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人以渔,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2022-05-30林佳

家教世界·V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主导者陪伴仪式

林佳

很多家长都注重孩子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怎么学会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独立学习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孩子的独立性不管是对于孩子的成长还是对孩子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获取知识,适应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在以后的社会里,文盲将不再指那些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知道怎么学习、不会自行变通知识的人。由此著作我们能够看到,不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竟然要和文盲挂钩。可见独立学习对于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孩子能够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学习,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从小给孩子培养这些能力,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让孩子自己把握人生。父母的知识再渊博,为孩子挣下的家产再多也终究不是孩子自己的。孩子的人生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把握。而学习就是他们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快途径。如果孩子不会学习,那么他终究只能原地踏步,父母陪得了孩子一时,能陪得了孩子一世吗?

发展自身能力的需要。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只有学到手的那才是自己的本领。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往大了说是要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往小了说是自己能够把握生活。我们都希望孩子的未来能好,可是家长也应该反思,在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让孩子去学这学那的时候,孩子是真的能够学到心里去吗?不如蹲下身来问问孩子,教给孩子能够独立去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培养兴趣,获得快乐。

培养独立学习的“操作”,具体总结如下:

分工明确,确定主导者。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分工协作模式。在家庭分工中,父母需要达成共识: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由一人主导,另一人协助。那么,晚上对孩子固定的陪伴就由主导者来执行。

谁有空谁陪伴,理论上没问题,但是在孩子学习习惯、能力、兴趣都还未培养起来的时候,效果会打折扣。我认为明确主导者是有必要的。

和孩子明确陪伴的时间

我会明确地告诉孩子:晚上大概能够陪伴她的时间是1个小时,因为妈妈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包括姐姐也有可能需要一些帮助、支持。

如果喜欢妈妈的陪伴,那要好好地珍惜这个时间段,更好地交流、讨论、分享。

这个时间固定在晚餐后,大概在7-9点之间的一个小时。周末也有可能是在下午。

明确时间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建立孩子的“规则感”,毕竟除了“家长”的身份,我们还是“自己”,还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可能把整个晚上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从而也对于陪伴有合理的预期。

有仪式感地开始

每天晚上这个陪伴时间开始前,我会收拾好茶台,煮好水,摆上工夫茶具,同时备好的是我要阅读的书和我的笔记本。——这是为了保证我自己这一个小时过得愉快。

也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要独立地准备好作业本、要阅读的书,相应的文具、教具——特别是“铅笔、红笔、橡皮擦”这老三样,好处是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时中断去东翻西找某个物品。

一番训练后,现在看到我开始淋茶杯了,孩子就会带齐东西坐到我邻座。这种小小的默契,就会有一个愉快的开始的氛围。

多少人,在“准备”阶段就已经剑拔弩张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陪伴大宝时走过的弯路,在陪妹妹时总该少绕一点。

各忙各的,我不看手机,也决不盯着娃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而最不安全的两条是:陪伴人看手机、陪伴人盯著娃。陪伴人看手机,娃很自然就会凑过来看,你如果说“小孩子别看”,他心里就开始犯嘀咕:大人真是不公平,他们就可以玩手机,我就要看书。间而还会产生“手机一定很好玩”的想法。所以,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没有一个亿的生意,就把手机放一边吧。

比看手机更危险的事情,无疑是认真“盯”娃了。如果你盯着他的发音,他就更容易读错;如果你盯着他计算,他就更容易算错……反正错了又有你及时更正,这个改错的责任反倒自动跑到陪伴者那里了。

如果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你容易被惹恼,容易控制不住情绪,请尝试:不要过度关注孩子,分点注意力泡泡茶、读读书真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事情。

能偷懒就偷懒,该出手时就出手

不要看他,让他自己去摸索,有些问题琢磨琢磨就水落石出了,有些问题稍加指点也能让娃顺藤摸瓜。

坚持让孩子不懂的地方自己先做标记,进行不下去了再主动求助。这时候再出手相助,多么及时又受用啊!

孩子刚开始拿着题目,就问我:“妈妈,这题目怎么做啊?”我看了一下,问她:“是不是课堂上学过的啊?我帮你念念题目,你也听着认认字。”然后我用手指读着给她读了一遍题目,确认她清楚了后我就继续看自己的书。

过了一会,她就“询问”我她做得如何,我就坚定地告诉她:“做得很好啊,一定是认真思考了。而且还做得这么有创意,如果妈妈来做,肯定不能做得这么有趣。”然后她就继续开开心心地往后翻了。

当然,在娃真需要的时候,也要真诚地帮助。女儿的英语基础还是很弱的,既需要保持一定的学习强度,又要充分保护她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我会陪在旁边提醒她,课前课后也跟她强调不用沮丧,在妈妈的陪伴下能够积极地回应老师就很棒了。

给孩子正面的反馈,有仪式感地结束

当这个1小时结束的时候,请花上一两分钟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反馈。起码用2/3的 “篇幅”具体指出做得好的地方,觉得不好的地方点到为止——务必克制。

然后以一个拥抱或一个击掌结束——这个不是为了仪式感而仪式感,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

这个小时已经过去,如果孩子已经做得很好,当然应该被认可,如果做得不够好,那也没什么关系,可以不断改进,没有理由因此就不值得一个爱的拥抱。

最后,当我们要去“捉”着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

我自己的答案是:帮助她做好基本的准备,让她在过渡阶段没有过于强烈的不适应,以免破坏了对于读书的热情和期望。

那么,相应地,我需要提醒自己的恰恰是:如果我能引导她渐入佳境,甚至欢快速进,固然是好事。如果并没有那么理想,最起码,我不该背道而驰,不要在未知的不确定的“不适应”的压力到来之前,反而提前给了孩子更多的压力。

猜你喜欢

主导者陪伴仪式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陪伴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校长的主导者角色
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