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言现象 学习语言表达

2022-05-30郭静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本文以《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为例,论述利用文本语言现象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包括:活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巧用方法促进学生开展语言表达训练等。

【关键词】语言现象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支点 语言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9-0033-03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语言”一词定义为“人类用于交流思想、表达意思的工具,是一种特殊表象”。那么,语言表达能力便是指运用语言阐述自己情感及思想的能力,是完成语言活动心理特征的行为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意识形成的伊始,正确的语文教学应引导这一阶段的学生“敢说”“会说”,积累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依据小学生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本文将小学阶段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事物的形态及发展过程,二是可以对某件事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想法,三是可以创造性地表达内心情感和外在事物。在以上目标指引下,笔者经过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一、关注教材文本的语言现象

语言现象是指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现象。教材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文本的语言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本质,在此基础上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

(一)关注语言特色

在学生初步了解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有特色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自然而然习得表达的方法,掌握方法的特点及运用规律。

(二)关注语言联系

文本细读需要想象、联想,需要调动读者的语言积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之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假设让你化身为文本中的某一角色,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想象活动,把语言学习通过联想、想象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关注语言支点

所谓语言支点,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文本的空白点、学习的难点、理解的难点、写作的重点、段落的重点、课文的重点等。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细读的语言支点,以此发展语言能力。

(四)关注语言情感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把语文阅读课上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语文课堂情感性的发挥。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对语句意境美的体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朗读感悟、句式训练等渗透情感,让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與情感意志的熏陶相辅相成。

二、开展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原则

(一)立足文本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应是机械的,而应建立在关注语言现象和语言特点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所思所想,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内容时,首先立足于教材文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理解和感悟。

(二)学生为本

教师在设计表达能力训练的内容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语言表达训练要和学生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若目标过高,易导致学生有挫败感;若目标过低,易削弱教学效果。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语言表达训练应有层次性。二是语言表达训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不能脱离实际。三是给予学生重组酝酿表达的时间,其间教师仅作为“倾听者”,必要时给予学生引导和点评,维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三)循序渐进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为此,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遵循如下几点:一是语言表达训练应符合课程整体意识,明确小学各个年级的学习要求和目标,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地开展语言表达训练;二是把每一节语文课都作为一个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沿着“基本练习→深化练习→发展练习”的梯度进行,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三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指导训练、启发诱导和讲解方法等,达到学习表达方法的策略性构建,比如学习句式需先明确句式特点、再理解规律、最后尝试运用等。

(四)注重实效

在语文教学中应兼顾内容、目标等,力求让学生在最少时间内获取语言表达学习的最佳效果。具体注意事项包括:一是语言表达训练目标应具体、明确,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语言现象,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二是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明晰教学目标,选择几篇典型的阅读文章作为学习语言表达的“例子”,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三是突出重点,控制题量,避免简单重复,即便是组词,也要让学生思考能够组成哪些词,以便心中有数,提高效率。

三、《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活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中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韵文,生动形象、朗朗上口。课文描述的是下雪后,小马、小鸭、小狗、小鸡这些小动物在雪地上走,留下不同脚印所构成的美丽图画,青蛙之所以没参加,是因为冬眠的习性而在洞里睡觉。《雪地里的小画家》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备课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材资源,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色、语言联系、语言支点和语言情感,让小学生“知其言”“明其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学会生字,然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例如,在学生齐读课文、学会生字后,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第1、3、4、5句进行品读。

师:是呀,下雪后引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看到雪花飘飘会怎么说呢?

生:哇哦!快看下雪啦!好大的雪啊!

师:老师也很喜欢下雪,也会激动得大声叫喊,想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把快乐传到四面八方。

师:小动物在雪地里画了不同的画,谁能说说小画家都画了什么?

(学生踊跃回答,并且说出每个小动物的脚印特点)

师: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跑啊跳啊,画出美丽的画,让我们一起读,小鸡画______,小狗画______。

师:小画家们画了这么多画,却不用颜料和笔,课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了?

