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与经验

2022-05-30张雅然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人民历程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经历了对美好生活的开创、成果奠基、成果探索、丰富发展、深化拓展等几个阶段。党在追求人民美好生活奋斗中形成宝贵的经验:即抓住历史大势,在时代潮流中开创美好生活;准确把握国情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把握美好生活的建设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坚定人民立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深化拓展美好生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美好生活;历程;经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是特定时代的反映,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同,美好生活的具体内涵也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便以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己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探索出一条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未来美好生活建设取得更大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

(一)党领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开创阶段(1921-1949年)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自身的解放、独立自主的生活成为人民最期待的美好生活,同时也是开创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面对民生困顿,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现实,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大革命时期,工人组织大罢工,以争取工人政治权利、反抗压迫和剥削。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路线,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获得明显改善。进入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和开展军队大生产运动,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改善了解放区人民生活,为夺取反抗侵略的斗争创造了条件。解放战争时期,基于我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党提出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再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把全面土地改革和保护民族工商业作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大政策。

(二)党领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成果奠基阶段(1949-1956年)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独立自主地建设国家,巩固已有的生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政治上,清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镇压反革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政治保障。经济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经济迅速发展,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上,制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解放了群众的思想,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精神保障。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人民当家做主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礎。

(三)党领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成果探索阶段(1956-1966年)

在党的八大路线的引领下,党领导人民谋求生产力的变革,在探索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取得丰富成果。1956-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创造的成就大大改善人民的生活,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等开始布局,这十年是党领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成果探索阶段。国民经济体系逐渐完整,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石油完全实现自给自足,重工业得到充分发展。新兴的电子产业、原子能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也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农业建设规模化发展,兴建大量水库,解决了农田的灌溉、拦洪问题,不仅粮食作物产量而且经济作物产量翻倍,农民收入增加,物质生活得到改善。

(四)领导人民对生活的丰富发展阶段(1978-2012年)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人民的美好生活也得到丰富和发展。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完善和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此时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即精神上的富裕。物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其他形态的社会生活都是物质生活衍生出来的,随着人民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产生了其他方面的追求,总结起来就是更加期待精神生活的富足。

(五)党领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化拓展阶段(2012至今)

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出现了从“数量”到“质量”、从满足生存需要到满足享受需求、从普通化到个性化的转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后,“美好生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被融入在主要矛盾之中,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进入了新时代,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表现为:首先,保障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第二,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幸福感。美好生活人对生活现状的主观体验,总体而言就是幸福生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1 ]。第三,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安全感。消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经验

(一)抓住历史大势,在时代潮流中开创美好生活

历史进程内部蕴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只有顺应潮流,把握历史大势,带领人民在时代条件下进行符合时代方向的奋斗,才能在时代潮流中找到美好生活的发展趋势,才能在追求美好生活历程中不断实现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是符合时代的需要的产物。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更要把握历史潮流,抓住战略机遇期,顺应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大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潮流和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人民意愿,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和历史才能把握历史主动。

(二)准确把握国情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把握美好生活的建设方向

在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党始终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人民利益和幸福,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体验,是我们党总结的又一成功经验。在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四次根据国情的转变,调整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 ]。在每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都凝练而深刻揭示了党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根据不同的主要矛盾采取不同的战略,领导人民砥砺前行,不懈奋斗,在追求美好生活历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但不是简单的遵守,而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引当代的实践活动。同時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发展和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推动理论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指导实践,而是要实现中国化,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适应美好生活发展需要的过程。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同时,美好生活的奋斗实践也是对理论的检验,在解决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难题时,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四)坚定人民立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深化拓展美好生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1 ]。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百年奋斗历程是符合人民意愿的,符合最广泛人民利益的奋斗史。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百年历程本身就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十八大以来,党更加坚定人民立场,领导人民攻坚克难,推进制度体系改革,发展全过程民主,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享受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丰硕果实,为人民谋取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所有成就的关键,坚持民心所向的政治立场,这既是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成功经验,也是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阶级本色。

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没有终点,我们深入剖析百年成就,总结经验,为未来党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

[2]白虎.建党百年是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100年[J].活力,2021(15):16-17.

[3]薛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奔赴美好生活的逻辑进路[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38(第6期): 40-47.

(作者简介:张雅然,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人民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