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率”并行,深度融通

2022-05-30胡锦洪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绳子习题长度

胡锦洪

【摘   要】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容易混淆分数表示“量”与“率”的意义。“分数的再认识”练习课将分数表示“量”与“率”的意义进行概念澄清,让学生借助一组习题,在知识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分数意义,通过“量”“率”并行的练习,促进知识的深度融通。

【关键词】“量”与“率”的意义;分数再认识;高阶思维

“一题一课”,是指通过对一个主题或一组习题的深入研究,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展开相关的数学探究活动,在“一课”中完成“一题”。借此“一题”,促进学生对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理解,实现“学一题、透一点、通一类”的教学目标。“分数的再认识”是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后安排的一节练习课。本节练习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分数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即“量”的意义,还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率” 的意义。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区分“量”与“率”的不同意义,并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

【课前思考】

在小学阶段,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习题。

2吨煤5个月烧完,平均每个月烧这些煤的(    ),平均每个月烧(    )吨。

学生在解决这类题时常常混淆分数“量”与“率”的不同意义,解答的错误率高。对于这类习题,很多教师处理的方式是“就题论题”,没有深究学生错误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学情,有必要在五年级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后,增加一节“分数的再认识”练习课,帮助学生区别分数表示“量”与“率”的两种意义。教师不应该忽视习题的教学价值,把其简单地当作一道习题来讲解。基于以上思考,在“一题一课”活动中,展开“学一题、透一点、通一类”的教学研究。(如表1)

【教学过程】

一、揭示分数意义中表示“量”与“率”关系的数学本质

沟通表示分数意义的“量”与“率”,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环节一:理解分数“量”的意义

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教师先让学生用圆片替代饼,用剪一剪,分一分等方法演示分饼的过程,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记录这一过程完成表格(如表2)。

师:你们是怎么计算每人平均分到几张饼的?

生:3张,2张,[12]张,[14]张。用“总数÷份数=每份数”计算得出每人分得,和我们之前所学整数除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师:每人分得的饼数哪一个最多,哪一个最少?

生:3张最多。[14]张最少。

(设计意图:在分饼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3张,2张,[12]张,[14]张都表示分得饼的数量多少,3张和2张表示的是“整张”的数量,用整数表示。当出现“非整张”的数量时,可用分数来表示。学生经历了数量表示从“整数”向“分数”过渡的过程,回顾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及数量间的大小关系,增进了对分数表示“量”的理解。)

环节二:理解分数“率”的意义

出示问题:如图1所示。

师:请独立思考完成填空,完成之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圆圈的个数是正方形的2倍,正方形的个数是圆圈的[12]。

师:这里的2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2个。

生:不是2个,是这样的2份。

师:那[12]呢?

生:它和前面的2一样,表示的不是[12]个,而是一种倍数关系,正方形个数是圆个数的[12]。

师:图2中,这里的2和[12]表示的又是什么呢?

生:2表示2份。[12]表示把圆的数量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了《倍的认识》,对两个量之间的整数倍关系有了理解基础。以上两题通过材料内容的变化,能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和策略的多样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激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顺应学生思维,迁移学习经验,让学生的认知从“整”的倍数关系向“非整”的倍数关系转变,理解分数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量,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环节三:比较分数的“量”“率”不同意义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量”与“率”的本质有了理解,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前面学习过程进行整理反思,完成表3。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找到分数表示“量”“率”意义时的不同点,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走向抽象,增进其对分数表示“量”与“率”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运用“量”“率”发展抽象思维

知识需要在運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与巩固。通过结合具体情境解决数学问题,可促进学生加深对分数“量”与“率”意义的理解,发展推理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环节四:两根绳子的[12]谁长

出示问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它的[12],第二根剪去它的[12]米,哪一根剪去的部分长?

师: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选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可以提问。

生:一样长。

生:不一定。因为[12]表示“率”,[12]米表示“量”。两个[12]的意义不一样,不能看到[12]就说相等。

生:无法确定。因为不知道绳子的长度。如果绳长是1米,那么剪去1米的[12]也就是[12]米,两根绳子剪去部分相同。如果绳长是2米,那么剪去2米的[12]是剪去1米。1米大于[12]米,第一根绳子剪去的部分长。如果绳长是0.8米,那么0.8米的[12]是0.4米。0.4米小于[12]米,第二根绳子剪去的部分长。所以有3种情况。

师:都同意吗?我们再举例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晰[12]表示“率”,[12]米表示具体长度数量的多少。组织学生进行分类、讨论、验证,最后得出三种情况:当绳长等于1米时,绳长的[12]和[12]米一样长。当绳长大于1米时,绳长的[12]大于[12]米。当绳长小于1米时,绳长的[12]小于[12]米。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理解分数“率”表示的具体量的大小与单位“1”的大小有关。)

环节五:不同[12]的实际应用

出示问题:有两根绳子,被布遮掉了一部分。已知一根绳子的[12]露在外面,另一根绳子的[12]米露在外面,两根绳子露在外面部分相等,请问这两根绳子哪根长?

师:哪根绳子更长?说说理由。

生:露在外面的[12]这根绳子长度是确定的。因为把这根绳子平均分成2份,我们看见的部分是其中的1份,这1份的长度是绳子总长的[12],遮掉的部分也是这样的1份。

生:这根露在外面[12]米的绳子,被遮掉的部分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当然也可能是[12]米。所以,它的长度是无法确定的。

师:也就是说,这根[12]露在外面的绳子,长度是确定的,而露在外面[12]米的绳子长度是不确定的,因此,不能确定两根绳子哪根长。

(设计意图:两根绳子,没有遮挡部分的绳子长度相同,比较绳子总长。第一根绳子露在外面部分是绳长的[12],这里的[12]表示“率”,求绳子总长就是计算单位“1”的长度,第二根绳子露在外面部分是[12]米,这里的[12]米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遮掉部分的长短与[12]米没有关系。学生在分辨两个[12]含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了分数“量”与“率”的不同意义。)

【教學思考】

一、把握节点,促进生长

把握节点就是把握这节练习课什么时间执教、执教内容是什么等问题。从内容上看,“量”与“率”的意义学生容易混淆,教材中缺少相关内容的比较,需要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从时间上看,本节课安排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刚好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意义中的单位“1”等知识点,及时区分“量”与“率”意义的异同,理解分数不仅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建立概念模型,及时避免混淆。

二、抓住本质,概念澄清

抓住本质就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不仅可以表示“量”的意义,还可以表示“率”的意义,并进行区分与关联。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在观察、比较、分析和运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量”的意义与“率”的意义的梳理,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抓住要素,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需要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解决具体问题时培养。教学中教师设计分数表示“率”与“量”意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区分在实际问题中分数表示的意义是“量”还是“率”。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鲍善军.一题一课: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20(6).

[3]章颖.把握节点促生长:以“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9(5).

[4]鲍善军,朱曙光.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一题一课”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11).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江湾小学   310018)

猜你喜欢

绳子习题长度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绳子够长吗
1米的长度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