生:“不用”一词。

师:不用颜料不用笔就能画画,真了不起,小朋友们一起来夸夸它们。

生:……

师:雪地里真热闹,但是有个好朋友没有参加,是谁呢?

生:青蛙。

师:为什么青蛙没有参加呢?(对“冬眠”一词进行讲解)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动物需要冬眠吗?

(学生抢答)

以上教学片段,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文本中的语言现象:一是语言特色。《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学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儿童情思,且有着鲜明的图像特征,为配合儿童的形象思维而对各种小动物采取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了解了动物脚印的形状特征,符合《语文课标》教材编写建议:“要紧密地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想象相结合。”同时,《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语言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是语言联系。段是由句子组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层次错落的段落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如转折、递进、因果、主次、承接、并列、总分等,有目的地设计语言表达训练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安排层次结构、选材组材及立意的。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不用”一词,展现了转折和递进,给人出其不意的效果,并自然而然地引出后文的解释。

三是语言支点。教师选择体现语言文字规律且能发展思维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脑海中的表象不断形成意象,继而内化为自己的个性语言。具体策略如下:(1)去词法。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用了四个“画”字,是不是重复?去掉这些重复的词后再读,感受如何?事实上,用成人的视角来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小动物在雪地中留下的痕迹,但是在小学生眼中,这些小动物就是小画家。在小学生的情感世界里,这些小动物也和人一样有情感和思想。(2)换词法。帮助学生区别和理解近义词,对课文中的某个词语涂白并提供给学生三个选项进行填空,从而举一反三。

四是语言情感。完成如上教学流程后,教师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感受整个故事的语言情感。例如,读第一句时,让学生想象下雪的样子,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画画,看到下雪是什么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读第四句时,要有询问的语气。总之,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中,要凸显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语言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感情地朗读。

(二)巧用方法促进学生开展语言表达训练

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教师应通过游戏、交流、观看PPT等具体可感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现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再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

一是利用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并尝试表达。《雪地里的小画家》以韵文的形式表现了四种动物的爪的形象和青蛙的冬眠,朗朗上口。在教学时,笔者主要围绕韵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张志公先生曾经说道:“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值得学生模仿的句式类型尤为丰富,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教师可以将“下雪”的场景替换为“下雨”,让学生模仿“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的句式,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运用类似“青蛙藏莲下,小狗跑回家”的句子进行表达。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书写反问句、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使其转化为学生的个性语言,实现由仿写到创造的过程。甚至教师可以将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图片打印出来(如图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踊跃回答图片对应的小动物,促进学生表达,提高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是利用标点符号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语言,教师可以利用标点符号开展语言训练。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用一个感叹号引出热烈欢快的氛围,用一个问号引出青蛙的冬季睡眠习性,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训练,如提供候鸟、蛇、熊、鱼等的图片,询问学生这些动物在冬天是如何生活的,使学生围绕生活实际进行表达训练,丰富对动物习性的认识。

三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实现表达训练。阅读想象主要是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象,使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如让学生阅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之后提出:小燕子为什么没参加?______。小蛇为什么没参加?______。让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一步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四是让学生阅读后谈感悟。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教师应抓住冬天的特点,在出示打雪仗、堆雪人的图片后,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让学生描绘自己心里的冬天,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也可以让学生揣摩小动物的角色特点,加入肢体语言进行表演,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教材文本的表情达意、遣词造句,最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里凤.关注语言现象 学习语言表达: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73.

[2]刘军兰.破译语言形式 学习表达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106.

[3]龚秀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现象的关注[J].基础教育论坛,2022(1):34+36.

[4]卓红华.关注言语表达 提高语用能力:低年級科普文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61-62.

[5]吴建华.紧扣“语用”核心关注文本表达: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例谈[J].科学咨询,2015(9):73-75.

[6]陈荣.关注语言学习 理性回归阅读教学本位[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5):138-139.

作者简介:郭静(1970— ),广西博白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古诗文、阅读和作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提高美术学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探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借助复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