘把握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成效。凝聚各民族群众的思想共识,一方面要构建媒体宣传共同体,整合 优化各类媒体资源。要使主流媒体主动承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主体责任,发布更加准确、更加真实、更 加有效的信息,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积极宣传法治典型 案例和民族宗教政策,  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 权,形成来源多样、传播多元的主流意识形态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开展以学校为依托的青少年教育和以社区为依托 的社会教育。必须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伟大民族 精神,摒弃单一 民族优越观,加强对人们价值观、民族观、 国家观的培养,使各族人民群众忠诚于自己的祖国。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民族成员身份认同紧 密融合起来,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美好社 会的样态以及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有机结合起来,才 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形成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在 40 余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已经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原创性科学举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了先进的政治力量与大众的创造潜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各民族、凝聚全体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力量,用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做出巨大贡献,从而推动世界向着超越民族国家的“真正的共同体”迈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2]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14-18.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 12 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青觉,徐欣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 民族研究,2018(6):1-14.

[5]平维彬,严庆.从文化族类观到国家民族观的嬗变——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J].贵州民族研究, 2017(4):1-6.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 06-24(1) .

[9]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1) .

[10]习近平.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

[11]张建军,马娜.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新疆民族团结建设[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 (2) .

[1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9-09-28(2) .

[13]罗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J].新疆社会科学,2019(2) .

(责任编辑:李 慧)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